手抄報一:歷史的釋義
廣義狹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人類歷史在社會的演變過程稱之為“歷史”。神人記丑,燒給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發生過的事。
歷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引證解釋
1.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馀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臺的歷史了。”
清 黃人《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仆人。”
4.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菡子《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5.指歷史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史學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于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2]
狹義僅指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對于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所說的意思不是字面意思,他說的意思是歷史只存在于歷史學家對歷史的思想認識之中);
毛澤東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百科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后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百科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今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手抄報二:歷史的規律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之亂;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之亂;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之亂;元一統,明清繼之,民之亂,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之。
2、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眈眈。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3、勝者王侯敗者賊。
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4、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6、地域環境左右命運,西強東弱,北強南弱。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河南、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陜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陜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陜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于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據勢力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完成統一。這一點也很清楚,秦打敗六國完成統一,隋打敗南陳完成統一,宋打敗南唐完成統一,元消滅南宋完成統一,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完成統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勢力統一南方。從地理形勢來看,中國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據高臨下,自然對南方形成壓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發展才能得于較好經濟條件,所以會激起統治者的進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強臣弱;朝代之中,君強臣強,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漢之初,君有高祖,臣有三杰;漢之中,君有光武,臣為鄧禹、寇恂之流;漢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曹操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8、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御,向南發展.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定律.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始終都是我們防御的重點方向。從秦國建長城以抗強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終是我們防御的重點。同時,我們由于受到北方強敵的壓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當北方的強敵暫時不對我構成威脅,但向南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
研究趨勢
歷史并不是歸類于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并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并不局限與此,努力并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于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于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于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于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