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一:國際幸福日基本介紹
2012年6月28日,第66屆聯合國大會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望,決議將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
意義
聯大當天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會議并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將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決議說,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望,具有現實意義,在公共政策目標中對此予以承認具有重要意義。
決議指出,需要采取更包容、公平和平衡的經濟增長方式,以促進可持續發展,消除貧窮,增進全體人民的幸福和福祉。
決議還邀請所有會員國、聯合國系統各組織、國際和區域組織以及包括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在內的民間社會以適當方式為“國際幸福日”舉辦活動,包括舉辦教育和公共宣傳活動。
倡議
全世界各民族的朋友們:
2012年6月28日,第66屆聯合國大會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望,決議將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
“國際幸福日”的確立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因為她明晰了“幸!笔恰叭祟惞灿械木窦覉@”。數萬年的人類進化史、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宗教與信仰,無論是東方的“平安和諧幸!,還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博愛”都是并行的幸福路,目標都是為了“共同幸福”。人類文明將在“共同幸福”這個人類的普世價值觀里融合,社會矛盾將在將在“共同幸!边@個人類的普世價值觀里化解。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瀕危生物相繼滅絕,拯救地球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歷史使命。然而,利益紛爭,弱肉強食,戰火和硝煙從未在這里平息過。在這個發展與博弈并存的時代,“平安、和諧、幸!睉撌侨祟惞灿械淖非螅罕Wo環境,維護和平,造福人類是每一個地球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倡議: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杜絕戰爭,美化地球,創造人類共同“平安和諧幸!钡纳!
潘基文呼吁
2013年3月20日是首個“國際幸福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當天發表致辭,強調追求幸福是人類奮斗的核心,同時呼吁國際社會進一步致力于可持續發展,共同建設人類向往的幸福未來。
潘基文說,追求幸福是人類努力奮斗的核心,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渴望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沒有恐懼和貧窮,與自然和諧相處。然而對太多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來說,基本的物質福祉依然是難以企及的奢望,對更多人來說,經常性的社會經濟危機、暴力和犯罪、環境惡化和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都是現實存在的威脅。
潘基文說,在去年的“里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聯合國會員國一致認為有必要采取平衡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將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三個支柱結合在一起。他說,各國認識到,為了讓決策更加有據可依,除了國內生產總值以外,還應采用更加廣泛的標準來衡量發展狀況。
潘基文說,一些國家政府以綜合幸福指數為依據制定政策的努力令他感到欣慰,他鼓勵其他國家效仿這一做法。潘基文說:“值此首個‘國際幸福日’之際,讓我們進一步致力于包容且可持續的人類發展,重申我們幫助他人的承諾。在投身公益的同時,我們自身也會得到充實。善心會帶來幸福,并有助于建設我們向往的未來!
公益倡議
一句“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點燃了億萬人民為幸福奮斗的激情。那幸福是什么?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幸福,只是沒有用心去感知它的存在。3月20日是第6個國際幸福日。世界福文化專委會向全球發出“幸福20·從心感知幸福”的公益倡議。倡議廣大人民群眾,在國際幸福日當天,用短短的20分鐘做一次簡單的“幸福冥想”,從心底感知自己的幸福,并在冥想后即刻寫下寓意福氣、福運、幸福的“福”字,記錄下幸福時刻。
據悉,世界福文化專委會發起這次倡議,源于現代社會人們都為幸福而奔忙,生活在各種焦慮之中,經常忽略自身的幸福,很少去感知自身的幸福。該會希望在國際幸福日當天,人們用一段簡短的時間,一個簡單的幸福儀式,去感知自身的幸福,而后知福惜福。也以此慶祝第6個國際幸福日,紀念“世界!闭桨l布6周年和福星特使(幸福使者)誕生3周年。據了解,該會過去每年都舉辦福與幸福相關的活動,慶祝國際幸福日,未來將以“幸福20”作為主題,每年國際幸福日舉辦慶祝活動,以提升人們對幸福感知能力,傳遞幸福和推廣中華福文化。
手抄報二:幸福的要素
愛與被愛
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可是在茫茫人海中卻沒有遇到自己真正深愛的女孩,因此單純以錢來評價一個人是否幸福是錯誤的。一個男孩,在茫茫人海中幸運的遇到了真正深愛的女孩,和這個女孩彼此相愛、彼此依戀、彼此關心、彼此知心、一起生活,快樂的、健康的相守到百歲,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一個心理測試:如果你深愛一個女孩,假如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此生無緣遇到這個女孩,但是可以有百億元的家產,第二個選擇:此生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這個深愛的女孩,但是一輩子只能和她過普通的生活,你會怎樣選擇?
安全感
(1)情感的安全感:和所愛的人在一起,彼此深愛。
(2)身體的安全感:不得病、不傷殘。
(3)社會關系的安全感:不被人傷害。
(4)法律的安全感:不犯法。
(5)收入的安全感:夠用、穩定。
(6)福利的安全感: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
(7)房子的安全感:擁有自己的房子。
(8)生活環境的安全感:家的周圍有購物的地方、公交車站等生活配套機構。
(9)心里的安全感:和別人在一起。
舒適感
(1)降低精神的舒適感的因素:憂慮、恐懼、悲傷、煩躁、慌亂、抑郁、心理不平衡、心理負擔重、心里負擔多等因素。
(2)降低身體的舒適感的因素:勞累、困倦、疼痛、發癢、炎熱出汗、寒冷發抖等因素。
生活環境
安全、美觀、干凈、舒適、方便。
協調
生活中需要思考:和什么人,在什么環境,用什么生活用具,過什么生活,有什么情感。幸福這種情感需要幸福的生活作為支撐,而幸福的生活也需要三個支撐:和喜歡的人,在喜歡的環境中,擁有喜歡的生活用具。情感、人、環境、生活用具、生活這五個基本方面需要協調,這五個方面之間的不協調(缺少支撐)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例如:有的人,情感上希望過繁華都市的生活,而卻生活在貧困的山區,過著艱苦的生活。這就是情感與環境、生活的不協調(環境和生活無法支撐情感),這也就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這五個方面的協調需要努力去爭取,使原先的不協調轉化為協調,逐漸協調的過程,就是由不幸福到幸福的過程,或者是由幸福到更幸福的過程。
消除不應有的欲望就能減少痛苦,因為每一個欲望之情的產生,都需要生活、人、環境、物質來協調(作為支撐),如果無法協調(缺少支撐),就可能產生痛苦。此外,不應有的欲望也是產生罪惡的原因,但是,合理的欲望要積極的爭取,因為合理的欲望是人生的動力之一。
對比與滿足
(1)和生前做對比:
童年剛來到世上沒多久,潛意識里和出生前什么都沒有的狀況做對比,所以覺得生活有太多太多美好的方面,很多成年人覺得乏味的、冷漠面對的事情,小孩子卻覺得很有趣、很興奮。而長大以后,潛意識里可能和很有錢、很有權的人做對比,可能就覺得自己不幸福了。
(2)和死后做對比:
人生短暫,好好珍惜活著的時光和所擁有的一切,短暫的人生過后,就化為了灰燼,什么也沒有了,F在看來平常的生活,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卻會覺得很寶貴。
(3)重復的享受:
美好的樂趣可能會在每天重復的享受中而變得乏味,最初享受美好的樂趣是和享受之前做對比,而每天重復的享受,可能會因為失去了對比,從而不再感覺到美好的樂趣。
(4)也有人認為幸福就是在人生發展中過程中的先后對比,對比之中物質生活及心理滿足的表現。例如:沙泊柳在作品中認為“幸福就是追趕明天、追逐美好,在追求與收獲中綻放發自內心的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