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一:紅十字會歷史沿革
1863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從1863年到近代的歷史可分為四部分:紅十字創建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一直致力于發展規制武裝沖突的法律以便更好地保護那些沒有參加或不再參加戰斗的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日內瓦公約》息息相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創建與初期階段(1863 - 1914)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由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等5人創建“五人委員會”發展而來的。亨利·杜南在索爾費里諾戰役期間目睹戰爭帶來的可怕后果,回國后撰寫《索爾費里諾回憶錄》并主張大力發展國際公約從而為在戰場上受傷的人以及救護人員和戰地醫院提供保護并保證他們的中立性。
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與日內瓦知名家族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一起在日內瓦創建了“五人委員會”八天之后,五人決定將委員會更名為“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
1863年10月26-29日,由委員會召集的國際會議在日內瓦舉行以討論如何制定改善戰地醫療服務條件的可行措施。1863年至1914年期間,通過委員會日趨有效的行動,亨利·杜南的夢想變成了現實。由于杜南先生為瑞士人,為了表彰其為國際人道做出的杰出貢獻,用其祖國瑞士國旗相同圖案相反顏色的旗幟作為這個組織的會旗,這就是紅十字旗。
同時,委員會的建立和發展還推動了《日內瓦公約》和《國際人道法》的誕生。1876年,委員會采用了新的名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這一正式名稱沿用至今。
5年之后,通過克拉拉·巴頓的努力,美國紅十字會成立。越來越多的國家簽署了日內瓦公約并實際上在武裝沖突中予以遵守。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紅十字運動在國際上廣受尊重并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而國家紅會日益成為志愿工作的場所。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以及紅十字總體而言——已得到充分發展。各國紅十字會以從前難以想象的規模在后方提供急救隊志愿者和更多支持,與此同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將其工作范圍擴展至保護戰俘。
它設立了國際戰俘局——一個關于被關押者名單和救濟包裹供應的中央信息交換所。當許多平民在敵人后方被切斷聯系之后,它還將為平民傳遞消息納入其工作范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于1918年2月發起了一項呼吁,號召交戰方停止使用有毒氣體。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歷史:1918年至1939年期間
1914-1918年沖突被描述為一場“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紅十字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維護和平上,它開始組織起來向那個方向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愈合不佳的傷口、經濟災難和民族主義的抬頭導致了一些沖突的發生,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發現自己既要在歐洲開展工作,也要在遙遠的地方——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開展工作。它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平民傷亡不斷攀升的國內沖突。它所需要的法律基礎是匱乏的,而且,盡管它盡力使政府采用新法律以保護平民,1939年之后法律的缺乏還是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拉丁美洲和數個中立的歐洲國家免遭戰禍。在歷史上,軍用飛機使炮轟數百平方公里的敵區首次成為可能;平民中受害者的數目也首次超過了士兵受害者的數目。從一開始,希特勒政權就發動了一場旨在征服斯拉夫民族并消滅所有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的種族戰爭。國際人道法包含規制戰俘待遇的規則(1929年7月27日的《日內瓦公約》),但不包括規制平民人口待遇的規則。
因此,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能夠開展活動以保護和援助戰俘,但它為某類平民——特別是被關押在集中營里的平民——所開展的工作卻是非常有限,甚至是不存在的。
1945年以來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當歐洲——二十世紀大多數暴力的滋生地——努力建設和平堡壘的時候,世界其它地區則繼續忍受著沖突的影響;一些沖突有了新的形式,自由戰士、游擊隊運動和獨裁政權占據了中心舞臺。
為應對不斷變化的戰爭所提出的挑戰,并考慮到20世紀30和40年代的發展,我們需要新的法律規則。首先在1949年對《日內瓦公約》進行了修改和補充;1977年,兩個《附加議定書》使其更加完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協助起草了所有這些法律。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或多或少地參與了1945年之后這個時期的沖突,并對其中產生的人道問題具有獨特的洞察力。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歷史的最后一部分內容正在逐步更新,以介紹其工作的概況。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20世紀90年代繼續開展行動。1994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打破其一貫對媒體保持的沉默態度,公開譴責盧旺達種族大屠殺。雖然該組織盡全力想去阻止1995年發生在斯雷布雷尼察及其周邊地區的罪行,但它也不得不承認“盡管已盡力幫助數以千計從城中被驅逐出來的平民,盡管代表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現場工作中,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對這場悲劇的發展所施加的影響極為有限!
2007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再次公開表態,譴責緬甸軍政府犯下的“重大違反人權的行為”,包括對無辜平民不論男女老幼實施的強制勞動、饑餓、謀殺等行為。
手抄報二:紅十字會組織機構
(1)代表大會:最高權力機構。制定工作原則和總政策并監督委員會的全部活動。代表大會由國際委員會委員組成。委員以自行遴選的方式在瑞士公民中選舉產生,每4年選舉1次。(2)執行理事會:負責指導日常事務和監督行政管理工作,成員由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2002年,大會決定調整指導委員會的結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管理機構由大會、大會理事會和主席團構成,全權負責制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有關發展國際人道法方面的政策、戰略和決議。這些機構監督該組織開展的所有活動,包括一線和總部行動以及目標和預算審批。它們還監督大會指導委員會或大會理事會決議的實施,并在監督委員會以及內部和外部審計單位的協助下來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由大會(最高管理機構),大會理事會(大會的附屬機構,具有在某些方面代表大會的職能)和指導委員會(執行機構)共同管理。2012年7月1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新任主席 彼得·毛雷爾正式上任。他的前任雅各布·克倫貝格爾先生在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間擔任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一職。
主席團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有一位主席和一位副主席。主席主要負責該組織的對外關系,在國際社會中代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并與指導委員會總干事密切合作,負責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人道外交事務。在該組織內部,他負責加強組織凝聚力,保證運作順利并促進發展。
員工團
1914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僅有12名雇員,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則有1900名雇員并有1800名志愿者作為補充。在兩次大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則有1900名雇員并有1800名志愿者作為補充。20世紀80年代一線員工平均人數達到500人,90年代則達到1000多人。
20世紀70年代起,每年有15%的員工流失,75%的員工工作不滿3年 即離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員工來自多個國家,2004年平均約有50%的非瑞士籍員工。
指導委員會
指導委員會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行政機構,負責實施和保證實施由大會或大會理事會制定的整體目標和組織戰略。指導委員會還負責確保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正常運轉和員工整體工作效率。
伊夫·達科爾(Yves Daccord),總干事
多米尼克·施蒂爾哈特(Dominik Stillhart),行動部主任
海倫·奧爾德森(Helen Alderson),財務與后勤部主任
夏洛特·琳賽-屈爾泰(Charlotte Lindsey-Curtet),交流與信息管理部主任
海倫·德拉姆(Helen Durham),國際法與合作部主任
蓋拉爾多·蓬特蘭多爾菲(Gherardo Pontrandolfi),人力資源部主任
大會
大會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最高權力機構,它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所有活動進行監督。大會制定政策、整體目標和組織戰略,并批準預算案和決算案。大會提名各部門主任以及內部審計負責人。大會由15至25名經原任委員選舉產生的瑞士籍委員組成,具有社團性質。大會的主席和副主席也就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主席和副主席。
彼得·毛雷爾(Peter Maurer),主席
克里斯蒂娜·貝利(Christine Beerli),副主席
胡戈·本齊格(Hugo B?nziger)
弗朗索瓦·比尼翁(Fran?ois Bugnion)
雅克·沙皮伊(Jacques Chapuis)
貝爾納·G·R·達尼耶爾(Bernard G.R. Daniel)
保拉·吉拉尼(Paola Ghillani)
亞歷克西斯·凱勒(Alexis Keller)
于爾格·凱塞林(Jürg Kesselring)
伊夫·桑多(Yves Sandoz)
多麗絲·舍佩爾(Doris Schopper)
羅爾夫·蘇瓦龍(Rolf Soiron)
布魯諾·施塔費爾巴赫(Bruno Staffelbach)
海迪·塔利亞維尼(Heidi Tagliavini)
丹尼爾·蒂雷爾(Daniel Thürer)
莫羅·阿里戈尼(Mauro Arrigoni)
蒂埃里·隆巴爾(Thierry Lombard)
梅爾希奧·德穆拉爾特(Melchior de Mur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