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一:世界的植物園
墨爾本皇家植物園
墨爾本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Melbourne)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市南亞拉(South Yarra)的鳥林大道(Birdwood Avenue),在市中心以南約五公里的地方;▓@以19世紀園林藝術布置,內有大量罕有的植物和澳大利亞本土特有的植物,植物園占地40公頃,是全世界設計最好的植物園之一。
英國丘園
法國巴黎植物園
加拿大蒙特利爾植物園
成立于1932年,面積66.77公頃,收集植物 2萬余個種和變種。該園重視科普教育,分區較多。展覽溫室內部綴以山石瀑布、小橋流水,配植豐富多彩的植物種類,形成各種自然景觀。
水生植物園
在建設方面,鄢陵花博園之水生植物園占地面積達到兩萬六千多平方米,綜合運用建筑學、園林學、設施園藝學、生態學等學科知識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以設施調控技術、農藝栽培及管理技術來維護優美環境,形成以綠地景觀植物為主,配套景觀設施為輔的功能型格局,結合頁巖假山、瀑布、小橋流水、竹木亭閣等園林景觀,全方位立體展現綠色、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使該區域具有餐飲功能、觀賞功能、休閑功能、娛樂功能、花卉苗木推廣功能、節能環保功能等。
在植物種類方面,水生植物園里囊括了觀葉植物、觀花植物、觀形植物、水生植物多樣式組合,配合硬質景觀、燈光照明,多方位調動游客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讓游客,來到水生植物園有種身臨其境,被大自然所懷抱的感覺。同時,還能讓游客充分感受到花博園建設中的人文精神。
蘇聯科學院總植物園
1945年建于莫斯科,總面積388.5公頃(其中近2/3面積為天然林)。收集植物 2萬個種和變種,蠟葉標本200萬份。該園進行植物引種馴化、栽培方法、改良品種、遠緣雜交育種及植物病蟲害防治的研究, 展覽、介紹、研究和利用自然界豐富的植物資源,配合有關部門制定城市綠化計劃,并對全蘇聯植物園的科學研究實行統一領導,為全蘇最高植物科學研究機構。
印度尼西亞茂物植物園
始建于1817年,位于距首都雅加達60公里的茂物王宮后面,面積88公頃。至19世紀僅增至96處。附屬的芝波打斯植物園,面積60公頃,另有天然林1200公頃。為世界最著名的熱帶植物園之一,收集植物1600余種,蠟葉標本135000余份。西方從公元 1世紀安東尼厄斯·卡斯特在羅馬建立的花圃起,也是全印尼植物園的領導中心。主要任務為引種栽培和選育熱帶、亞熱帶觀賞植物和經濟植物。
宋代司馬光所著《獨樂園記》中提到的“采藥圃”,該園培育的觀賞花卉熱帶蘭和經濟植物金雞納樹等馳名全球,在蕨類、棕櫚類、鳳梨科植物等的收集方面也較著名。
德國柏林植物園
在世界上所有的大型植物園中,德國柏林植物園可以稱得上是最重要的一個。柏林植物園位于西南施泰格利茨區,它是世界上收藏品種最豐富的植物園之一,植株品種亦十分優秀,園中共生長有22000余種各類植物和花卉,成為德國植物園中一個閃耀的明珠。
在植物園中,有一個植物博物館、一個大型植物標本和化石展廳、一個科學圖書館和眾多新藝術風格的玻璃溫 室。其中,一個名為“大棚”的溫室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璃房。
手抄報二:植物園的介紹
植物園(the botanical garden )是調查、采集、鑒定、引種、馴化、保存和推廣利用植物的科研單位,以及普及植物科學知識,并供群眾游憩的園地。植物園中的植物一般按其不同的種類有規劃地培養,雖然植物園在布局和收藏上一般也考慮到美學觀念,但其科學使用價值是最主要,這是它與一般的觀賞花園的區別。大多數植物園由大學或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管理。
地點簡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劉徹擴建長安(今西安)上林苑時,栽植了遠方所獻珍貴果樹、奇花、異草2000多種,可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園雛形。
宋代司馬光所著《獨樂園記》中提到的“采藥圃”,已類似現代的藥用植物園。
英國皇家邱植物園1841年正式開放。世界最大的加爾各答熱帶植物園建于1787年,1947年起改名為印度植物園。
中國最早的植物園是1929年建立的南京中山植物園。1949年后,先后在杭州、北京、沈陽、廣州及武漢等地建立了植物園。中國現代植物園建立較晚,建于1906年的清農事試驗場(今北京動物園)即附設植物園,1929年建立的南京中山植物園和1934年建立的廬山森林植物園也屬中國早期現代植物園。
1954年后,除在抗日戰爭時間遭到嚴重破壞的南京和廬山兩個植物園得到恢復、充實和擴大外,還相繼建立了杭州、北京、昆明、沈陽、廣州、武漢、哈爾濱、海南、桂林、西雙版納、南寧、貴州、廈門、贛南、南岳、上海等各種類型的植物園或樹木園。至1986年,全國的植物園已達70處以上。
植物園的任務
展覽、介紹、研究和利用自然界豐富的植物資源,尤其是野生植物資源是植物園的基本任務。因此,所有植物園都將植物種質資源包括稀有、珍貴和瀕危種類的搜集、鑒定和保存作為其工作的首要一環。同時,植物園也是進行植物引種馴化的重要園地,在使外地植物適應本地生長條件、增加和改造本地栽培植物種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許多著名植物園還多進行有關植物分類、生理、形態、生態以及植物育種等方面的研究。而結合科學研究進行科學普及,該園重視科普教育,則幾乎是一切植物園的共同工作。其方式包括布置各種植物展覽區,輔以標本、模型、圖表、文字等的示意說明;舉辦專題講座、放映幻燈、錄像或電影;出版書刊和舉辦訓練班等。
植物園的分類
科研系統植物園
規模較大,歷史悠久,是植物學綜合性研究的基地。約占世界植物園總數的10%。
教育系統植物園
多為大學生物系、植物系、園藝系、園林系等所附設,側重于教育。約占總數的40%。
園林系統植物園
多為配合城市綠化建設,進行科學普及和提供游息園地。約占總數35%。
生產系統植物園
如林業部門的樹木園、農業部門的作物種類和品種園、衛生部門的藥用植物園及輕工業部門的芳香植物園等,約占總數的15%。
植物園的設計
選址
植物園的選址依其不同的類型和任務而定。側重科普、游覽的,以設于交通方便的近郊為宜;側重科研的則可設于遠郊。都要求水源充足,土層深厚,地形有一定的起伏變化。
占地
世界植物園的規模因其性質及建園目的不同而懸殊很大。最小的植物園,如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藥物學院的溫室藥用植物園僅185.8平方米。最大的達11333公頃以上,如澳大利亞的圖伍姆巴植物園。但絕大多數均在100公頃以下。
區劃
植物園的區劃一般可分對外開放的展覽區或科普游覽區和不對外開放的科研試驗區兩部分。進行科學普及和提供游息園地的約占總數35%。規劃設計力求科學內容與藝術形式的恰當結合,體現出一定的園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