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一:森林城市的基本介紹
森林城市,森林城市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釋放的碳,同時森林城市通過減緩熱島效應,調節城市氣候減少我們使用空調的次數,可以間接減少碳的排放,仿佛人們就生活在“天然氧吧”里的“森林城市”中,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我們城市一個清潔、健康的“肺”,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生活空間。
簡介
森林城市,低碳城市建設也呼喚著森林城市,因為森林城市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釋放的碳,可以間接減少碳的排放,森林城市不單只停留在美化城市的功能,在不少城市到處充斥著塵土和汽車尾氣,讓人們漸漸忘卻了帶有泥土和青草氣味的新鮮空氣。然而漫步在森林城市充滿綠意的街頭,仰望天空,天高云淡;遠處眺望,滿目綠色;張口呼吸,沁人心脾。仿佛人們就生活在“天然氧吧”里的“森林城市”中。
內涵
城市森林的內涵豐富。從國內外對城市森林概念的界定來看,它已不僅僅指一般意義上的樹林。狹義上講,城市地域內以林木為主的各種片林、林帶、散生樹木等綠地構成了城市森林主體;而廣義上看,城市森林作為一種生態系統,是以各種林地為主體,同時也包括城市水域、果園、草地、苗圃等多種成分,與城市景觀建設、公園管理、城市規劃息息相關。因此,城市森林的建設既要重視傳統意義上的具有一定面積的樹木群體的森林涵義,又不能忽視單株樹木的作用。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的城市綠化建設應抓好3個轉變:從注重視覺效果向視覺與生態功能兼顧的轉變;從注重綠化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間利用效率的轉變;從集中在建成區的內部綠化美化向建立城鄉一體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
森林城市的提法最早源于美國和加拿大。1962年,美國肯尼迪政府在戶外娛樂資源調查中,首先使用“森林城市”這一名詞,城市森林建設蓬勃發展,極大推動了生態城市的建設水平。美國對森林城市的理解比較廣義,泛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范圍內的所有樹木。而歐洲一些國家,像德國、芬蘭等把城市森林主要定義為城市內的較大林區和市郊森林。這些國家森林資源豐富,各城市中綠化率幾乎達50%以上,環境優美,綠化遍及各個角落,同時或在市中心,或在市郊都建有城市森林,成為市民的天然氧吧,生存環境宜人,環保意識已經深入到每個市民的腦際,是真正的森林城市和生態城市。日本對城市森林的建設也十分重視,城市森林有相當的規模和質量,而且賦予了濃烈的文化氛圍。
國內現狀
我國城市森林建設始于上世紀80年代,相對于歐美國家起步較晚,但是也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推動下,很多城市紛紛響應。為積極倡導我國城市森林建設,激勵和肯定我國在城市森林建設中成就顯著的城市,為我國城市樹立生態建設典范,從2004年起,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啟動了“國家森林城市”評定程序,并制定了《“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和《“國家森林城市”申報辦法》。同時,每年舉辦一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為首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作出“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重要批示,成為中國城市森林論壇的宗旨,也成為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理念。
由《城市綠化條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的制定,各方面對森林、生態平衡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達成共識,而“森林城市”建設對生態平衡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城市森林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都在不斷深化。全國已經有22個城市被授予森林城市稱號。
我國城市森林發展理念日漸清晰,通過近30年的研究與實踐,符合中國特色的城市森林建設指導思想“森林環城、林水相依”的城市森林建設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即實現在整體上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活力的城、林、水一體化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安徽:宣城著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宣城市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科學發展之路。為實現天更藍、水更清、城更美的“園林宣城”建設目標,宣城市政府投入近20億元,先后建設了大壩塘游園、梅溪公園、宛溪河綜合整治(一期)等8個公園廣場;圍繞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目標,劃定了植物園、明鏡湖公園等34個項目綠線,完成了植物園、九曲公園、宛溪河二期5個項目的景觀規劃編制,開展了梅溪河、城市綠軸、彩金湖新區等5項景觀規劃 。
手抄報二:森林城市的好處
功能
1、吸收有害氣體,凈化城市空氣
2、吸滯煙塵和粉塵,監察有害氣體
3、減菌、殺菌,城市森林保健
4、減弱和消除噪聲
5、調節和改善小氣候
6、涵養水源,防風固沙,防止土蝕
7、美化環境,改善人居環境
8、維護生物多樣性
效益
生態效益
通過城市森林建設,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將得到優化,進而減輕城市發展中所面臨的壓力和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大范圍的植綠增綠,可加快實現“有路皆綠、有城皆綠、有村皆綠”的目標;并可節約能源,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改善大氣和水源質量,減少洪水徑流,減弱噪聲,遏制土地沙化,減少浮塵天氣,改善空氣質量。
社會效益
城市森林可美化環境,有益市民健康,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閑環境更加舒適宜人,是構成城市景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也為城市居民提供戶外休閑娛樂場所;森林樹木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的特色,可提高城市知名度,并可提高市民主人翁意識和愛護環境的責任感。
經濟效益
城市森林建設的林副產品可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并且可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城市森林建設可促進地方經濟和社區發展,增強城市和周邊地區經濟活力。
主要優點
1、森林能夠吸收二氧化碳?茖W研究表明,森林蓄積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放出1.62噸氧氣。造林就是固碳,綠化等同于減排。
2、人工林的固碳作用更加顯著,如人工桉樹林生產力相當于天然林(針葉林)的20倍至30倍,5年至7年就可以成材,生物量相當于原始林在自然情況下100年至150年的產量。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人工林可達158萬平方千米。若人工林平均蓄積量提高一倍,將使人工林固碳總量達到88.4億噸。
3、當然森林在呼吸的過程當中也會釋放出二氧化碳,但是從整個碳平衡來看,森林是巨大的碳匯。估計全球目前有四大碳匯,是大氣、陸地、海洋和森林。
4、據估計陸地生態系統中儲存了2.48萬億的二氧化碳,其中1.15萬億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當中,所以說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森林植物的含碳量占很大的比重。
5、所以說低碳城市建設也呼喚著城市森林,因為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釋放的碳,同時城市森林通過減緩熱島效應,調節城市氣候,減少我們使用空調的次數,可以間接減少碳的排放。城市森林不單只停留在美化城市的功能,城市森林的碳匯功能在打造低碳城市過程中,顯現強大的作用。
回歸自然
在不少城市,到處充斥著塵土和汽車尾氣,讓人們漸漸忘卻了帶有泥土和青草氣味的新鮮空氣。然而,漫步在贛州這個充滿綠意的街頭,在取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的起點上,正圍繞“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目標,積極開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工作,打造“森林城市”,這也是實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徑。
為爭創生態園林城市,增綠工程就是一項重要舉措,原來以低灌木為主、植物層次單一的長征大道、贛江源大道綠帶,增加了大中小喬木、大灌木等上中層植物,樹型優美、冠型飽滿;翠微路增植小葉榕、八月桂、山茶、扶桑、紅葉石楠球,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原來種植了大葉榕的瑞金路,增植了蒲葵、蘇鐵、垂絲海棠、美麗針葵、櫻花等中下層植物,豐富了植物層次;黃金廣場西側綠地以落葉樹種及秋色葉樹種為主,增加了中層植物及低矮灌木,營造出群落式園林植物景觀;客家大道提高了綠化種植密度,增植紫薇、棕竹、龜背竹、南天竹、海桐等植物,增加了道路綠地的含綠量。
打造“城市森林”就是模仿自然界的森林生態模式,依據城區道路綠化景觀概念規劃,按照植物多樣性的復層種植和多層次種植的配置,科學打造有層次有變化的道路綠化,以彰顯生態效益,實現路邊有綠化、道路從森林中穿過而進行設計的。這種綠化方式,使綠化景觀從上到下都很豐滿,極具層次,創造出了復合型綠量。這些植物將大量吸收城市中的二氧化碳、粉塵,產生大量的氧氣,制氧量將呈幾何級成倍增長,從而改善中心城區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