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教育,可謂“五彩紛呈”,先是陜西西安某小學“綠領巾”引發爭議,緊隨其后的是內蒙古包頭某中學的“紅校服”,之后山東棗莊一中學又爆出“三色作業本”。此外,浙江慈溪“脫褲跑”、四川成都“校長宴”、江蘇無錫“測智商”等事件,一次次把公眾的視線引向校園,一次次把老師推向風口浪尖,教育突然變得“千瘡百孔”。我們不禁要問:今天的教育怎么了?今天的老師怎么了?
可以說,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為公眾所關注,學校里隨便一個小舉措,就可能引發一場輿論的“大地震”。對教育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
西安市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的老師在給孩子們戴上綠領巾的那一刻,絕對不會想到自己這種“創新”的激勵手段會引發公眾如此強烈的“討伐”。
現在社會對教育越來越關注,對學校的要求越來越高。有點年紀的教師對此會有明顯的感受。早些年,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把孩子全盤托付給了老師,這雖然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無條件的信任,但也常常讓學校有孤軍作戰的無奈。而現在很多家長文化水平大幅提升,對孩子的教育也格外重視,學校的一些改革舉措在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下得以順利推進,家長的參與度已逐漸成為學,F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
但家長們也開始對學校一些欠妥的做法說“不”。從2011年集中爆出的這些教育事件來看,正是由于家長的較真和媒體的介入,使得一些學校有失公允的“改革舉措”被及時叫停。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的有效監督,對于規范學校辦學、促進教育公平,無疑是一種正向推動。但是輿論的過度關注也給教育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教育是當今最受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對教育話題似乎人人都有發言權!熬G領巾”、“紅校服”、“校長宴”等新聞一出,相關的評論就蜂擁而至。評論者雖然散布于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卻不約而同地選擇站在學校的對立面,觀點也是驚人的一致,認為學校的這些做法是歧視學生,甚至稱其為“校園冷暴力”。而在強大的輿論攻勢下,學校的解釋則顯得虛弱無力。
我們看到的很多評論,依據的只是新聞所描述的表面現象,評論者并沒有對事件做全面了解,這對學校也是有失公允的。山東棗莊三十九中的“三色作業本”事件,據校方解釋是他們對分層作業的一次嘗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選擇不同難度的作業。分層教育是已被廣泛認同的一種教育形式,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先進理念,但當時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三色作業本是給學生貼標簽,是以犧牲學生自尊為代價的教學。如此壓力之下,三色作業本當日就被學校全部回收。
任何一項教改措施都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但外界似乎更關注改革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如果教育長期處于輿論挑剔的“放大鏡”下,必然會束手束腳,甚至裹足不前,這對教育、對學生到底是利是害呢?
教育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有它本身特有的規律,比如因材施教,比如獎勵與懲罰,都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從這一角度來說,對于教育,未必人人都有發言權。
教育關系國計民生,一項改革舉措的效應常常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顯現,而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因此,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需要不斷提升專業水平,教學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而不是簡單、粗暴、拍腦袋。同時也要對改革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有所預見,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取得理解和支持,將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而對教育“外行”而言,對教育的關注要講究一個“度”。媒體更要多份冷靜和謹慎,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而不是嘩眾取寵。對教育新聞事件的報道應從不同角度加以反映,要反映學生、家長的呼聲,也要允許學校申辯,客觀全面的報道將有助于公眾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推波助瀾。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不能用過高的要求去要求所有學校。對于個別學校的錯誤做法應及時指出,卻不宜一棒打死。公眾對于教育、對于教師不妨多份理解和寬容,這才有利于教育的健康發展。
事件回放
2011年10月18日中午時分,隨著下課鈴聲響起,西安市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的學生們在老師引領下排隊回家。最先走出校門的是一年級學生,隊伍自然地被他們佩戴的領巾顏色分成了兩類:一部分孩子戴著鮮艷的紅領巾,另一部分孩子則戴著綠領巾。一名一年級學生說,調皮搗蛋、成績不好的學生就得戴綠領巾,老師要求上學、放學都不能解開,不然就在班上點名批評。但不少綠領巾孩子一出校門就趕緊摘下領巾裝進書包!昂⒆幽挲g再小,也有自尊心,嘴上不說什么,但他們心里都明白戴綠領巾不是啥好事情。”一些家長認為,學校這種做法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據介紹,該校委托制作紅領巾的廠家設計了同樣大小的綠領巾,九十多名一年級學生約有一半人佩戴綠領巾。學校一名老師解釋說,設計綠領巾的初衷是對孩子加強教育培養,參考了外地一些學校的做法,也考慮到部分家長的特殊要求,并非有意區分好學生和差學生。
這位老師解釋,一年級學生不是全部同時加入少先隊,一般分成兩個學期完成。優秀上進的孩子肯定屬于第一批,學習、行規表現稍差的學生沒有紅領巾,一些家長曾提出孩子回家不高興,希望老師能考慮其他變通方法幫助教育。發放綠領巾,就是鼓勵這些學生加油努力,爭取早日戴上紅領巾。
聲音與觀點
“綠領巾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學校的做法很快被叫停,但輿論批評卻一浪高過一浪。有網友甚至給“綠領巾”羅列了“七宗罪”。
有網友認為,盡管推行“綠領巾”初衷可能是教育探索、激勵上進、縮小差距,但在教育實踐中,已然變形走樣,甚至背道而馳,直接傷害了孩子的心靈。不少綠領巾孩子一出校門就把領巾摘下塞進書包,顯然,他們已感到自己被老師視作了“異類”!邦伾珮撕灐苯o他們的精神世界蒙上了一層陰影。
更有人直言,在現代教育意識越發主張愛與尊嚴的時代,要求學習、思想品德表現稍差的學生佩戴綠領巾,不僅在精神教育上很黑很暴力,在教育的文化范疇上也顯得太傻太天真。這種將思想、品格、未來潛能尚未成型的孩子,用“唯分數是舉”的方式,簡單粗暴地劃分成紅綠陣營,不僅在教育品格上顯得很低劣,而且那種非黑即白的教育判斷,也讓人覺得太過弱智。它讓人深深感到當下教育文化在精神、靈魂傳承方面的無力感。
事件回放
放學了,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二十四中的學生走出校門,人群中的紅色校服特別顯眼。這種紅校服是優秀生的專利,普通學生穿的是藍色或白色校服。紅校服背面,印有白色“包24中優秀生”的大字,下面還有“翔銳房地產”的字樣。
一些沒能穿上紅校服的學生表示:“不好意思跟‘紅校服’走在一起,因為人家一看就知道誰學習好,我們穿藍校服的都覺得心里不是滋味!
據介紹,該校向初二、初三年級學習成績前50名的學生發放這種紅校服,校服由包頭翔銳房地產公司贊助。對這種“優秀生”校服,有人評論其性質比綠領巾更為惡劣,集媚權、媚錢、奴性、斯文掃地于一身。
包頭市東河區教育局工作人員解釋稱,在2011年教師節前夕,包頭市翔銳房地產公司向包頭二十四中提出要捐資教育,為學校的先進教師和優秀學生提供實物獎品,其中教師獎品為生活用品,學生獎品為運動服,即媒體所稱的“紅校服”。
“紅校服”事件經媒體曝光后,東河區教育局要求包頭二十四中立即停止學生穿紅校服的做法,并在一周內收回發放的全部紅校服;學校要通過召開家長會、打電話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及家長說明情況,挽回因此事造成的不良影響;責成該校領導班子作出深刻檢查,要求舉一反三,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聲音與觀點
有讀者認為,“綠領巾”、“紅校服”像一堵無形的墻,把孩子分成兩種人——差學生與好學生,并在他們的心里埋下恨的種子,愛的教育被漠視了,恨的教育在肆意瘋長。
表面上看,這種等級分秩把人區別開來,能鼓勵先進,激勵后進,實際上是學校和教師出于私利的功利行為。它絲毫不顧及差生在眾目睽睽之下受到歧視、受到身份“羞辱”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心理和人生陰影。這種等級制教育以學校和教師為主推動,受到優等學生家長的推波助瀾,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默許,使得這種顯失教育公平的現象持續或變相地存在。
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等級制教育,還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和童真。因為等級制教育的前提是設置了一個等級制的游戲規則,而且是非常單一的規則,學生在這個規則的訓練下,很容易被扼殺想象力和創造力。
2011年的教育,可謂“五彩紛呈”,先是陜西西安某小學“綠領巾”引發爭議,緊隨其后的是內蒙古包頭某中學的“紅校服”,之后山東棗莊一中學又爆出“三色作業本”。此外,浙江慈溪“脫褲跑”、四川成都“校長宴”、江蘇無錫“測智商”等事件,一次次把公眾的視線引向校園,一次次把老師推向風口浪尖,教育突然變得“千瘡百孔”。我們不禁要問:今天的教育怎么了?今天的老師怎么了?
事件回放
2011年10月,山東棗莊三十九中根據學生成績好壞,向學校部分班級的學生分別發放紅、黃、綠三種顏色的作業本,具體實施情況是班級前30名的學生發綠色和黃色作業本,后30名的學生發黃色和紅色作業本。筆記本封面上還分別標有字母,綠色標有A,黃色標有B,紅色標有C。而以前學校只是發一個黃色的作業本,并沒有標注字母。有家長認為,學校這樣做容易傷害成績差的學生的自尊心。
校方解釋說,這是分層次作業,是為幫助學生縮小差距。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情況選擇難度不同的題目。A類題難度比較大,B類題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知識,C類題是相當于課后練習題性質的鞏固基礎知識的題目。這樣根據題目難度分層次作業,是為了讓老師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更有側重點。
經媒體報道后,棗莊教育部門對該校使用三色作業本的情況高度重視,專門對此事進行調查了解。當日,已發的三色作業本被學校全部收回。
聲音與觀點
有讀者把“三色作業本”和“綠領巾”、“紅校服”相提并論,認為其目的都是通過外在顏色區分,進行結構分層和身份界定,是以犧牲學生自尊為代價的教學,是不可容忍的。這種心罰教育通過懲罰學生的自尊心來獲得教育結果,殊不知,心罰比體罰更容易留下傷痕,也更難以自我愈合。
還有讀者認為,所謂素質教育,應是人的全面發展。那么對于學生的培養就應根據其特點因材施教,但這不等于將學生貼上不同標簽,差別對待。很難想象,一個學生在歧視之下,會“快樂和詩意”地學習。如果一個人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即便“知恥而后勇”,取得不錯成績,但他心性已發生變化,這種塑造代價實在太高。
事件回放
2011年11月1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爆料稱“慈溪某小學的孩子被要求脫了褲子在操場上跑步”,并且配發了學生“脫褲跑”的圖片。該微博不到三個小時即被刪除,但還是引發了大量網友轉發和評論,并“人肉搜索”出是“慈溪市坎墩街道太陽希望小學”老師所為。
據發帖網友介紹,10月31日他經過一所小學,看到三個小男生“搭拉著長褲,下身只剩下了內褲”在操場上“跑步”,還有兩個小女生也在陪著跑步。幾個小男生時不時地摔倒,但自己拍拍身上的土站起來還要繼續跑。發帖網友詢問后得知,這幾個男生是因為上課講話,被老師體罰來這里“跑步”,兩個小女孩則是被派來監督的。
慈溪市坎墩街道太陽希望小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胡孟才證實確有此事發生。據介紹,三個小男孩都是一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特別吵,還在抽屜里折飛機,成績不理想,因為面臨著街道組織的拼音統考,當值老師情急之下,就讓他們去操場脫了半條褲子跑步。事后,該老師已經表示很后悔,并且在全體教師會議上做了深刻檢討,學校也對她進行了嚴肅教育。
聲音與觀點
“脫褲跑”事件在微博上一出現,就引發網友強烈反響。有網友說:“如果我是這學生的家長,一定會上門來學校要個說法的,哪有這樣的學校和這么變態的老師?這不是一個檢討可以完事的!
有律師表示,老師讓學生“脫褲跑”是一種變相體罰行為,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段闯赡耆吮Wo法》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行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也有教育專家指出,讓學生“脫褲跑”是一種冷暴力式體罰,不尊重學生的人格,對學生是一種羞辱,對小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不利。教育過程中,適當合理的懲戒是必須的,比如說合理的批評、與學生約定好的懲罰,但必須要有個“度”,一旦越界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事件回放
2011年11月23日晚6點,成都雙流華陽某酒店最大的包間內燈火通明,桌上擺著別致的粉紅色菜單和21個粉紅色座牌。這是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西區)辦公室主任跑了5家酒店,最終選定舉行“優秀學生與校長共進晚餐”的地方,校長的要求是“品位高雅,但不能太豪華”。
能夠參加這場宴席的學生共19名,是從學校4000余名學生中遴選出來的,分別是半期考試初中各年級前三名,高中文理分科后理科前兩名、文科第一名。
初一年級一名女生這次考了全年級第一。她說,能夠獲邀參加晚宴特別興奮。但同時她也感覺壓力巨大,因為下一次如果考不好,就不能再和校長共進晚餐了。那些因考得不好而沒有受邀的學生對此倒是不反對,有很多人還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夠參加”。
面對媒體的質疑,校長肖明華說:“我當時想到這個點子,就是為了鼓勵優秀的、有理想有抱負的學生。校長和尖子生一同吃飯,并不等于不關心成績不是特別好的學生,反倒對他們是一種激勵。我不是想嘩眾取寵、不是想作秀炒作。我們在飯桌上講的不是奢侈,而是講學習、講如何成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加入進來!
據學校透露,這次宴席由學校統一買單。在期末考試后還會舉行激勵晚宴,并且有可能邀請家長一同參加。
聲音與觀點
“校長宴請優秀生”的報道引發讀者眾說紛紜。最受讀者質疑的是晚餐的“入圍標準”。尖子生,一俊遮百丑;劣等生,一丑遮百俊。在應試教育下腐生出來的各種變異的教育方式,往往都是打著“激勵學生”的作用,可是唱出來的結果卻是教育的不公,是功利化思想的進一步惡化,一方面很難去想激勵的作用能體現多少,另一方面勢必會在學生身上劃下身份的差別。而且只看到成績而看不到其他的激勵,即使真能有效果,又是否恰當呢?
有讀者認為,校長以“共進晚餐”的形式去激勵學生,無論是從過程到結果,都是值得商榷的。校長口口聲聲說,和尖子生一同吃飯,并不等于不關心成績不是特別好的學生,反倒對他們是一種激勵?尚iL既然想激勵成績不好的學生,那為何不跟他們一起吃飯,到時再輔以諄諄教導、循循善誘,效果豈不是“更激勵”;蛟S,在應試教育這個體制沉疴無法根治的前提下,“尖子生”和“劣等生”的身份鴻溝難以逾越,但作為學校,至少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消弭這種教育不公,而不是去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