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學生最流行的話題就是“校園暴力”,進幾年我們學生對校園暴力有著不同的認識,有些還有著親身體驗,有人說校園暴力就是黑社會的萌芽,我也覺得校園暴力不應該出現在我們身邊。因為我是這么認為的:
校園,本該是一方凈土,文明的殿堂。然而,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給寧靜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從同學之間因瑣事引發的互毆到師生沖突的發生,從普通的校園暴力侵害到校園暴力犯罪,從未成年學生跨校作案到社會黑惡勢力的侵入!
絕大多數校園暴力隱藏在暗處,不容易被學校、警方、家長等察覺,它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社會正常秩序的危害是極為嚴重的。在此情況下,教會學生與之既有勇又有謀地“周旋”,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形成校園暴力的原因有很多, 但我覺得都是客觀原因: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問題少年”,他們的家庭多有不幸,或家境貧寒,或暴力不斷,或父母離異,在此情況下,他們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時缺乏關懷、幫助、引導和管教,便常處在違法犯罪的邊緣。
還有就是應試教育之風,擁有20多年教齡的教師陳禺說:“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被接納,應試教育卻使一部分學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們就用暴力來報復老師和同學,他們認為對物質的占有、對他人的傷害,都是對自我感覺、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獲取老師的關注和同學的'認同'!
當然對于校園暴力學校也有拖不了的因素:學校對于校園暴力有無法推脫的責任。這絕不僅僅是管理不嚴、教育不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當前的教育還沒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雖然素質教育已開展了多年,但仍有個別學校只盯著升學率,對學生忽視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法制教育,淡化了高尚的道德意識和審美習慣的培養,有時即便設立了相應課程,也很少在教材和教學方法上下工夫,以致流于形式,應付了事……
校園暴力最主要的原因的我們同學對自己要求松懈,太容易親信他人
誰該為校園暴力事件反思?
學校要反思。當前“唯分數論”的功利主義盛行,一些學校一昧追究高分數,卻忽視了對學生如何做人處世、關愛他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為等人格的培養,更談不上根據女性特點對女生進行行為教育,學校思想品德教育陣地長期空虛,致使一些不良思想和行為習慣乘隙而入。加上應試教育使一些“差生”不被重視甚至受歧視,在感情的沖動下,心里積蓄的情緒容易借暴力渠道發泄。除此之外,學校還存在管理不嚴、教育不力的問題。一些學校擔心校園暴力事件敗壞學校的聲譽,出了事能捂則捂,息事寧人,更不愿采取嚴厲的措施。女生校園暴力事件多數發生在學校寄宿學生身上,這暴露出一些學校的管理缺位。
家長要反思,F在的中小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一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缺乏對孩子進行責任、義務和愛心等方面的教育,許多孩子是非不分,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有些家長怕孩子吃虧,向孩子灌輸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等錯誤觀念。一些家長自身行為失范,五毒俱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潛移默化中教壞了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一頭鉆到錢眼里,對孩子不管不顧,等到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壞了,已悔之晚矣。一些家庭或家境貧寒,或暴力不斷,或父母離異,孩子享受不到溫飽的生活和家庭的溫暖,加上平時缺乏關懷、幫助、引導和管教,很容易走上歧路。
社會要反思。時下,影視劇、網絡游戲、文學作品、卡通漫畫……等等充斥著“有仇必報”、“暴力至上”的觀念,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們的思想。在一些影視劇中,少女經常是欺凌弱者、語言粗魯、刁蠻任性的形象,這些不良行為甚至經常表現在劇中正面人物的身上,使一些女學生觀看后錯誤地以為,欺辱別人是一種快樂的行為,甚至是英雄的行為。再者,物欲橫流的社會現實不乏弱肉強食的例子,也無形中成為了缺乏辨別是非能力的孩子心目中的價值標桿,使孩子誤以強權、暴力為正道,加以刻意模仿。
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孩子脫離了人性的范圍?殘酷青春,誰之過?
1)結拜結黨這結拜結黨、群毆報復,把個學校弄的儼然“江湖”風氣蔓延。學生不信校方,不信法,卻信奉暴力手段,以私下斗狠來解決問題和矛盾,著實叫人觸目驚心!校園何以成“江湖”?如何清除暴力,還校園一方凈土?這是學校教育、學校管理需要反思的,也是法律、制度層面上需要做出保證的。誰來保護孩子們的安全?要知道,校園暴力給青少年造成的危害遠不止皮肉的創傷,更嚴重的是會造成孩子們心靈的扭曲。如果任由這種勢頭發展下去,會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種不良的暗示:邪惡比正義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價值。關注孩子的內心,對其進行青春期的心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網絡誰都知道媒體力量之大,媒體范圍之廣泛,媒體傳播的速度之神速,有些人就別有用心的利用媒體這一特性來傳播別人隱私或......那么誰來喝止暴力視頻?這些暴力視頻的大范圍傳閱,讓人不得不深思:這些視頻是如何逃避網絡信息的監管,而光明正大地進入公眾的視野的?要知道暴力文化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例如:電視、電影、動漫和網絡世界里傳遞的“有仇必報”“暴力至上”的觀念,還有部分家長對孩子“不要示弱、吃虧”的過激教育,使得青少年有機會便會在現實生活中“復制”甚至予以“創新”。有的群毆事件,與暴力視頻中的情景極其相似,因此有專家認為:青少年的過激行為不排除有模仿的因素。因此,要加強網絡的監管,血腥的、暴力的、兩性的視頻應堅決禁播!(我覺得好象有點難,畢竟這些視頻或文字類的點擊率高)
其實,我國有關互聯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并不少,而且專門針對網絡安全的網絡警察隨時都在,可是為什么這么多法規,這么多網警,都沒有管住這些駭人聽聞的暴力視頻呢?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