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寶寶說話晚代表聰明?別拿“貴人語遲”當幌子,是語言引導沒到位
自打有了寶寶之后,當父母的都盼望著他有朝一日能叫一聲“爸爸”“媽媽”,那便是父母們最大的欣慰和回報了。
寶寶張口說話這件事,存在著個體差異性,
有些寶寶不到一歲就會咿呀學語,蹦出一些簡單的詞語,而也有的寶寶兩三歲了卻仍“守口如瓶”。
這不,前段時間就有位家長留言:
我家寶寶兩歲多了還不會說話,這正常嗎?
女兒朵朵從小發育一切都正常,可就是在說話這件事上愁壞了人,
兩歲的時候才會模糊地喊“爸爸媽媽”,其他的詞語怎么教都不會
。
其他同齡寶寶都會和家長溝通了,而朵朵只能“嗯嗯啊啊”地用手指頭指,不會表達。
有朋友和我說這是“貴人語遲”,我是一邊抱著僥幸心態一邊著急,眼看著再有一年多時間就要上幼兒園了,到時候還不會說話可怎么辦?
當看到別的同齡寶寶都能張口說話,不停地往出蹦單詞、說句子的時候,自家寶寶卻一直“難開金口”,做父母的難免會感到焦慮不安。
往往在這時,都會聽到別人的一些好心勸慰道:“貴人語遲是好現象,現在不會說話將來一定很聰明,有出息!”
因此,
不少家長便會自我安慰式地心存僥幸,
期盼著自家孩子將來能成為傳說中的“貴人”。
寶寶說話晚代表聰明度高?別拿“貴人語遲”當幌子,是語言引導沒到位
寶寶說話晚真的代表著會聰明嗎?
發育過程中,智力的高低和語言的發展確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
但是由于個體差異的原因,每個人的語言規律也就不盡相同,
因此,寶寶是早點開口還是晚點說話,并不能當作聰明程度的判斷標準。
所謂的“貴人語遲”根本沒有什么科學依據
,都是家長的美好愿景,一個幌子罷了,到頭來只不過是自欺欺人。
其實,孩子的習慣養成與父母的馴養方式,其實是雙向的、互相成就的。
除了發育上存在遲緩或者障礙等病理性原因之外,
一般的寶寶在1歲左右就開始牙牙學語了,到2歲的時候基本都能正常說話、交流。
如果你家孩子在2歲仍然不會開口說話,一定要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別再一味拿“貴人語遲”當幌子,
在一兩歲的這個語言敏感期,明明是家長對寶寶的引導方式沒到位,才造成他遲遲不開口說話的結果。
(1)家長不用太“善解人意”,多給寶寶開口的機會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的說話時間有早有晚,但是無一例外地都會用手指、點頭搖頭。朝夕相處之下,家長對寶寶一舉一動的目的都十分洞悉,他看一眼杯子,家長便端來一杯溫水,想干什么都不用開口,因為家長會及時奉上。
長此以往,寶寶會產生一個錯覺:
我什么都不用說,爸爸媽媽就知道我想要吃什么、玩什么。漸漸地,寶寶便會喪失學習語言的動力和欲望。
其實,
家長不用這么“善解人意”,應該多給寶寶開口鍛煉的機會。
當寶寶表現出想喝水吃東西的時候,你要告訴他:“寶貝,你指的是什么?以后想喝水要張嘴告訴媽媽,這樣我才能知道。”
(2)家里的環境“南腔北調”,寶寶不知道如何開口
現在的家庭中,爸爸媽媽說著走調的普通話,爺爺奶奶操著一口方言,要是再加上一兩句外國話,用“南腔北調”都不足以形容家庭的環境。正處于說話敏感期的寶寶便會產生疑惑:
明明是同一個東西,怎么家長們說的不一樣呢?
對于這種情況,
家長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
,難適應難張口也在情理之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交流中,
家長都最好用普通話來與孩子交流。
千萬別因為語言概念的混淆,讓孩子產生糾結、放棄開口說話的想法。
。3)家長進行“互動性”引導,激發寶寶開口的欲望
家長忙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成長同樣值得你付出時間和精力,
在寶寶一兩歲的這個語言敏感期,經常和他聊聊天吧!
隨時隨地都要進行交流上的互動
,抱娃外出時告訴他“這是小狗、花花”“衣服喜歡嗎?鞋子大不大?”和寶寶看書、做游戲的時候,
家長不要只顧著單方面的輸出,更要注重親子之間的互動性,
多問問寶寶“這個小動物是什么?”“你最喜歡誰?”
家長這種有目的性的引導,能夠提升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增加豐富詞匯量,激發他開口說話的欲望。
基于以上引導方式,建議媽媽們可以借助一些輔助工具來提高寶寶的語言敏感性,像這套《0-3歲看圖學話早教書》
,就有很好的語言早教啟蒙效果,能很好促進寶寶語言發育。
早教書采取“兩冊字詞互動”:
通過生活和自然中簡單的擬聲詞幫助寶寶練習發音;采取“
一冊字詞拓展”
,寶寶可以學習到簡單且常見的生活詞語,積累詞匯;采取“
一冊對話互動”
,用問答的游戲方式,激發寶寶的說話興趣。
畫面簡單易理解,溫情適合親子閱讀
語言簡潔活潑,能激發寶寶的表達興趣
設置分階,循序漸進,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
對于正處于語言敏感期的寶寶,此書是再好不過的親子讀物,
致力于幫寶寶學說話、愛說話、會說話。
討論話題:各位,你家寶寶是幾歲開始說話的呢?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