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再閑也別給女兒帶娃”,照顧外孫4年,一碗藥讓老人徹底寒了心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每次出門走在路上,孩子身邊都是爺爺奶奶陪著;幼兒園門口接孩子放學的,一大半都是頭發花白的老人;小區樓下孩子堆旁邊,坐著看護的永遠是老人居多。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老人已經成了帶娃的主力軍。
可是,老年人的額帶娃大軍也在逐漸減少,甚至不少老人表示不愿意帶娃,
尤其是不愿意給閨女帶娃,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再閑也別給女兒帶娃”,照顧外孫4年,一碗藥讓老人徹底寒了心
小區里有一位年過6旬的老奶奶,每次拿個馬扎坐在小區公園里,過往的人們看到總問一句“又等女兒呢”?
事實上,老人已經跟女兒斷絕來往4年了,原因還要從“一碗藥”說起:
4年前,老人的獨生女生了雙胞胎,迫于生活壓力夫妻倆都要去工作,讓婆婆帶孩子又不放心,只能拜托老人來幫忙帶娃。
剛開始,小夫妻倆對老人還懷有感激之心,經常讓老人歇一歇,或者給老人買按摩椅、泡腳桶等等,老人累點但是心里開心。
可是沒過多久,這種狀態就變了。
轉折點是孩子生了一次病,擔憂之下寶媽心情煩躁,恰好又接過了老人泡的藥,發現有些燙“怎么用開水,你想燙死孩子嗎,真實越老越糊涂”,老人愣在了原地。
也正是這一碗藥讓老人徹底寒了心,
主動離開女兒回到了自己的家,逢人就說“再閑也別給女兒帶娃”。
在這件事中,女兒的做法過于激進,只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痛苦,卻看不到親生母親的為難。教訓老母親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老人幫自己帶娃不是義務,而是出于對自己的疼愛,這也是越來越多老人不愿意帶娃的主要原因。
看外國父母是如何做的?讓老人帶娃,要始終牢記三個初衷,別越線
看慣了中國人的帶娃模式,外國的帶娃模式令不少老人羨慕,他們遵從三個規則:
1)孩子的教育任務是父母的,
親生父母教育時,爺爺奶奶絕不會插手維護,即便不認可。
2)日常父母干工作忙,爺爺奶奶可以幫忙帶娃
,但是晚上肯定會離開,不會24小時監護。
3)周末的時候,孩子一定要交還給父母帶
,爺爺奶奶有自己的休閑生活,不會幫忙帶娃。
相信不少老人都很羨慕外國的帶娃模式,這種模式也需要當代父母學習借鑒。孩子的教育監護人的父母,不要將它全權交給老人,更不要對老人指手畫腳,忽視了老人的努力,傷害了老人的感情。
因為,當初讓老人幫忙帶娃時,不是雇了個保姆,要始終牢記三個初衷:
1)讓老人帶娃是為了孩子安全
,社會環境在高速發展,車輛、電器都會造成危險,需要專人監管。
2)讓老人帶娃是為了減輕工作壓力,
當代年輕人壓力大,有人幫忙帶娃既省了保姆費用,又不用過分擔心。
3)讓老人幫忙帶娃是為了躲避人販子
,有個大人在旁邊監管,壞人不敢靠近孩子。
每位父母在讓老人帶娃時,最初都是這三個初衷,可隨著老人的遷就忍讓卻越來越過分,甚至將老人當成了保姆。希望每位年輕父母都能明白,
老人帶娃是情分、不帶是本分,要時刻心懷感激。
ps: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