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26 六)“我女兒被班級孤立了”:那些看似孤僻的孩子,不是不合群,而是……
紅色童書
冰爽電扇
超萌雨靴
便攜雨傘
3.30-4.1
文 小樹媽媽
來源 小樹媽媽(ID:tree2050)
我一個朋友向我抱怨,說花了不少錢給女兒報了英語興趣班,但孩子最近就是不愿意去了。
原因既不是孩子跟不上進度,也不是老師教得不好,而是因為老師上課的時候,經常會有分組游戲環節。
這個環節是幾個孩子自己分組,表演對話故事。
她女兒每到這個環節就壓力很大,因為她總是落單的那個。
即使后來被老師安排到某個小組里,也沒有什么好的角色給她,永遠都是最沒存在感的小配角。
朋友很替孩子著急。她覺得按理說女兒不算成績差的、平時在班上也有好朋友,怎么就融入不進去一個英語小課堂呢?
朋友的話讓我想起前兩天看過的一個綜藝《五十里桃花塢》,里面也有類似的場景。
包括郭麒麟在內,有 15 位明星一起分房間。
郭麒麟以為:會有人主動給他拋橄欖枝,邀請他一起住。
可等來等去,大家很快互相搭伴,兩兩一組,選好了房間,最后只剩他一人落了單。
沒選到房間,也沒人邀請他一起住,他有點不知所措。
郭麒麟說,自己是個被動的人,所以他一直在等待別人邀請。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能發現,兩個能力、努力程度、學歷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總是主動的人,會顯得更幸運。
而被動等待別人挑選或期待別人熱情的人,往往容易失去機會。
斯坦福大學教授 Tina Seelig 曾說:
幸運很少像閃電一樣,孤立而戲劇性地降臨,相反,幸運更像風,它有推動力,絕非偶然。
那些被機會、機遇垂青的孩子,身上都少不了一個特質——積極主動。
孩子越主動,能抓住機會的概率越大,也越自信、幸福。
而凡事要主動,遵從內心,也是我們父母應該早點給孩子上的一節課。
1
主動
能讓孩子收獲自尊自信
凡事積極主動,不是討好,它更像是突破自己。
孩子成長路上的成功,可能并不是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就是孩子一步步戰勝我的正向心理體驗。
而積極主動,能幫孩子帶來這種正向的體驗。
浙江的胡海嵐團隊,曾用小白鼠,做過一個「熱源爭奪實驗」:
她們把一個冰冷的方形盒子里,設計成只有一個角落很溫暖。然后,讓 4 只小白鼠進行競爭。
之前,這 4 只小白鼠,曾在另一組實驗中展開過爭奪。
她們發現:在上一組實驗中積極爭搶,獲勝多的小白鼠,在熱源爭奪中,也更容易獲勝。
胡海嵐團隊進一步研究這些小白鼠的大腦發現,總是能爭搶,最終獲勝的小白鼠,它的大腦負責進階的神經突觸,連接強度明顯增加了。
也就是說,多次積極主動并獲勝后,小白鼠的大腦發生了質變,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更多獲勝。
這就是 「勝利者效應」,在人類身上也適用。
孩子無論學習還是社交,如果有一次的成功經歷,就很可能改變大腦,改變生理結構,在下一輪競爭中更易勝出。
而成功的經歷,往往跟一個孩子主動被動的態度掛鉤,一個凡事被動、喜歡等待的孩子,大部分時間,是與成功絕緣的。
曾看過一個視頻,一個 3、4 歲的女孩,挑戰跳凳子。
她一次跌倒,摔下來,卻一次次爬起來重新來過。
經過十多次的反復嘗試,終于成功了,女孩站在凳子上,歡欣鼓舞。
經歷了積極主動的挑戰,女孩身心都會成長。
而沒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孩子就很難嘗到成功的滋味,也很難體驗到正向的心理反饋,自信也不容易建立起來。
2
主動
能讓孩子抓住更多機遇
積極主動,雖然不意味著話語權,但能讓孩子有更多可能性。
而沉默,大多數時候意味著沒有,沒想法、沒需求、沒情緒、沒意見、沒自我……
積極主動的孩子,不是爭搶,而是展現自己,表明態度,向外界伸出了自己「愿意合作」的雙手,而此時,才能達成更多可能性。
《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是羅伯特・清崎講述的自己童年真實的經歷。
他羨慕同學家有海濱別墅,但卻被同學拒絕邀請去玩。羅伯特于是也想要學會賺錢。
他和同學邁克,收集了鉛制牙膏皮,自己「鑄」錢幣,當得知這是非法的,他開始主動向邁克的爸爸請教怎么賺錢。
邁克的爸爸,被這個有想法又有頭腦的孩子一點點打動,他把學校里學不到的財商知識、社會規則全都教給了羅伯特。
兒童財商啟蒙,從這里開始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羅伯特因此開發了自己的商業頭腦,從十幾歲,就開啟了商業生涯。
童年的這段經歷,也直接成就了羅伯特,讓他最終成為了一名成功的投資家。
積極主動地表明自己的意愿和決心,實際上,是在擴大一個人機會的概率。
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強,他們的人生,也有著各種可能性, 如果孩子們懂得主動展現自己,他就可能得到更多資源和機會,很可能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3
孩子越主動,越幸運,越自信
日常很多孩子,交朋友,學習,遇到機會明明很想要,內心也愿意參與,卻欠缺主動性。
但很多機會是不等人的,錯失機會后,孩子又難免懊悔自責。
想培養一個對生活主動的孩子,首先要幫孩子建立積極的思維方式。
思維決定行動,一旦孩子改變了思考習慣,他們的行動也就主動起來。
1. 建議孩子走出舒適區,承擔點小小的風險
斯坦福大學教授 Tina Seelig 常常鼓勵學生們填寫「承擔風險表」。
比如,嘗試承擔智力風險,解決一些自己從沒解決過的問題;嘗試社會風險,在火車上與鄰座交談;或嘗試情緒風險,告訴真正在乎的人,自己的真實感受……
學生很快就明白了, 嘗試承擔風險,并不是只有風險,還可能帶來意外驚喜。
就像孩子主動交朋友,可能被拒絕,也可能從此就獲得一個無話不談的新知己。
跟老師表明自己想為班級服務,想法可能被否定,但更多的,會讓老師重新認識自己……
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能讓孩子不再固步自封,拓展自己的能力。
就像 Tina Seelig 教授說的:孩子們如果能通過承擔小小的風險,主動把自己帶出舒適區,就會時常捕捉到好運。
2. 「Yes,and」思維,幫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學習、社交中缺乏主動性的孩子,大多是對自己現有能力不自信。
同時,孩子很難意識到,能力是可以成長的。
即興喜劇里有一個核心原則,叫做「Yes, and」,就是說,不管好事壞事,都不能拒絕,先要說「是的」,再想辦法,變成真正的可能性。
一個孩子如果建立了「Yes,and」思維,遇到機會機遇,就不會那么快說不,會在心里列出一些建設性的做法。
這種思考方式,對孩子主動做事,拓展社交范圍,有很立竿見影的幫助。
而后續想辦法的過程,也有助于孩子更好成長。
3.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心理學家羅杰斯,把父母的愛,分為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
有條件的愛,類似于:只有孩子表現好,父母才表現出愛、親密和鼓勵。
而當孩子沒成績,或暫時落后時,父母就收回這種愛和親密,取而代之的是指責和批評。
這樣的親密關系壓力,會讓孩子會因為害怕不確定性,做事喜歡看父母眼色,不敢自己做決定,也不愿挑戰新事物,積極主動性就更沒有了。
日常教育孩子時,要更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而看清結果。
讓孩子在努力和父母的接納中,肯定自己,建立責任感,他們才能一步步找回自己,找回主動性。
梭羅曾說: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于人類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
決定一個孩子成就的,不是天賦,也不是運氣,而是堅持和主動。
一個總被幸運眷顧的孩子,看似偶然,其實不過是:
主動,讓孩子在機會劃過時,能穩穩握;堅持,讓孩子在真正的機會來臨時,有能力把握。
努力的同時,也一定要教孩子,凡事主動些,會更幸福。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ID:tree2050),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里都有答案。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
右邊給我 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