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遠離“情緒式育兒”,讓孩子快樂成長
小伙伴們,我們又見面了,我是你們可愛的小編,感謝你們在百忙之中愿意來看小編的文章,小編每天都會給你帶來新的故事。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要是可以訂閱一下就更好了!今天小編要說的是什么故事呢?向下看吧!您有什么想法記得要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評論呦!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很常見的情況,叫“情緒式育兒。
典型的特點就是“高興了怎么做都行,月亮都可以給你摘下來,不高興了一言不合就又打又罵。”這類父母常常有一個這樣的邏輯:“你是我生的,就要聽我的!我愛咋咋樣,你都得聽。”
其實孩子一直在觀察著父母的言行舉止。母親溫柔的撫慰是愛的滋養,父親堅定的支持也是愛的滋養。可是,有多少父母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一旦孩子犯了錯誤,或者違背了父母的主觀意識,就得到威脅或者指責。“你不聽我的話,我就不會再要你了,你給我滾出去!”“你總是這樣做,不要再在我面前出現,我不喜歡你。”
真正成熟的父母給孩子的愛應該是持久而穩定的,而非被自己的情緒或者外在的一些評論影響而波動。同時,處于負面情緒當中的父母,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急劇下降,所以說帶著負面情緒教育孩子,比不教育還可怕。其實很多孩子的問題并沒有那么嚴重,只是被父母的焦慮放大了。
那么,當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家長應該如何調整狀態,減少焦慮,心平氣和思考解決辦法,協助孩子改正缺點呢?
人的一生總有太多的未完成事件,家長總是習慣于把這些未完成事件強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看成我們生命的延續。其實,孩子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生命體驗。
正如紀伯倫所說:你的孩子不屬于你,他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
同樣父母也是獨立的個體,雖然我們要撫育和教養孩子的義務,但并不是說孩子就是我們的全部。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時總喜歡說“你看我為了你一切都放棄了、你卻......”,其實你的付出是你自愿的選擇,是你應該做的,是你的責任也是你的義務。請不要用你的言語把這個責任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因為你的付出而感到虧欠、內疚甚至是負罪。
父母總是喜歡給孩子設定各種規則,這些規則從家長的視角制定,以家長的名義設立,要求孩子必須遵守,但沒有考慮到對孩子是否有益。
不是說不應當為孩子設定規則,而是設定規則應當從以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角度出發,適應孩子成長的年齡特點,得到孩子的認可,而不是根據家長個人的判斷和喜好。這樣的規則是真正有愛的規則,是孩子愿意并能夠遵守的規則。
同時,愛也不是無條件和沒有邊界的。沒有邊界,沒有規則的愛只會妨礙孩子的發展。所以給孩子的愛應該是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從這個角度說,愛就是一種規則。
家長往往更關心孩子學習成績、技能上的培養,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補習班和興趣班。殊不知在孩子的人生觀的建立,社會交往模式的養成,對未來人生規劃以及個人格局的養成上情商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每一位家長都是從孩子成長而來,生活并沒有給我們如何做家長的經驗,即使已經成為父母,每一個出生位序不同的孩子,其心理、成長特征以及對家庭環境的認知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每一次都是全新的經驗,需要我們去學習。而對孩子來說,他們是全新的生命個體,帶著新鮮、好奇來的這個世界,同樣需要去成長,去學習。
ァ 他夷,不要把孩子當成家庭的試驗品,去嘗試復制或反轉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而應當看做是和孩子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的一個過程,和孩子一起去體驗共同成長的喜悅。父母不應當是孩子的保姆而應當成為孩子的榜樣、朋友和人生導師。
孩子的信念系統與家庭教養方式息息相關,父母應當善于調整自己的重心,達到事業和家庭的二者兼得,不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實現自我價值。
“韓國虎媽”全惠星說“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用他們敏感的眼睛觀察著父母。他們會從父母身上尋找具體的角色榜樣,效仿,并且把吸引他們的品質慢慢變成自己的。這樣的目前自然會對孩子產生良性的影響。”
這樣作才能避免“情緒式育兒”,真正成為了孩子的人生導師,才是有價值、有溫暖、有力量的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