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地球物種進化歷程中,伴隨著生物災難末日和旺盛繁殖,其中許多物種像恐龍一樣逐漸退出了地球歷史生物圈,人們對它們的認識只能基于化石和標本。但地球上也存在著一些頑強的物種,曾經幾乎滅絕消失,現又重現其射影。以下是全球十大“活化石”物種:
1、腔棘魚
腔棘魚當之無愧是十大活化石物種之首,這種魚類被認為在白堊紀末期就已從地球上滅絕,但在1938年之后,非洲多個國家陸續報道稱發現了腔棘魚。并將它列入“Lazarus Taxon”(是古生物學的專有名詞, 意思是那些在化石紀錄中突然消失的物種);o錄中腔棘魚的歷史可追溯至4.1億年前,它們通常主要生活在海洋底部,但有時會出現在海洋表面。腔棘魚的體長可超過15英尺。
2、拉帕爾馬巨蜥
之前科學家認為拉帕爾馬巨蜥從1500年就已滅絕,這種生活在加那利群島的巨型蜥蜴由于貓入侵該島最終導致它們數量減少直至消失。但是2007年在加那利群島上有人真實拍攝到了拉帕爾馬巨蜥。
3、老撾巖鼠
老撾巖鼠的第一次描述是2005年,當時一位科學家由于未發現活體,認為這種鼠類應當屬于Laonastidae鼠。一年之后,科學家對于它的分類產生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這種鼠類實際上應當是于
4、百慕大海燕
百慕大海燕是夜晚在地面筑巢的海鳥,之前科學家認為在330年前就已消失。它是百慕大本土鳥類,然而在1951年卻又重新發現18對。百慕大海燕的滅絕被認為是英國人占領百慕大群島,并在島上引入了貓、老鼠和狗,從而導致這種在地面上筑巢的海鳥無法生存。據稱,這種鳥類能夠發出奇異可怕的叫聲,使西班牙水手認為島上鬧鬼,出于此原因他們未曾在島上居住。
5、格拉西利德瑞斯蟻
格拉西利德瑞斯蟻是一種夜晚活動的螞蟻,科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滅絕已久的螞蟻物種,事實上,之前科學家對它的了解僅來自于一塊包裹著格拉西利德瑞斯蟻的琥珀化石。2006年報道稱,發現存活的格拉西利德瑞斯蟻,但是至今很少人知道這種蟻類的存在和歷史。它們生活在較小的蟻群,蟻巢位于土壤之中。
6、山脈侏儒負鼠
1896年,山脈侏儒負鼠是以更新世化石的形式進入科學家的視野,然而1966年澳大利亞霍瑟姆山脈的一間滑雪屋中再次發現它的蹤跡。山脈侏儒負鼠的體型與老鼠相似,通常出現在高山密集巖石區和大石塊之中。
7、南秧鳥
南秧鳥是新西蘭南部島嶼本土生活的一種不會飛行的鳥類,在1898年最后4個標本制作完成之后,科學家認為南秧鳥已從地球上滅絕了。經過一次較大范圍的搜索勘測,1948年在蒂阿瑙湖再次發現南秧鳥。目前,它被列入瀕臨滅絕物種。南秧鳥擁有非常特殊的進食習慣,它們用喙拔下草,用腳爪緊抓草,僅食用草底部最柔軟的部分。然后將草的其他部分都丟棄。
8、巨型帕盧斯蚯蚓
巨型帕盧斯蚯蚓起源于北美洲,被認為在上世紀80年代滅絕,但近年來又出現了它的蹤跡。除了知道它是一種非常奇特的蚯蚓,人們對它的了解十分有限。這種蚯蚓體長可達到3英尺,當它被捉住時會釋放出像百合花般的氣味。它們在進行防御時會吐出唾液,身體呈全白。
9、恐怖小蜥蜴
恐怖小蜥蜴的學名是Phoboscincus bocourti,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早期已滅絕的物種,2003年在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島再次發現了它的蹤跡。這種蜥蜴體長50厘米,長著長而鋒利的彎曲牙齒,但實際上它卻從不挑食。在此之前僅有的一例標本是1876年在新喀里多尼亞島制作的。
10、新荷蘭鼠
人類對新荷蘭鼠的第一次描述始于1843年,之后它從人類的視線中消失并被認為是滅絕物種,但到1967年又再次發現了它的蹤跡。科學家僅在澳大利亞發現了新荷蘭鼠,目前,它被列為瀕臨滅絕物種,其數目已接近滅絕物種的定義。這是由于1983年一場野外火災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