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蛇,又稱鉤盲蛇,為臺灣地區所產蛇類中體形最小,體長不超過20公分,呈圓筒狀,形似蚯蚓,故又稱“蚯蚓蛇”,是世界上最小的蛇。頭小呈半圓形,與頸不易區分,眼睛極小呈黑點狀。鼻鱗有一溝將鼻鱗分成前后兩半。體鱗20列。尾部短而呈鈍形。全身大致為黑褐色或褐色。
盲蛇是蛇目的一科,是世界上最小的蛇。無毒,體呈圓柱形,從頭到尾粗細相似,尾短、周身被大小一致的、覆瓦狀排列的圓鱗,沒有腹鱗的分化。已知約3屬160余種,廣泛分布于中美、南美、西印度群島、歐洲南部、非洲、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暖溫帶及熱帶地區。
中國已知有4種:高雄盲蛇,僅見于臺灣省;大盲蛇,見于云南金沙江邊和海南島,體內曾發現14個充分發育的胚胎;鉤盲蛇,廣泛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區),已知最北紀錄為宜昌和重慶,產卵2~7枚,卵徑12毫米×4毫米;白頭鉤盲蛇分布于香港。本科蛇類體型較小,最大的非洲巨盲蛇可達750毫米,一般種類全長在200毫米以下。吻端略扁。眼隱于眼鱗之下,口小,位于頭部腹面。上頜骨橫置,與頭骨連結疏松,其上著生少數牙齒;前頜骨、腭骨和翼骨均無齒,少數種類的下頜齒骨前端尚有一枚牙齒。脊椎骨具椎弓突與椎弓凹。有殘余的腰帶,或僅為一棒狀骨,或完全退化消失。僅有右側的輸卵管。大部分種類營穴居生活,或潛伏于磚石、缸□之下,雨后到地表活動。以蚯蚓、多足類、白蟻以及其他昆蟲為食。卵生或卵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