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日,在野18年之久的英國工黨以絕對優勢擊敗保守黨,從而43歲的工黨領袖托尼-布萊爾成為英國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梅杰敗給43歲的工黨領袖托尼-布萊爾,離開唐寧街10號。
少年布萊爾
梅杰上臺以來即處于內外交困之中。工黨在一連串的選舉中將保守黨打得落花流水,保守黨內部又屢屢發難。梅杰曾于1995年6月22日宣布辭去保守黨領袖職務,舉行選舉。雖然幸運地重新當選保守黨領袖,但由于保守黨內部問題成堆,積重難返,執政能力急劇下降,且丑聞不斷,梅杰逐漸失去民眾的信任。民眾對于執政18年之久的保守黨也普遍感到厭倦,紛紛將解決英國社會問題、重振經濟的希望寄托在工黨身上。梅杰雖然竭盡全力,也扭轉不了保守黨在大選中的頹勢。
合家喬遷首相府
唐寧街10號的門前走來了新主人。布萊爾是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被民眾視為英國朝氣與活力的象征。
相關資料:
【個人簡介】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53年5月6日(金牛座)生于英國北部的蘇格蘭首府愛丁堡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畢業于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法律系,1984年成為大律師,1994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封為樞密院的一名官員。
布萊爾1983年進入下議院,開始了他的政治
布萊爾對法律、工會、稅收、貿易、能源、就業、犯罪等問題感興趣;喜歡讀書,愛好網球和音樂;著有《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等書。
【政治生涯】
布萊爾1953年出生于蘇格蘭的愛丁堡,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員,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杜倫(Durham)度過的。布萊爾在有“蘇格蘭的伊頓”之稱的費茨中學接受教育,后來又在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學習法律,并獲得學位。大學畢業后,布萊爾在1975年加入工黨,1982年代表工黨在一個傳統的保守黨選區比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參選國會議員失敗。在1980年代早期,布萊爾在工黨內被認為是“軟左派”(soft left),當時這一派正試圖控制工黨。
1983年他當選為塞奇菲爾德(Sedgefield)選區國會議員,并連任至今。1983年和1987年工黨
1994年史密斯心臟病發去世,布萊爾與影子內閣的另一名成員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成一項政治交易,由布萊爾擔任工黨領袖,而布朗則將擔任未來工黨政府的財政大臣。布萊爾與布朗一起改造工黨,修改其黨章,去除了有關國有化的政策,而更強調自己善于財政議題(當時的保守黨政府無法解決經濟問題),并將自己稱作“新工黨”。
雖然這些改革遭到了政治對手和工黨傳統支持者的批評,這些改革卻是成功的。工黨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黨政府關于歐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敗丑聞的影響,“新工黨”在1997年的英國大選中獲得了一邊倒的巨大勝利。
布萊爾是20世紀英國第一個在職首相在唐寧街生子育兒。1998年12月26日布萊爾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議會發表演說的英國首相。
在2001年英國大選中,工黨再度保持了其前所未有的巨大優勢,布萊爾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二任的工黨首相。保守黨領袖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辭職,他是自1920年代奧斯丁·張伯倫以來第一位沒有成為首相的保守黨領袖。
在911事件后,布萊爾很快地宣布與美國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戰爭之前他參與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幫助鞏固了國際反恐聯盟。直到今天他依然扮演著這個角色,訪問了許多其他國家領導人可能認為太危險的國家。
布萊爾是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有關進攻伊拉克計劃的堅定支持者,雖然這項計劃具有很高的爭議性。布萊爾很快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常與持堅定反戰立場的法國總統希拉克發生摩擦。布萊爾被認為比布什更善于演說,他在戰爭爆發前發表了多篇演說,強調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必要性。
雖然薩達姆被指控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美英發動戰爭的最主要理由,布萊爾也強調薩達姆踐踏人權的記錄,以此來為戰爭辯護。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中,英國軍隊也參與其中。戰后至今也沒有在伊拉克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在英國國內造成了針對首相的很多爭議,其中很多是來自工黨黨內的。工黨內有許多人不喜歡布什,并且反對伊拉克戰爭。
2003年8月1日布萊爾成為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工黨首相,但是大衛·凱利博士的死亡陰影籠罩著布萊爾,工黨內沒有任何慶;顒印
2004年1月27日和1月28日兩天可以算是布萊爾政治生涯中最危險的兩天,被稱為“在地獄中的24小時”。由于工黨內部的反對,他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沒有辦法通過二讀——這是他上任后面臨的首次類似的政治危機。第二天,關于大衛·凱利博士死亡調查的赫頓報告也將公布,大多數人預測報告將指責布萊爾及其政府。最終,關于調漲大學學費的法案以5票之差獲得通過。而赫頓勛爵的報告則著重批評了BBC的報導不周,而對政府的失誤只是輕描淡寫。
雖然赫頓報告為大的部量辯護,有關導致伊拉克戰爭的情報使用問題又浮上臺面。布萊爾最終決定再啟動另一項調查,而這次是評估戰爭爆發前情報的使用。
2007年5月10日布萊爾在自己位于英國塞奇菲爾德選區的特里姆登向支持者發表講話,宣布將于6月27日向英女王遞交辭呈,結束長達10年的首相歲月。他同時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為“接班人”、財政大臣戈登·布朗讓路。
布萊爾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英國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3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但面對種種批評,于2007年6月27日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式遞交辭呈,從而結束自己長達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離任。
【家庭情況】
布萊爾的太太謝麗·布萊爾(Cherie Boo
他的太太和孩子都是天主教徒。
2003年10月19日布萊爾曾因心臟問題接受治療。
【布萊爾執政十年語錄】
1997年2月,在首相府外向人群發表講演時說:“本屆新工黨政府的執政將以全體人民的利益為準,整個國家的利益為準,已經說的夠多了,現在是行動的時刻。”
1997年8月31日,在戴安娜王妃于去世時稱:“她是人民的王妃,她在我們的心中和記憶中將永遠是人民的王妃!
1998年7月8日,在談到有關信任是政府最重要組成部分的設想時說:“作為政府,我們必須要在清白方面小心謹慎,要讓人們知道我們不存在任何方面或形式的不當!
1997年11月16日,就政府允許一級方程式賽事可不受煙草廣告禁令限制、賽事老板向布萊爾所屬工黨捐款一百萬英鎊而失去公眾信任時發表講
1998年4月7日,抵達北愛爾蘭簽署“美好星期五協議”之前發言稱:“像今天的日子,我的意思是:今天不是奏樂的日子,我們可以將那些東西留在家里,但我感到歷史的手在拍我們的肩膀!
1997年5月27日,在巴黎北約峰會就國際關系的未來表達希望說:“我們這一代是可以思考在我們整個生命中不發生戰爭、不派我們的孩子參加戰爭的一代。這是一個無價的獎勵。”
1999年3月26日,宣布英國參與北約對塞爾維亞發動的空襲行動時說:“我們在做正確的事情,必須讓世人知道我們不允許野蠻戰勝正義,這是一件正確的事!
2001年9月20日,就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向美國表達支持時稱:“我對你們說,我們現在與你們肩并肩,沒有任何遲疑!
2003年3月13日,向議會解釋為何應該發動伊戰時說:“這不是軟弱無力的時刻,這是表明我們將為我們所公認的正義挺身而出,表明我們將與暴政和獨裁、恐怖分子作斗爭。他們使我們的生命處于危險之中,表明在這一決斷時刻,我們有勇氣作出正確的事!
2004年10月1日,宣布2005年大選將是他所參加的最后一次大選時稱:“如果我當選,我將執政至第三個任期結束為止。我不想要求第四個任期,我不認為英國人民想要一個執政時間如此長的首相。但是,我認為現在解釋我的意圖是一件明智的事。”
2006年9月7日,宣布將于一年內離任:“我本人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來做這件事,但是,數周后召開的黨代會將是我作為黨魁參加的最后一次黨代會。下周召開的工會會議也將是我最后一次參加的工會會議,這可能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解脫!
2006年9月26日,在工黨會議發表告別講演:“你們給了我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我們在一起為了英國所取得的一切。明年,我將不會再發表講演,但不管我未來在哪里,在做什么,我都會與你們一起,祝你們一切好運,祝你們獲勝!
2006年12月19日,總結他的政治經驗時說:“首次進入政壇,我想取悅所有人。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我認識到無法取悅所有人。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人們能夠作出自己的判斷,這就是布萊爾學說!
2007年5月10日,在他宣布將辭去首相職務時說:“我擔任首相職務已經整整10年,在當今世界,在這個職務上,我想這已經足夠長,對我是如此,對這個國家尤其如此。有時候,克服權力誘惑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放下!被厥讋偝蔀槭紫嗟10年之前,布萊爾說:“那時人們對未來的期望極高,有時可能太高...捫心自問,我自認做了我認為正確的事。我可能有錯誤,這將由你們來判斷。但相信一點,我做了我認為對國家正確的事。”
【卸任首相后的布萊爾】
卸任英國首相后,布萊爾仍然活躍在國際舞臺:
2007年6月27日,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聲明,宣布任命布萊爾為中東問題特使。
2007年6月28日,世界經濟論壇宣布,布萊爾成為該組織董事會成員,并主持2008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
2008年1月,布萊爾任瑞士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顧問。
2008年3月7日,美國耶魯大學宣布,布萊爾將從下學年開始在這所全美頂尖學府授課,講授“宗教和全球化”。
另據傳,布萊爾可能出任2009年1月正式生效的首任歐盟常任主席一職。
【個人詳細信息】
姓名:Tony Blair
中文名:托尼·布萊爾
全名: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出生年月:1953年5月6日
出生地:英國蘇格蘭首府愛丁堡
性別:男
國籍:英國
家中排行:老二
哥哥:威廉·布萊爾
妹妹:薩拉·布萊爾
父親:利奧·布萊爾(養父:格拉斯哥的詹姆斯·布萊爾)
祖父:查爾斯·
祖母:西利亞·瑞舊維
母親:梅澤爾
身高:6英尺1英寸(1.85米)
星座:金牛座
語言:英語,法語,拉丁語
幸運物:上面有紅、金、白等多色斜條花紋的“幸運領帶”
喜歡的鋼筆:“丘吉爾”牌鋼筆
牛津時最好的朋友:麥克·佩里
喜歡的小說家:華爾特·司各脫爵士
好友:皮特
影響重要的人:艾爾文
家庭成員:夫人切麗·布斯·布萊爾,長子尤安 (Euan),次子尼基 (Nicky),女兒凱瑟琳 (Kathryn),三子利奧 (Leo)
小學:愛丁堡大學附近的寄宿學校
中學:費茨公學
大學: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法律系
學歷:牛津大學費蒂斯學院和圣約翰學院學位
大學時參加的樂隊:“卑劣的謠言”樂隊
黨派:工黨
信仰:基督教
健康狀況:2003年10月19日布萊爾曾因心臟問題接受治療。
熱愛的運動:喜讀書,愛好網球和音樂
曾任職務:英國首相
性格特點:在哥哥眼中:他是一個好孩子,而且完全不是一個華而不實的人”;他對手足之情,過去忠貞不渝,現在依
然如此。在同學眼中:為人真誠體貼”,“思維敏捷,擅長表達,足以舌戰群雄。
拿手菜:首推意大利肉醬面
愛聽的音樂:德彪西的古典音樂,以及甲殼蟲樂隊和 Free 樂隊的搖滾樂
愛讀的書:政治類傳記和充滿奇思妙想的兒童讀物
感興趣的事:法律、工會、稅收、貿易、能源、就業、犯罪等問題
記得最清楚的日子:七月英國獲得奧運會舉辦權和倫敦遭到大規?植酪u擊的那兩天
最重要的來訪者:曼德拉和克林頓
崇拜的人:丘吉爾的鐵桿“粉絲”
喜歡的食物:北京烤鴨
著作:《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
與中國的淵源史:1988年曾作為工黨代表團成員訪華,1997年出席香港政權交接儀式,1998年10月和2003年7月以首相
身份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優點:高大英俊,溫文爾雅,風度翩翩,富有愛心,孝敬父母 ,思維敏捷,長于表達 ,酷愛閱讀,
博覽群書,喜歡社交,不咄咄逼人。
簡短史:上大學前在巴黎刷過盤子,站過吧臺;系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2000年5月,創下了近150年來英國在
職首相喜得貴子的紀錄,而且未休產假;與妻子相敬如賓;迫于妻子的嚴厲政策而戒煙;對朋友不錯;對子女
有愛心,常開車送孩子上學;注重儀表;即便心情不好也親自處理公務;讀了英國著名作家瓦爾特·斯各特的
代表作《艾凡赫》;保持了良好體形;與丈母娘關系融洽。
成長過程
(1歲)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蘇格蘭首都愛丁堡
(1歲半)1954年圣誕節樂,前往澳洲,在四個星期中的航行中,在船上無休止的唱歌和跳舞和淘氣行為。
(1歲半-4歲)1954年-1957年住在澳洲
(4歲)1957年,參加當地一個學校的音樂會,會上他又唱又跳,如入無人之境,他母親費了好大的勁才帶他離開了舞臺,安靜地坐下來觀看。
(5歲)1958年1月,梅澤爾帶著托尼回到英國
(5歲)1958年,進入一私立小學讀書
(8歲)1961年,進入切里斯特教會學校,同學們稱為“布萊爾二世”,第一學期未的考試后跳入三年級,他經常顯示出對公眾掌聲的偏好。
(8歲)1961年,第一年未的考試,他名列全校第三,對<圣經>了解很多,是個的基督徒,擅長體育,田徑運動,板球,橄欖球,1965年-1966年學校的最佳橄欖球手。
(10歲)1963年,搬家到杜爾漢姆郊外的米多斯山28號。
(11歲)1964年,利奧中風。
(11歲)1964年,威說到愛丁堡大學附近的寄宿學校去讀書,妹妹薩拉染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
(12歲)1965年,遷往離德漢姆市一英里外的郊區,當過學校模擬選舉中保守黨的侯選人。
(13歲)1966年,進入費茨公學,托尼形容“費茨公學缺乏理論功底,基礎課師資力量差”。
(14歲)1967年,夏季,當上校板球隊隊長。
(14歲)1967年,參加辯論,討論越南問題和貨幣貶值問題。
(16歲)1969年,同5個孩子組成了演出小組。
(16歲)1969年,討論議會有關罷工和議案和英國對尼日利亞的干涉問題。
(16歲)1969年,6英尺高(1.8米高)
(17歲)1970年,與一個叫安吉`亨特的反叛女孩成為好朋友,14年后,成為了他私人辦公室的頭,最信任的顧問。
(18歲)1971年,從費茨公學畢業。
(19歲)1972年,請了一年的假,在費茨公學掛名,更好地了解社會。
(20歲)1973年,進入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法律系,參加戲劇<女神>,女朋友瑪麗`哈融。
(21歲)1974年,女朋友是牛津大學最美的女人蘇西`帕森斯。
(22歲)1975年,參加“丑陋的呢喃”樂隊。
(22歲)1975年6月,離開大學,未作出對政黨的選擇。
(22歲)1975年7月,梅澤爾去世。
(22歲)1975年,去倫,搬進艾菲爾德大街公寓,成為工黨黨員。
(23歲)1976年,成為切爾西區工黨黨團秘書,每晚很晚回到公寓,坐在床邊閱讀圣經,第二天早上他總在黎明來臨之前起床復習功課,取得律師資格。
(24歲)1977年,加入工黨第二年,離開倫敦來到法國,提高法語水平,在賓館當過服務生,到保險公司當過抄寫員。
(24歲)1977年,回到英國,成為艾爾文的律師事務所工作。
(26歲)1979年下午1點45分,抽完最后一枝香煙,同切麗`布斯結婚。
(27歲)1980年夏天,住進倫北部的海克尼E8區表普里丁路59號。
(27歲)1980年11月,第一次參加工黨議員侯選人選舉失利。
(28歲)1981年2月,當選為支部書記。
(28歲)1981年秋,補缺為選舉中的提名做議員侯選人,失利。
(29歲)1982年4月1日,地方選舉中,打敗三人,成為工黨侯選人。
(30歲)1983年4月28日,參加工黨一個集會,切麗布萊爾發表演講說“她非常高興同兩位托尼站在一個平臺上,他們開啟了好怪社會主義的追求,刺傷了托尼的自尊心。
(30歲)1983年5月9日,撒切爾宣布大選。
(30歲)1983年5月18日,被提名為塞奇菲德區工黨侯選人。
(30歲)1983年6月,當選為工黨侯選人。
(31歲)1984年,在特林頓買了一座房子。
(31歲)1984年11月,成為影子內閣。
(32歲)1985年3月6日,首次在新聞媒體上亮相。
(32歲)1985年,長子尤安出生
(34歲)1987年,心臟犯病
(34歲)1987年,二子尼古拉斯出生
(34歲)1987年,競選影子內閣失利,成為影子內閣貿工部長副手。
(34歲)1987年11月24日,寫文章的同電臺直播下議院半論。
(35歲)1988年,開始給<時代>周刊寫文章。
(35歲)1988年5月,安吉`亨特成為托尼顧問。
(35歲)1988年11月,參加影子內閣競選,排第九,成為能源部長。
(36歲)1989年,大女兒凱瑟琳出生
(37歲)1990年,布萊爾同布朗訪問澳大利亞。
(39歲)1992年7月8日,影子內閣選舉中,排第二,任內務部長。
(40歲)1993年1月,前往美國學習。
(41歲)1994年5月12日,上午8點5分,史密斯去世。
(41歲)1994年7月21日,成為工黨領袖。
(41歲)1994年7月23日,搬進新辦公室,伊麗莎白女王授予他一項榮譽,成為一名框密院官員。
(42歲)1995年初切麗被選為英國王室法律顧問。
(43歲)1996年4月,來到美國。
(43歲)1996年4月12日,同克林頓親切會談半個小時。
(43歲)1996年11月,李崗清訪問英國,托尼送<新英國>。
(44歲)1997年3月17日中午,梅杰宣布5月1日大選。
(44歲)1997年3月18日,<太陽報>宣布支持布萊爾。
(44歲)1997年5月1日,入主唐寧街。
(44歲)1997年7月1日,出席香港回歸
(44歲)1997年9月6日, 出席黛安娜王妃葬禮
(44歲)1997年10月21日,唐寧街會見了董建華。
(44歲)1997年12月,訪問紐約時,星期六夜晚在黎明時起來去找教堂。
(45歲)1998年秋正式訪問中國。
(46歲)1999年12月31日,出席“千年穹頂”千年盛典
(47歲)2000年5月20日,利奧出生
(49歲)2002年8月,承認建造千年穹頂是個錯誤
(51歲)2004年,因心臟問題住院
(51歲)2004年7月,前往雅典觀看奧運會
(51歲)2004年,幫助倫敦贏得申奧主辦權
(51歲)2004年8月,倫敦爆炸
(52歲)2005年,給一中國女孩回信,并附簽名
(53歲)2006年8月,在曼徹斯特工黨大會上宣布一年后退位
(53歲)2006年7月,英格蘭參加德國世界杯,在英格蘭車上簽名
(53歲)2006年7月,對外稱如英格蘭獲勝,將跳機器舞
(53歲)2006年10月20日,給武漢一家醫院來回賀建院140周年
(53歲)2006年10月24日,在倫敦唐寧街10號會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
(53歲)2006年10月26日,大加贊揚紐卡斯特爾聯隊球星阿蘭·希勒。
(53歲)2006年10月31日,最難熬的一天了,英國下院首次就伊拉克政策舉行辯論
(53歲)2006年10月31日,在倫敦出席時尚零售學院新校址開幕式
(53歲)2006年11月3日,與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的會面中提出新的國際氣候問題合作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