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消耗的材料費用估計高達1.5萬億美元,超過其他所有戰爭的費用總和,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相關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I)
戰爭的相關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間是1939年,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多億人口。戰爭雙方共動員軍隊1億多人,戰爭過程中死亡人數達5000多萬,直接戰爭費用13520億美元,財產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
戰爭的起源
納粹德國的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集團把同盟國集團擊敗。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后,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1919年7月31日,國民議會在德國南部小城魏瑪通過了魏瑪憲法,宣告魏瑪共和國成立。由于法國曾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受到普魯士的重創,一戰結束后,法國希望能夠對德國在經濟上進行報復,并最終削弱這個強大的鄰國。《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意志帝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國防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后戰敗,但德意志帝國的元氣并未受到過多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并未
希特勒并不是只會叫囂喊空話的政客,他上臺后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加上他具備遠見,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并實行征兵制,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并入第三帝國,捷克其余地區也在不久后被德國占領,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1936年,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商定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形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一年后,意大利加入了這一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形成。
同年3月,希特勒違反《凡爾賽條約》,命令三萬德軍開進萊茵蘭,結果英法兩國未作反應。這冒險一擲,使希特勒的胃口越來越大了。他下令德軍,疾速打造大量性能精良的軍事武器,準備對外擴張。
1939年,8月31日夜晚,德軍身穿波軍制服,靠近了波蘭邊境的格萊維茨的一個小鎮。成功占領了該小鎮后,德軍故意搗毀了這個小鎮的電臺,并向空中鳴槍。隨后,正在接聽該電臺節目的德國民眾聽到一個操著波蘭口音的嗓音宣布:“波蘭人民!波蘭和德國之間的戰爭就要打響了,團結起來,打倒德國鬼子,打倒所有反對我們進行戰爭的德國人!”
講話之人是被納粹強迫穿上波蘭軍服的囚犯。隨后他被納粹黨衛軍殺害。這是由蓋世太保頭目海德里親自導演的“波蘭入侵”德國的陰謀。第二天上午10點,希特勒向德國宣布德國遭到了波蘭的入侵,德國被迫予以還擊。而事實上在希特勒宣布前,德國已經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隨后,英法兩國被迫對德國宣戰,二戰爆發。
德國先后侵略了奧地利,蘇德臺,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
為了接著征服蘇聯,英國,美國,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在柏林簽定完畢。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入侵了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了珍珠港,美國決定嚴懲日本。同年二戰全面爆發。
意大利的法西斯勢力登場
一戰后,意大利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地方,全國面臨無政府狀態,共產黨人與社會黨人控制著工會,很多人擔心布爾什維克式的共產革命將席卷意大利。在幾個自由政府無法解決這些威脅后,國王維克多·愛麥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請右翼政客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領導的法西斯黨組成政府。法西斯黨人上臺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規武裝,用以打擊無政府主義者、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在幾年時間內,墨索里尼就鞏固了自己的獨裁地位,意大利也淪為一個警察國家。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嚴重沖擊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簽署了意法條約。10月3日,意大利軍團入侵獨立的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后,阿比西尼亞被征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德《反共產國際協定》,由此,德意日三國軸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國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權發動叛亂,西班牙內戰爆發,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被顛覆。在眼見德國把歐洲局勢推向戰爭邊緣的時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領阿爾巴尼亞。
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侵略阿比西尼亞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國際聯盟。意大利與同樣退出國聯的納粹德意志帝國在1939年5月締結了《鋼鐵條約》,從而加強了羅馬-柏林軸心。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軸心國,簽署《三國公約》,羅馬-柏林-東京軸心就此正式形成。
戰前的蘇聯
當德國法西斯政權崛起之時,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就一直采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等國家的綏靖政策除了維護自己利益免遭軍事擴張勢頭正猛的德意志帝國損害以外,他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將德國這股他們認為的禍水引向蘇聯。在歐戰戰云密布的時候,斯大林對英法的妥協極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國的軍事聯盟談判,轉而和納粹德意志帝國修好,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同時,德國因為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也要尋求先穩住蘇聯。這時,蘇聯和德國開始互相接近。這時的德意志帝國和蘇聯,歐洲這兩個被西方社會認為是最強大的專制國家,雖然曾經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因政治現實令他們雙方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協定書的存在),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范圍。這時,當時歐洲面積第三大的國家(當時面積最大國是大英帝國,面積第二大國是法國)、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和德國媾和,讓英法獨自面對強悍的法西斯德國,只能吞咽自己綏靖政策種下的苦果。
蘇維埃政權成立之初,蘇俄在遠東的勢力收縮,成立遠東共和國,日本參與了對新生政權的武裝干涉,并占領蘇俄遠東地區大片領土,但不久即被紅軍驅逐出境。自此,蘇聯和日本關系持續緊張。在和中國關系方面,列寧認為沙俄占領的中國領土應當歸還中國,并許諾放棄沙俄奪取的一切中國領土和中國租界。但斯大林掌權后,蘇聯收回了這個承諾。1921年和1924年,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古脫離中國,蘇聯逐漸實際控制了這兩個地區。1929年,中蘇之間發生了中東路事件,導致中蘇關系惡化。1931年,日軍入侵中國東北,蘇聯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間正式開戰后,蘇聯認為其遠東邊境受到日本威脅,《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后蘇聯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并派遣航空兵參與中國對日作戰,蘇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的主要援助國。1938年和1939年,蘇日之間由于滿洲國邊境問題爆發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蘇軍全殲進犯日軍。為了避免兩面作戰,1941年,蘇聯在蘇德關系非常緊張的時候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該條約除了規定互不侵犯外,還互相承認了對方在外蒙古和滿洲的現實利益,蘇聯中止了大部分對華的援助。
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英國和法國是老牌的殖民國家,也是納粹德國的死敵,因為一戰后,作為戰勝國的英法一手炮制了對德國極為嚴厲的《凡爾賽條約》,納粹黨也是通過煽動對該條約的仇視才上臺的,納粹黨剛上臺就制定了針對英法兩國的報復措施。對此,英國和法國當局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安撫瘋狂的德國,對德國一系列的侵略擴張行為采取了對德意志帝國懷柔的綏靖政策。德國屢屢沖撞《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懲罰。德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吞并奧地利,一步步的緊逼,英法非但沒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為,更默許了德國的做法,西班牙內戰時的英法則嚴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帝國支持的叛軍和蘇聯支持的政府軍之間采取騎墻的態度。到了德意志帝國要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英法則發展到了綏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會議,在捷方未與會的情況下,強行將捷克的領土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如此明目張膽的姑息被史學家譏諷為“慕尼黑陰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也越來越不得人心,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走到了盡頭,1939年9月3日,英國內閣進行了改組,有一個已下野的議員突然被請出來擔任海軍大臣,后又出任戰時聯合政府的首相,此人就是一直主張以強硬態度對待法西斯主義的丘吉爾。
美國立場的改變
美國,一個高枕無憂的國家,經過約半個世紀的經營后,美國已經悄然成為當時世界第一的工業國,當世界太平時,覺得歐洲和亞洲離自己太遠,當世界不太平,歐洲和亞洲的各大國為爭奪利益互成水火、大打出手時,又慶幸自己躲在兩洋堡壘的后面。雖然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對德國和日本的擴張野心已經了如指掌,但是孤立主義和中立主義思想卻彌漫著整個美國,美國人普遍對他國的戰爭不感興趣。所以羅斯福只能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物資援助,但常常遭到嚴格執行中立政策的國會的阻撓。直到1941年3月,美國國會才在西歐戰事吃緊,全世界都有陷入戰火危險的時候通過《租借法案》,這個法案授權總統向他認為防務至關重要的國家提供軍火和戰爭物資,至此,美國已由中立國成為事實上的反法西斯國家。同年8月,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軍艦上舉行會談,并簽署旨在摧毀納粹政權的《大西洋憲章》。直到美國的太平洋軍港珍珠港受到日本的偷襲。
中國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
1920年代的中國四分五裂,被各個當地的軍閥控制,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得以通過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形式來對中國施加影響。
1926年起,以蔣介石為司令的國民革命軍開始進行北伐。北伐軍成功地擊潰了華中、華南地區的舊軍閥,而且國民政府即將與北方的軍閥達成和解協議。由于過去有著親日背景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一再拖延與日本簽訂能夠給日本帶來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條約,并表現出將與蔣介石合作的跡象。于是,日本關東軍的少壯派在1928年發動了“皇姑屯事件”,暗殺了張作霖,并且逼迫張作霖的兒子、繼承人張學良(東北軍總長官)繼續同日本合作。然而張學良卻因此更加偏向于同蔣介石政府合作。在張學良完全控制住東北軍政局勢后,宣布“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失去對中國東北本地軍閥的控制后,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并在當地設立了一個傀儡:“滿洲國”,將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安插為滿洲國的皇帝。因為中華民國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所以稱之為“偽滿洲國”。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日本軍隊于1937年7月7日制造盧溝橋事件,導致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七七事變后,建立了國民黨、共產黨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御日本侵略軍,他先后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決、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團結抗日的新氣象。但由于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軍事防御的戰略戰術,又幻想并等待國際“調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后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閃擊波蘭,大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著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擊戰”。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軍隊的奮力抵抗并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敗。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9月27日,德軍占領華沙。波蘭再一次遭到瓜分。波蘭在復國20年后,又一次消失了。
與此同時西線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屯重兵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小國抵抗著強大鄰國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沖
入侵北歐
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übung)計劃,進攻丹麥和挪威。德國人聲稱這是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領挪威這個原本中立的國家,從而切斷德國從瑞典進口礦產的道路。英國海軍成功地封鎖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陸。德軍撤退到挪威腹地并據此堅守。英國軍隊無法肅清德軍,加上上西線戰事爆發隨后撤退,挪威被德國占領。
鐮刀割取,征服西歐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采用改良過的施里芬計劃( 亦稱為曼斯坦計劃)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
第一階段作戰:5月13日德軍A集團按曼施坦因意圖軍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德國坦克師強渡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時德軍B集團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制位于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聯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
第二階段作戰:1940年6月10日,德軍開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國本土,由于先前在低地國地區喪失了大部分的軍事力量, 所以德國的裝甲部隊紛紛進行一場競速比賽,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國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選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停戰簽字的貢比涅地區的福煦車廂內簽署與停戰條約。根據此項條款,法國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領土疆域由德國武裝部隊來進行實質占領,而南部地區則成立由貝當執政的附庸政權: 維希政府。
從德國展開西線進攻到法國敗降只經歷了6個星期,閃電戰的威力讓法國體會到了亡國的恥辱。法國的戰敗令英國必須獨自面對德國。
占領法國后德國空軍就在法國北部集中,準備可能的登陸英國(海獅計劃)。德國決定首先進行空戰消滅英國皇家空軍,這即不列顛戰役。但事實上很多人認為登陸戰根本就不切實際,因為即使德國空軍能夠將皇家空軍趕出南英格蘭,剩余的英國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蘭中北部對德國登陸造成威脅,德國的登陸部隊很有可能被英國?樟α壳袛,然后逐個消滅。
但是德國人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在8月5日發動了“鷹計劃”,即對英國的大規?罩写驌,從而為陸軍登陸掃除障礙。在戰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軍每天平均出動1000多架飛機,憑借著數量上的優勢與已經十分疲勞的皇家空軍飛行員作戰,雖然英國擁有先進的雷達技術,他們還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空軍飛行員。
英國空軍也不時在夜間轟炸歐洲大陸。8月25日晚上皇家空軍第一次對柏林進行了轟炸。德國在關鍵時刻決定改變戰略。他們開始對英國的主要城市狂轟爛炸,希望能夠摧毀敵人的信心,令敵人迅速投降。這為英國的飛行員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但轟炸也對英國造成了嚴重影響,幾乎所有的英國工業重鎮遭到襲擊,倫敦更是從9月7日到11月3日連續57個夜晚遭受轟炸,其他受襲擊的城市還包括工業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軍基地等。
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大的地面沖突,因此空戰成了主要的戰事。不列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劃,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另一個令希特勒取消海獅計劃的主要原因,他已將戰略目標由西歐轉向了蘇聯。
巴爾干半島的情況
1939年4月7日,歐洲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意大利就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的侵略,隨后又在1940年10月28日進攻希臘,可是意大利不但未能占領希臘,希臘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進入了阿爾巴尼亞。但這時德國開始介入戰事。1941年4月6日德軍開始與希臘人作戰,同時還攻擊了南斯拉夫。英國人雖然支援希臘,最后還是無法取勝,德國的軍隊在4月27日進入雅典。之后德國又開始發動對克里特島的攻擊,6月1日克里特島空降戰役結束,德國傘兵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該島。但是這次行動對德國來說也不太順利,之后德國再也沒有使用傘兵攻擊。
英國和希臘的最后幾支武裝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爾干落入納粹手中之后,希特勒終于可以無顧慮地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了。
東線蘇德戰場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
而除了德國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部隊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對蘇聯發動襲擊。另一個參與進攻蘇聯的國家是芬蘭,由于蘇聯在建立“東方戰線”的時候侵略芬蘭,并割占了芬蘭的部分土地,所以芬蘭在1941年6月25日宣布將攻擊蘇聯,以取回其在兩年前的冬季戰爭中所喪失的土地。芬蘭在戰爭初期奪回被蘇聯割占的土地后就停止了進攻。另外芬軍亦參與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這場被稱為“繼續戰爭”的沖突持續到1944年。
在戰事的最初幾個星期對蘇聯紅軍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由于斯大林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和進攻方向估計的嚴重錯誤,加上許多紅軍將領在斯大林發動的肅反行動中喪生或者被流放而嚴重削弱了蘇軍的作戰和指揮能力,蘇聯對德意志帝國發動的閃電戰猝不及防,導致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戰爭前蘇聯著手建立的“東方戰線”被德軍坦克一碾而過,進而喪失了大片國土,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和烏克蘭首府基輔等大城市相繼被德國占領,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今圣彼得堡)也被包圍,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輔保衛戰,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基輔被大規模圍殲,蘇軍僅被俘人數就達60萬人之多,這一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此戰導致蘇聯西南防線的潰退。
雖然一開始德國人打得極其順利,但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著重大的漏洞,其中最嚴重的缺陷是其后勤補給。蘇聯廣袤的土地意味著如果德軍行動過快,后勤補給將無法及時跟上。所以盡管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宮已遙遙在望,蘇聯政府和外國使館已遷往莫斯科以東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薩馬拉),但11月7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樣在紅場進行十月革命節閱兵,受閱部隊剛剛接受完檢閱即被投入戰場,到1941年12月5日德國人的攻勢被遏止時,他們的后勤補給線已經達到極限,再加上戰線后方蘇聯游擊隊的不斷破壞,前線部隊的進攻已經難以維繼,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粉碎。巴巴羅薩計劃最初制訂時認為蘇聯紅軍會在冬天來臨之前就崩潰,但真實情況是蘇聯部隊始終能夠組織有效抵抗。這一錯誤的估計嚴重影響了德國人的計劃。另外,蘇聯人在撤退時采取了焦土政策,他們堅壁清野,令德國人的后勤問題更為突出。當冬天來臨時,大量德國士兵因蘇聯嚴寒的冬天和蘇聯的反攻而死亡。
雖然德軍最后不得不因供應短缺與寒冷的冬天而停止進攻計劃,但他們還是占領了大片蘇聯西部領土,而蘇聯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復失地。
當德軍占領了大部分蘇聯東歐部分的土地后,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悲劇開始了:圍攻列寧格勒。當德意志帝國與芬蘭的部隊分別從南方和北方抵達列寧格勒外圍后,希特勒下令必須“將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清除”,命令消滅城內的所有人口。德軍開始包圍列寧格勒以切斷來自外部的援救物資,同時用炮擊和空軍轟炸。包圍持續了900天,在饑餓、嚴寒和恐懼的氛圍中,大約100萬平民死亡--其中80萬死于饑餓;但列寧格勒始終沒有向納粹屈服。著名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為此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七交響曲》(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去表現蘇聯軍民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當中的英勇抗爭及為此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后,德軍開始準備進一步的進攻行動。進攻高加索地區、伏爾加河地區的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德軍始終未能完全占領這座城市,并在進攻過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希特勒的猶豫不決、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以及過長的補給線,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惡夢。當蘇聯紅軍發動反攻時,20個師的德軍(還有2個羅馬尼亞師)被切斷了退路,德第六集團軍被完全圍困。隨著食品、燃料和彈藥的消耗,德軍的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后一部分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為了確保前線軍官不會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團軍司令弗雷德里!け1R斯為陸軍元帥(歷史上的德國陸軍元帥沒有一個投降過。保羅斯沒有投降,但也沒有“戰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槍一彈”,被蘇軍俘虜)。斯大林格勒戰役以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而加載史冊,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大約有200萬人死亡,其中50萬是平民。該戰役與中途島海戰同時成為二戰最重大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后,德軍漸漸喪失戰場的主動權,但蘇聯人也因為戰爭損耗太大而沒有形成有效的進攻力量。1943年開始,蘇軍在戰場上逐漸轉入反攻。1943年夏天,蘇德雙方的軍隊集結于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由曼施坦因將軍領導下準備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庫爾斯克戰役打響。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后一次大規模攻勢,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役。由于蘇聯方面事先獲得了情報,為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防御制訂了一個大規模計劃。在他們的抵抗之下,德軍裝甲部隊最多只前進了17英里。在該場戰役以蘇軍的勝利結束后,紅軍就始終控制著戰爭的主導權,發動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勢(蘇聯歷史上稱為十次突擊),直到1945年5月2日占領柏林。
大西洋交通運輸線爭奪戰
歐洲戰區無論是東線或者是西線作戰,都與英美兩國在大西洋上與德國爭奪運輸線暢通與否有密切的關系。
所謂的運輸線是指由其他地區將物資運往英國或者是其他歐洲地區的海上運輸路線,而這個運輸路線當中又以美洲大陸往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陸前往英國的運輸線擔負維系英國持續作戰的力量,以及累積返回歐洲大陸的行動所需要的一切資源。美洲大陸前往歐洲的運輸線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規模較大的是前往蘇聯的運輸路線,其次是盟軍登陸歐陸之后直接運往各港口的運輸路線。
北非和地中海戰場
北非和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意大利和德國為一方,英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的軍事行動。
意大利在非洲大陸展開了兩個軍隊集團,一個在東北非(30萬人),一個在北非(23.6萬人)。這兩個地區的英軍分別為3.25萬人和6.6萬人。在東北非,意軍于1940年7-8月開始從埃塞俄比亞向蘇丹、肯尼亞和英屬索馬里腹地進攻,奪占了許多地區,但是蘇丹和肯尼亞軍隊的頑強抵抗及在埃塞俄比
北非戰局大致可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軍進攻。由巴爾博元帥(8月起由格拉齊亞尼元帥)統一指揮的2個意大利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第10集團軍(司令為貝爾蒂將軍)在利比亞、埃及邊界,第5集團軍(司令為加里波第將軍)在突尼斯當面。9月13日,第10集團軍開始進攻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國“尼羅河”集團軍(在埃及共有6.6萬人)。英集團軍在埃及、利比亞邊界僅有1個師。
第二階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軍進攻。12月9日,英集團軍在兩個月內推進800余公里(利比亞戰役),至翌年2月11日前,英軍已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轉入防御。既得勝利未得到發展。英國政府決定向巴爾干轉移力量,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為奪取巴爾干半島在希臘建立戰略基地。英集團軍一部從北非調到了希臘。這就使意軍免于徹底失敗。
第三階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聯軍進攻。隆美爾(沙漠之狐)率領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3月31日,意德軍開始進攻英集團軍,以便前出利比亞、埃及邊界,攻占塞盧姆。聯軍的進攻出乎英軍統帥部意料。英軍在兩星期內退到了埃及邊界,留下了駐圖卜魯克的守軍,結果這支守軍遭到了聯軍的圍困。隆美爾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后向開羅發展進攻,但由于德國正準備進犯蘇聯,所以他沒有得到補充兵力。
第四階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軍進攻。蘇德戰場的激烈交戰,德軍在蘇聯的失敗,為英軍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創造了有利條件。1941年11月18日,英集團軍發動“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當面敵軍集團,解救托卜魯克守軍和完全解放昔蘭尼加(利比亞東部)。英軍在兩個月的戰斗中推進幾達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殲滅駐北非德意軍這一主要任務。艦隊保障了英軍的補給和濱海翼側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軍的大縱深推進。
第五階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軍進攻。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御準備,變更了兵力部署,于1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軍推進達600公里,進至加扎拉、比爾哈基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第六階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阿拉曼戰役、火炬行動英美軍進攻。1942年秋,德國集團由于在東線,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損失斯大林格勒戰役再次陷入了困境,無法給隆美爾元帥必要的軍隊和軍事技術裝備支援。1943年5月13日,德意軍在突尼斯投降,北非戰局的最后一個戰役遂告結束。
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組成部分,自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宣布正式參戰開始,至1943年9月10日意大利海軍艦隊在馬耳他島向英國投降止。歷時3年3個月。地中海海戰主要是英美為首的同盟國與意大利、德國圍繞著地中海海上交通線展開的爭奪戰。意大利和德國海軍總共損失艦船389艘,噸位306423噸;商船損失132艘,2106521噸。英美盟國海軍損失艦船349艘,噸位506061噸。
意大利戰場
1943年7月,盟軍在西西里島的登陸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臺,由巴多格利奧組成的新政府開始與美英秘密談判,但由于在是否“無條件投降”問題上雙方討價還價,一再延誤,使希特勒獲得了充足的時間來加強其在意大利的兵力。希特勒在墨索里尼垮臺后的次日便下令占領德意邊境和法意邊境的阿爾卑斯山的所有山口,并從法國和德國南部迅速集結了8個德國師,稱B集團軍群,由隆美爾元帥任司令,做好進軍意大利的準備。8月初,隆美爾率部越過邊境進入意大利北部,以支援駐守在意大利南部的凱塞林元帥的8個德國師。
盟軍于8月17日奪占西西里島后,決定繼續進攻意大利
9月3日,意大利代表和盟國代表秘密簽訂了停戰協定,當天凌晨,英第8集團軍從西西里渡過峽窄的墨西拿海峽,在意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登陸,向意南部快速挺進。9月8日,英國廣播公司廣播了意大利投降的正式文告。9月9日凌晨,由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在薩勒諾灣登陸。已有戒備的德軍聞訊立即將80萬意軍解除武裝,逮捕了大批意軍軍官,并于9月10日占領了羅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大利本土。意國王和巴多格利奧等倉皇乘潛艇逃到南端的盟軍占領區。9月13日,希特勒派黨衛軍突擊隊將囚禁于大薩索山頂旅館的墨索里尼營救來,隨后墨索里尼在希特勒的扶持下,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府,與巴多格利奧政府對抗。10月13日,巴多格利奧政府正式退出“軸心”同盟,向德國宣戰。同時,英、美、蘇三國政府也發表宣言,承認意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
1944年初,亞歷山大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為了打破僵局,加快戰役進程,決定在加強正面進攻的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在羅馬南部小鎮安齊奧實施登陸作戰,從背后突破德軍防線。
凱塞林在得知盟軍在安齊奧登陸后,立即從法、德及南斯拉夫調派兵力支援,到了28日,已有4個師面對美第6軍,并準備進行反擊。到2月16日,已有10個德國師包圍安其奧的盟軍。2月28日,德軍發起大規模反擊,試圖一舉將盟軍趕下海去,但遭到盟軍空軍的大規?找u,凱塞林不得不于3月4日下令停止了反擊,維持對美軍的包圍。
1944年6月4日羅馬解放。1945年4月,西線盟軍和蘇軍同時對德國發起強大攻勢,德軍面臨全面崩潰的危機,意大利戰場也再度活躍。4月9日,英第8集團軍和美第5集團軍先后從東西兩翼發起攻勢,德軍士氣低落,無力抵抗,節節敗退。接著,盟軍渡過波河天險,于26日攻克曼圖亞和維羅納,27日進占熱那亞。當天游擊隊在科摩湖抓住了企圖逃往德國的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婦,在美國人尚未趕到之前便將他們槍斃。第二天他們的尸體被運到米蘭,倒掛于市中心廣場示眾。4月29日,美第5集團軍進駐米蘭,英第8集團軍進駐帕多瓦。同日,德C集團軍群司令菲廷霍夫的代表在卡塞塔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并于5月2日生效。至此意大利戰役全部結束。
盟軍在整個意大利戰役中,共傷亡32萬多人,殲滅德軍65.8萬人,并一直牽制著德軍1個集團軍群的兵力,這對其它戰場上的盟軍作戰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盟軍對西歐的戰略轟炸===
1942年2月,哈里斯中將接任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部隊司令官。主張對德國的大城市實施徹底的、大面積的轟炸,以挫敗德國的民心和士氣,迫使德國屈服。于是,哈里斯著手研究新戰術。過去,皇家空軍空襲德國,采取的方法多是分成多批,以小編隊出擊。哈里斯認為,采取這種方法,炸彈散布面太大,削弱了轟炸效果。這就是戰略轟炸。美國從1943年展開對德國占領下的西歐地區進行戰略轟炸的行動,可以說是第一次持續性,并且大規模的實行杜黑在他的空權論著作當中的理念。蘇聯由于空軍規模以及技術問題,對于破壞德國的工業與生產能力的影響非常有限,蘇聯并未在二次大戰中有機會進行戰略轟炸。德國空軍的實力也在戰略轟炸進行的過程當中受到無可挽回的重創,終至將整個西線與部分東線的制空權拱手讓出。
1944-1945年的歐洲西線戰場
盟軍經過數年苦戰后終于開始反攻。1944年6月6日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與德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激烈交戰。盟軍諾曼底登陸后,希特勒任命克盧格為德軍西線總司令,將駐法兵力增至26個師,企圖阻止盟軍。但這些師兵員和裝備都缺額較大(坦克只有900輛,飛機不足500架)。盧格以14個師防守塞納河口至科蒙一線,10個師防守科
為解放法國西北部,盟軍集中了4個集團軍〔包括24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和4個空降師,4000輛坦克和6500架飛機〕。1944年7月5日,美國第一集團軍率先發起攻擊,突破德軍防線后,向縱深推進50公里,抵達塞納河地區。8月1日, 巴頓指揮美第三集團軍在法國游擊隊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島推進,由于德軍抵抗微弱,美軍主力移師東進,轉向巴黎以南塞納河地區突擊。
面對盟軍進攻,德軍第7集團軍試圖反擊,但未成功。盟軍在兩翼繼續發動進攻。到8月底,盟軍全線進抵塞納河,在河東建立登陸場,至此,除個別港口外,盟軍已占領整個法國西北部。當盟軍逼近巴黎之際,法國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軍發動武裝起義。經4天戰斗,于8月25日解放巴黎。當天下午,法軍第二裝甲師接受巴黎地區德軍投降。次日,戴高樂率軍進入巴黎,法國臨時政府成立。28日,法國南部土倫、馬賽相繼解放。9月11日,法軍與從巴黎向東推進的美國第三集團軍先頭部隊會師,留守法國南部的德軍投降。殘余德軍向東北潰逃,退守德法邊界齊格菲防線,法國全部解放。
9月中旬后,西歐戰線已由法國西北部擴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萊茵河口的廣大地區,逼近荷蘭邊界。盟軍統帥部決定:以英、加(拿大)聯軍發起荷蘭戰役,由蒙哥馬利元帥指揮。9月17日,英第30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向荷蘭奈梅根、阿納姆一線突擊(市場花園行動),英第8、12軍從兩翼配合。英軍初期進展順利,20日即進抵奈梅根。由于德軍集中兵力突擊英軍兩側,配合作戰的英、波(蘭)空降兵因使用不當遭受嚴重損失,戰況急劇逆轉,英30軍面臨被合圍危險。9月27日,英軍被迫在萊茵河南岸阿納姆以西轉入防御。10天后,得到增援的英軍再次發動進攻,在20至40公里正面突破德軍防線,向縱深推進80公里。加拿大軍隊也奪取了布倫和加萊港。10-11月,盟軍在德國邊境地區展開“秋季戰斗”,開始把戰場推向德國本土。
為避免徹底崩潰,希特勒在阿登地區集中包括黨衛軍坦克第6集團軍在內的“B”集團軍群25個師(25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輛,企圖以突然反擊挫敗荷、比境內的盟軍,穩定后方,騰出兵力與東線蘇軍交戰。1944年12月16日拂曉,德軍開始阿登戰役。德軍在數百具探照燈掩護下突然發起進攻,毫無準備的美軍未作有組織的抵抗便倉惶退卻,損失慘重。德軍組織一支特遣隊,著美軍軍服,潛入美軍防線進行破壞和騷亂,引起美軍極大混亂。德軍突破美軍防線后,向馬斯河方向推進。為阻止德軍前進,英美軍調整部署,以航空兵對德軍進行大規模空襲,終于在距馬斯河僅4公里處阻止了德軍前進。德軍受挫后,仍未放棄反擊計劃。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架飛機,轟炸盟軍陣地和機場,炸毀盟軍飛機260架,對斯特拉斯堡盟軍發動攻擊。德軍的新進攻,使戰局再度緊張。盟軍統帥部一面組織反攻,一面由丘吉爾致電斯大林,要求蘇軍提前從東線發動攻勢吸引德軍,以減輕西線盟軍壓力。1月12 日,蘇軍從北起波羅地海,南至喀爾巴阡山長達1200公里的正面,對德軍發起強大攻勢。希特勒被迫東援對付蘇軍,英美盟軍乘機迅速推進,將德軍全部趕回原出發地,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擊被徹底粉碎。
據統計,此役德軍死傷及失蹤人數達8.2萬人,損失坦克、強擊火炮600輛、飛機1600架、其它車輛6000輛。盟軍損失7.7萬人,被俘及失蹤2.1萬人,大量武器裝備被毀。阿登戰役后,德軍士氣更加低落,徹底喪失了反攻能力,盟軍從此牢牢掌握了西歐戰場主動權。希特勒企圖在西歐取得決定性軍事勝利,迫使盟軍妥協的企圖徹底破產。不久,東、西對進的蘇、美軍隊在易北河會師。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1945年5月初希特勒繼承人卡爾鄧尼茨以元首身份下令德軍停止向除蘇軍以外所有盟軍的攻擊并投降,1945年5月9日凌晨,納粹德國正式向盟軍投降。納粹德國滅亡。德國在整整26年后,又一次成為世界大戰的戰敗國。
太平洋戰爭
為抑制日軍擴張勢頭,美國對日本的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的供應大為削減,致使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陸軍更加艱難。為此,與陸軍部甚為不和的海軍部極力主張打一個漂亮仗給陸軍的笨蛋們看。物資供應的奇缺使天皇裕仁也傾向于向美國挑戰。東條英機上臺后,極力主張實行“大東亞共榮圈”政策,以便從東南亞掠奪資源支援前線,做一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名副其實的“大日本帝國”。
珍珠港事變前夕,日本積極實施外交和談的政策,實行假和談、真戰爭的陰謀。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是個癡迷的賭徒,在軍事上也是一樣好賭,要么大獲全勝,要么一敗涂地。山本在美國考察過,深知美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工業的強大,本來山本是不同意貿然同美國開戰的,但得知東條一意孤行的命令下達后,便服從命令。作為一個軍人,山本認為,當戰爭無可避免的時候,就應該拿出武士道精神,同宿敵美國決一死戰,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與美國豪賭一把。在外交談判上,蒙在鼓里的美國政府拒絕了日本政府提出的“甲案”和“乙案”,談判徹底破裂。馬上,日本對美宣戰,與此同時,日
1941年11月17日,偷襲珍珠港的聯合艦隊離開柱島錨地;26日,集結后的攻擊艦隊離開單寇灣,取道北太平洋航線向珍珠港進發,太平洋戰爭序幕掀開。12月7日,日軍在馬來半島北部哥打巴魯和泰南的北大年和宋卡登陸。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并空襲英美在遠東的軍事設施。12月9日,日美英相互宣戰,步其后塵者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廿余個國家,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12月10日,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被日本海軍航空兵擊沉。12月25日,日軍占領香港,在軍官酒井隆的縱容下,暴行持續了整整三天。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3月9日,印尼荷軍投降。由于麥克阿瑟的輕敵,致使美、菲聯軍被困巴丹半島。3月11日,麥克阿瑟離菲赴澳就任聯軍統帥。4月18日,美國使用航母編隊運載B-25中型轟炸機,首次轟炸東京。5月6日,由于藥品奇缺、疾病流行,溫萊特中將被迫向敵本間雅晴中將投降,菲律賓淪陷。5月8日,珊瑚海海戰結束,美軍損失“列克星頓”號航空母艦,但挫敗了日軍攻占莫爾茲比港的企圖,重創日軍兩艘航空母艦。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6月3至6日,日本中途島戰役敗北,損失四艘主力航空母艦,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1942年8月美國和日本圍繞搶占瓜達爾卡納爾島在之后的6個月雙方部隊發生激烈戰斗,日本海軍被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拖累,從此便再也無法恢復元氣。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敗戰使太平洋戰爭攻守之勢互換。至此日本不得不開始打一場防御戰。1943年4月1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親自簽發“‘復仇’行動”作戰命令,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遭伏擊喪命。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召開開羅會議,并簽訂《開羅宣言》。
1944年1月31日,美軍進攻馬紹爾群島。1944年4至11月,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在中國展開“一號作戰”計劃,既豫湘桂戰役。1944年6月15日,美國開始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1944年8月10日,美軍完成攻占馬里亞納群島任務。1944年10月23至25日,萊特灣海戰日軍慘敗。
1945年3月4日,馬尼拉光復。5月3日,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勝利。6月22日,日本失沖繩島。7月16日,美國成功試炸原子彈。7月26日,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8月6日,廣島遭受原子彈“小男孩”襲擊,日本平民死亡14萬人。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并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美國在長崎投擲第二顆以丘吉爾的體形命名的原子彈“胖子”,日本平民死亡7萬人。日本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
戰爭的殘酷后果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點一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五千五百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一點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著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務。在歐洲,蘇德戰場為主要戰場。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三千五百萬,占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數達兩千一百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三十萬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四十多萬人在二戰中喪生,英國有二十七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而法國則最少,有約二十萬人陣亡。
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是發動二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嚴厲懲罰。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家國內的民眾深受其害。
也正是由于這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于打敗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戰后,依照《波茨坦公告》,戰勝國分別對戰犯進行了審判,并成立了紐倫堡和東京兩大國際軍事法庭,對甲級戰犯進行審判,其中也有少數人逃過制裁的。部分人的下落:日本裕仁天皇,死于1989年;原日軍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受到國民政府包庇,躲過審判;墨索里尼,意大利法西斯領袖,法西斯主義始作俑者,1943年意大利對軸心國宣戰后被捕,后被希特勒派人救出,最后被游擊隊捕獲并曝尸街頭;赫斯,納粹副元首,于1941年秘密乘飛機前往英國“和談”,被英國政府長期拘留;志村菊次郎,小兵,由于1937年7月7日“失蹤”,導致日軍制造借口發動盧溝橋事變,繼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日本政府為掩蓋事實真相,將其遣送回國,最后戰死在緬甸;山本五十六,日本聯合艦隊司令,珍珠港事策劃者,死于1943年盟軍“復仇行動”。帝國元帥戈林、黨衛軍總司令希姆萊,納粹核心人物,1945年分別背叛希特勒,被希特勒開除出納粹黨,被盟軍俘獲后畏罪自殺;東條英機,日本法西斯獨裁者,太平洋戰爭策劃者,甲級戰犯,1948年被判絞刑;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二戰頭號元兇,1945年4月30日與愛娃·勞恩舉行婚禮后在總理府地堡自殺?枴む嚹岽模L乩绽^承人,前帝國首席潛艇官,海軍總司令,戰后接受審判,出獄后定居聯邦德國。
矗立的柏林墻
戰后,美蘇兩國開始冷戰,日本接受美國改造,天皇和神道至高無上的地位開始動搖,美國積極幫助日本恢復經濟,日本成為美國的戰略合作伙伴。德國被
二戰的深遠影響
1945年9月2日的東京受降儀式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美國駐日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發表講話:“今天,槍炮沉沒了,一場大悲劇結束了。一個偉大的勝利贏得了。天空不再降臨死亡,海洋只用于貿易交往,人們在陽光下可以到處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寧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體驗了失敗的痛苦和勝利的喜悅,從中領悟到決不能走回頭路。我們必須前進,在和平中維護在戰爭中贏得的東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戰爭,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最多、波及范圍最廣的一場戰爭,給人類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遠的影響.
一、世界政治局勢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峙,并開始分化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范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中蘇關系破
2. 二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同時,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兩大陣營趨向瓦解。
二、客觀上推動了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
1.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情況下,進入了高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黃金時期”。
2. 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3. 日本、聯邦德國迅速崛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強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4. 這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雖然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是各國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日益顯露,各國紛紛進行改革,未能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潛伏著各種危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三、形成了以“冷戰”為主的國際關系
1. 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德、日、意三個法西斯強國,削弱了英法兩個大國,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關系格局不復存在,形成了美蘇兩極主宰世界的“雅爾塔體系”新格局。
2. 美國在戰后確立了世界政治經濟霸權地位,操縱聯合國,控制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
3. 戰后的蘇聯成為唯一能夠抗衡美國的政治軍事大國,美蘇兩個大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推行霸權主義,美蘇爭霸給世界造成了不穩定因素。
4. 世界各國人民爭取和平和進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二戰后的半個多世紀里沒有發生新的世界大戰。
四、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業開辟了更加廣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現實的道路。戰后,以民族民主革命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絕大多數國家取得了民族獨立,帝國主義殖體系徹底崩潰。第三世界興起,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突出地反映在聯合國的變化和第三世界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上。
二戰之后,在和平的環境中,德國人再次創造了經濟奇跡。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個歷經兩次大戰重創的國家,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它也找到了通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