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萬物都經常帶有電荷,這是因為構成物體的原子由于各種原因(如摩擦、受熱、化學變化等)失去或獲得電子的緣故。用現代科學方法可以求得,太陽所帶的總電荷量約為80庫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e=1.6021892X10-19庫侖(質子所帶的電量也是這個數值,不同的是質子所帶的是正電荷)。電子的電荷使人們迄今為止所認識的最小電荷,目前已發現的基本粒子的電荷數也都是這個最小的電荷數的整數倍。
早在60年代起,科學家門從理論上提出構成強子的基礎粒子的電荷不一定是 e的整數倍,可能是一個帶有分數的電荷。經過多年的努力,于1979年1月宣稱:在鈮球上找到了兩個分數電荷,其值分別為(0.34e和0.345e。)
相關資料:
電子是一種基本粒子,目前無法再分解為更小的物質。其直徑是質子的0.001倍,重量為質子的1/1836。電子圍繞原子的核做高速運動。電子通常排列在各個能量層上。當原子互相結合成為分子時,在最外層的電子便會由一原子移至另一原子或成為彼此共享的電子。
這是由愛爾蘭物理學家喬治·丁·斯通尼于1891年根據電的electric + -on“子”造的字
電子屬于亞原子粒子中的輕子類。 輕子被認為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即其無法被分解為更小的粒子。它帶有1/
物質的基本構成單位——原子 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三者共同組成。相對于中子和質子組成的原子核,電子的質量極小。質子的質量大約是電子的1840倍。
當電子脫離原子核束縛在其它原子中自由移動時,其產生的凈流動現象稱為電流。
靜電是指當物體帶有的電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電量,導致正負電量不平衡的情況。當電子過剩 時,稱為物體帶負電;而電子不足時,稱為物體帶正電。當正負電量平衡時,則稱物體是電中性的。 靜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應用方法,其中例子有噴墨打印機。
電子是在1897年由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湯姆生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的。
一種對在原子核附近以不同概率分布的密云的基本假設。作用范圍現階段只能在核外考慮(所有假設粒子現在都只能在核外摸索摸索)它被歸于叫做輕子的低質量物質粒子族,被設成具有負值的單位電荷。
電子塊頭小重量輕(比 μ介子還輕205倍),被歸在亞原子粒子中的輕子類。輕子是物質被劃分的作為基本粒子的一類。電子帶有1/2自旋,滿足費米子的條件(按照費米—狄拉克統計)。電子所帶電荷約為- 1.6 × 10-19庫侖,質量為9.10 × 10-31 kg (0.51 MeV/c2)。通常被表示為e-。與電子電性相反的粒子被稱為正電子,它帶有與電子相同的質量,自旋和等量的正電荷。 電子在原子內做繞核運動,能量越大距核運動的軌跡越遠.有電子運動的空間叫電子層.第一層最多可有2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可以有8個,第n層最多可容納2n^2個電子,最外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最后一層的電子數量決定物質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1、2電子為金屬元素,3、4、5、6、7為非金屬元素,8為稀有氣體元素.
物質的電子可以失去也可以得到,物質具有得電子的性質叫做氧化性,該物質為氧化劑;物質具有失電子的性質叫做還原性,該物質為還原劑。物質氧化性或還原性的強弱由得失電子難易決定,與得失電子多少無關。
電子的運動與宏觀物體運動區別的幾大特征
(1)質量很小(9.109×10-31kg);
(2)帶負電荷;
(3)運動空間范圍小(直徑約10-10m) ;
(4)運動速度快(10-6m)。電子的運動特征就與宏觀物體的運動有著極大的不同----它沒有確定的軌道。因此科學家主要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對電子的運動情況進行研究。
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
1.電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遠、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電子層上分層排布;
2.每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n的平方的二倍個(n代表電子層數);
3.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第一層不超過2個),次外層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不超過32個。
4.電子一般總是盡先排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即先排第一層,當第一層排滿后,再排第二層,第二層排滿后,再排第三層。
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一定范圍內出現,可以想象為一團帶負電的云霧籠罩在原子核周圍,所以,人們形象地把它叫做“電子云”
電子并非基本粒子
100多年前,當美國物理學家Robert Millikan首次通過實驗測出電子所帶的電荷為1.602E-19C后,這一電荷值變被廣泛看作為電荷基本單元。然而如果按照經典理論,將電子看作“整體”或者“基本”粒子,將使我們對電子在某些物理情境下的行為感到極端困惑,比如當電子被置入強磁場后出現的非整量子霍爾效應。為了解決這一難題,1980年,美國物理學家Robert Laughlin提出一個新的理論解決這一迷團,該理論同時也十分簡潔地詮釋了電子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然而接受這一理論確是要讓物理學界付出“代價”的:由該理論衍生出的奇異推論展示,電流實際上是由1/3電子電荷組成的。
在一項新的實驗中,Weizmann機構的科學家設計出精妙的方法去檢驗這一非整電子電荷是否存在。該實驗將能很好地檢測出所謂的“撞擊背景噪聲”,這是分數電荷存在的直接證據?茖W家將一個有電流通過的半導體浸入高強磁場,非整量子霍爾效應隨之被檢測出來,他們又使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排除外界噪聲的干擾,該噪聲再被放大并分析,結果證實了所謂的“撞擊背景噪聲”的確來源于電子,因而也證實了電流的確是由1/3電子電荷組成。由此他們得出電子并非自然界基本的粒子,而是更“基本”更“簡單”且無法再被分割的亞原子粒子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