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史以來打擊精度最高、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人類所建造過的最大的戰略導彈核潛艇——“臺風”級核潛艇。
“臺風”級核潛艇是原蘇聯為了抗衡美國的“三叉戟”級戰略導彈核潛艇而設計的,計劃建造12艘。首艘“臺風”級核潛艇從1977年開始建造,但建造了6艘后計劃便停止了。上個世紀80年代,“臺風”級核潛艇正式服役,開始按照當時蘇聯領導人的全球戰略計劃在海洋中航行。
這種水下武器平臺的技術數據是令人震驚的。它擁有鈦金屬制造的外殼,全長173米,寬24.6米,高42.7米,相當于一座10層大樓,水面航行時吃水深13米,水下排水量可以達到2.65萬噸,水面航速達到每小時30公里,潛航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最大下潛深度500米,儲蓄潛航時間達到120天。
更驚人的是這種潛艇巨大而精確的破壞能力。“臺風”級核潛艇攜帶20枚SS-N-20洲際導彈。這種當年被北約稱為“鱘魚”的導彈使用三級固體火箭推進,每枚導彈重90噸,攜帶10枚10萬噸當量的分彈頭采用慣性制導,在8300公里得最大射程上,誤差為500米。也就是說,這種潛艇攜帶得導彈可以從俄羅斯領海打擊美國本土的任何目標。除這些戰略導彈之外,“臺風”級核潛艇還攜帶6具魚雷發射管以及22枚反潛導彈,以供自衛
“臺風”級核潛艇通常在北冰洋的水下航行,堅硬的外殼上覆蓋著厚達一米的冰層。它的船員也和它的外殼一樣堅硬。在180名船員中,大約有20多名是士兵,其他的都是軍官和士官,平均年齡為25歲。
相關資料:
簡介
臺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北約代號:臺風級;英語Typhoon class nuclear submarine. 蘇聯代號:941,蘇俄名稱:Akula)是前蘇聯最大的彈道導彈潛艇,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人類建造的最大的潛艇。該潛艇是典型的冷戰時期的產物,由紅寶石設計局設計完成。
臺風級是典型的冷戰產物。目的就是為了達到“相互保證毀滅原則”。與它的對手,美國俄亥俄級相比,體積近乎于是俄亥俄級的兩倍。裝備20個導彈發射管裝載SS-N-20彈道導彈。其射程達到8300公里,可以讓臺風級打擊到與她同處一個半球的任何一個目標。臺風級核潛艇是目前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
潛艇性能
水上排水量: 21,500噸
下潛排水量: 26,500噸
艇長: 171.5米
艇寬: 22.8米
深度極限: 300米
引擎類別: 核動力推進
引擎: 2具壓水冷卻式核子反應爐
2具蒸氣渦輪機(80000軸馬力)
水上航速: 33節
潛行航速: 27節
續航力: 尚未公開
乘員: 180人
裝備: SS-N-20彈道導彈20枚、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SS-N-15反潛導彈(可自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SS-N-16導彈(可自650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
歷史及現狀
臺風級的總設計師在接受Discovery采訪的時候曾是說過這樣的話:“你、我都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而且將要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薄爱敃r美國生產了俄亥俄級核動力戰略潛艇,為達到超越,我們必須研制出更強的潛艇!边@也就是臺風級研制的原因。
臺風級第一艘在1977年開始動工,1980年9月下水,而于1982年開始服役,居然比其前級德爾塔IV級還要早1年服役(德爾塔IV級于1981年開始服役) ,第二艦則在次年服役。臺風級在設計研究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自衛武器的布設,如何布設20個導彈發射筒等。臺風級建造計劃已在1989年全部完成,共六艘同級艦。當時蘇聯曾準備大量建造臺風級,就因為經濟問題放棄了原設想。現在俄羅斯海軍也由于經費等問題,使得其中三艘退役,而其余三艘也只能保證一艘在臨戰狀態。面對美國的14艘俄亥俄級(原共18艘,其中4艘改為飛航導彈潛艇),俄羅斯海軍現在已經沒有能夠對等的武器了。但俄羅斯并沒有放棄彈
2004年,媒體報道稱俄羅斯將徹底拆除6艘中的3艘臺風級核潛艇(重新起用TK-208,拆除1艘現役艇和2艘退役艇),僅保留用于戰備的一艘臺風級,并修復一艘臺風級(TK-208,臺風級的首艦)用作彈道導彈的發射試驗平臺。TK-208號于1981年開始服役,在1983年就被列為預備役,但到1990年“大修”時,因為經濟問題而將原計劃1年的大修拖延了近11年。直到2000年,俄海軍獲得相關經費才得以在2001年中旬完成大修并改裝用于試射新式彈道導彈(布拉瓦型導彈,用于北風之神級裝備的新型彈道導彈)。而TK-17和TK-20(3艘在現役艦船序列中的臺風級里能夠使用的兩艘,其中TK-20仍執行戰備任務)雖然參與了2004年俄海軍的“安全-2004”演習,但都未發射導彈。P-39型(SS-N-20)導彈已經宣布停產,而俄軍方稱臺風級將于2010年全部退役。
結構及武器系統
臺風級共有19個艙室,從橫拋面看成“品”字型布設,并且在主耐壓艇體、耐壓中央艙段和魚雷艙使用鈦合金材料,其余部分都用消磁高強
臺風級可以同時齊射2發P-39(SS-N-20)導彈,這在世界上其他任何級別的彈道導彈潛艇中都是無法做到的。該級與其他蘇俄彈道導彈潛艇最特殊的設計是使用非典型雙殼體,即非全艇使用雙殼體結構。在導彈發射筒部分采用了單殼體,也就是將導彈發射筒夾在雙殼耐壓艇體之間。這樣避免了出現“龜背”(指導彈發射筒高高隆起于甲板,臺風級是所有蘇俄彈道導彈潛艇中唯一沒有“龜背”的級別)產生的航行時噪音和阻力較大,以及由于在雙殼體上開導彈發射孔而在開孔處周圍用高強度耐壓材料加強強度而帶來的更大的建造費用。臺風級不像大多數西方人所想象的蘇聯武器一般都不注重士兵舒適度,臺風級為水兵都提供了一個每人平均約3平方米的“休息空間”,臺風級是少數在設計時就考慮到空調設備的蘇俄潛艇,甚至據說艇上還有游泳池和健身房。
臺風級的主武器是P-39(北約代號:SS-N-20)彈道導彈,在自衛武器上,裝備了533毫米魚雷管和650毫米魚雷管?砂l射常規魚雷、“瀑布”高速魚雷、“風暴”空泡魚雷[2],由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同時還裝備了“日灸”(SS-N-22)掠海反艦導彈、SS-N-16反艦導彈,可由650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并且俄方還為臺風級和以后的“北風之神”級研制并裝備了潛射防空導彈,并可由魚雷管發射。強硬的雙殼體結構使得潛艇在遭受普通魚雷攻擊時,大部分的魚雷爆炸力會被雙殼體的耐壓艙和殼體外的水吸收,從而保護艇體?傮w說臺風級足以對抗一般的攻擊型潛艇和水面反潛艦只。
△關于P-39(SS-N-20)導彈
P-39(SS-N-20)導彈是專供臺風級核潛艇使用的彈道導彈。它采用固體燃料,三級推進式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長度16米,直徑2.4米。發射重量90噸,可攜帶10個分彈頭,射程8000~10000公里(各種資料提供數據不同),圓概率偏差500~600米。P-39導彈是蘇聯(俄羅斯)投入使用的僅有的2種固體燃料的潛射彈道導彈(布拉瓦導彈雖然也是固體燃料,但尚在實驗中。)。固體燃料具有準備時間短,安全的特點(液體燃料通常有毒且易燃易爆),但同時也帶來的發射重量增大和儲放時間縮短和射程降低的問題。首批P-39導彈于1983年交付海軍,也就是說TK-208服役前期和TK-202試航期中,潛艇的彈道導彈是缺裝的。
雖然臺風級的排水量和艇寬度幾乎是俄亥俄級的兩倍,但美國俄亥俄級卻能攜帶“三叉戟”導彈24枚,而臺風級卻只能攜帶20枚。導彈數量上俄亥俄級仍占優勢。但實際上由于三叉戟II導彈每發攜帶8個彈頭,P-39導彈每發卻能帶10發彈頭。這樣24*8=192個,而臺風級卻是20*10=200個。而在核爆當量都大約是0.1兆噸TNT(100,000噸,1兆=1,000,000噸),這樣就臺風級的在單艦破壞力上出于上風。而P-39與以前蘇聯導彈的最大進步就是與“三叉戟”都使用的是三級推進,固體燃料。這樣在發射準備和射程上沒有任何差距,而由于臺風級連射時可以齊射兩枚導彈,發射全部導彈耗費時間上臺風級無疑占有優勢。
不過,由于蘇聯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技術并沒有美國成熟,所以P-39導彈與三叉戟型導彈還存在著很多差距。首先發射重量P-39為90噸,而三叉戟II型僅為不到60噸,這樣造成了發射后坐力增大等問題。其次在精度上,P-39裝備“星光”天文制導系統之后的圓概率誤差為500~600米,而三叉戟II型僅為380米~420米。雖然P-39的維護費用和制造費用不比三叉戟導彈,但對于資金緊張的蘇聯(俄羅斯)海軍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觀導設備
在觀導設備上,臺風級使用了“鮑托爾-941”綜合導航系統、“公共馬車”型指揮系統、“閃電-MC”型通信系統、“暴風雪”型雷達系統和用于觀察艇外狀況的“MTK-110”型電視系統。其中“鮑托爾-941”型綜合導航系統是專門為臺風級設計的,這一系列中包括了德爾塔IV級中使用的“交響樂”衛星導航系統。
在科拉半島上,蘇聯建立了一個超低頻無線電站。這座無線電站發射的超低頻波能夠穿透到水下200~300米,并且信號基本上能夠覆蓋全球。這個無線電站可用于為潛艇下達命令,而最主要的也是為彈道導彈潛艇下達命令。臺風級是首先裝備超低頻接收器的潛艇。此后德爾塔III和德爾塔IV才加裝上接收器。而為了保證戰時臺風級核潛艇能夠收到信號,前蘇聯準備了至少16個通訊信道,分別是:1個超低頻信道、5個超長波信道、5個短波信道、5個衛星通信信道。蘇聯的5個長波臺分別在俄羅斯境內的下新城、克拉斯諾達爾斯克和哈巴羅夫斯克;還有在白俄羅斯1座,烏茲別克斯坦1座。盡管超長波電臺能夠將信號傳播很遠,但在南半球、大西洋西部(美國的東海岸海區)和太平洋東部(美國的西海岸地區)的信號可能會接收不到。一旦戰時超長波臺被摧毀,蘇聯還用空中值班的通訊飛機可以提供長波信道。
臺風級的缺點
臺風級由于艇身過大,造成其肯定比德爾塔IV級或美國俄亥俄級要更容易被發現。而且臺風級的維護費用也要比俄亥俄級要高,這也注定了經濟不如美國的蘇聯是不可能生產并維護大量這種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