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幅創下歷史記錄、由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設計繡制的湘繡作品,送往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南廳陳列。
這兩幅湘繡作品分別以體現湖南自然人文特色的張家界和岳陽樓為題材。兩幅湘繡清俊秀美、氣勢非凡,尤其是波光浩渺、云蒸霞蔚的《岳陽樓》與毛澤東大氣磅礴的詩詞相配合,讓人胸襟舒暢、豪氣頓生。
《張家界》為單面繡,高2.3米,寬4.9米;《岳陽樓》為雙面繡,背面是毛澤東詩詞手跡《沁園春·長沙》,高2.05米,寬4.25米。兩幅繡品分別創下了湘繡單、雙面繡尺幅之最,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已準備為其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人民大會堂湖南廳歷年都陳列代表湖南特色的湘繡作品。為制作出大氣魄、大制作、高水準的湘繡新作陳列在翻新裝修后的湖南廳,湖南省湘繡研究所組織精兵強將進行攻關,幾經斟酌后方選定了由高級工藝美術師凌文虎和李艷精心設計的《岳陽樓》和《張家界》。
這兩幅繡品還創造了許多湘繡之最,用工最多——8萬個工時歷時3個月;原材料最獨特——規格為3.6米的寬幅硬緞和2.2米寬幅全真絲雙面繡底料,國內從來沒有生產過,后與留日專家共同攻關研發。
相關資料:
湘繡是湖南長沙一帶刺繡產品的總稱。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四大名繡是蘇繡、
湘繡、粵繡和蜀繡)湘繡是起源于湖南的民間刺繡,吸取了蘇繡和廣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湘繡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于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繡中,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茍。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繡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此后,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樸而優美的藝術風格。隨著湘繡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繡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繡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劃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湖南湘繡湘繡是湖南人民創造的一種卓越的手工藝品,具有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刺繡通常是用真絲、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加真絲、棉線等為原料繡制的精細工藝品,而湘繡繡品主要用真絲絲線在真絲織物上繡制圖案,它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種有單面繡、雙面繡、條屏、屏風、畫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墊、桌布、手帕、各種繡衣以及宮廷扇、繡花鞋、手帕、圍巾等各種生活日用品。每個品種可繡以風景、花鳥、動物走獸、人物肖像等圖。工作之余欣賞把玩一下湘繡工藝品、湘繡藝術品,令人心曠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居家裝飾也以湘繡體現品位和個性。穿著古樸典雅而不失現代的手工湘繡服裝,也會給人一種富貴、高雅、脫俗的感受。
湘繡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以湖南長沙為中心,是在湖南民間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光繡的精華而發展起來的刺繡工藝品,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強調寫實,質樸而優美,形象生動。特點是絲細,后用皂莢仁溶液蒸煮,再裹起來揩拭,防止絨絲起毛,其光細勝眼于發絲,湘繡在配色上善于運用深淺灰及黑白色,加上適當的明暗對比,增強了質感和立體感,結構上虛實結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題,形成了湘繡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湘繡的傳統題材是以獅、虎、松鼠等,特別是以虎最為多見。
湘繡巧妙的將我國傳統的繪畫、書法、及其他藝術與刺繡融為一體,形成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幾近二百種顏色的繡線和上等絲綢、綢緞,手工以針代筆,巧妙的運用一百多種針法進行創作或還原畫面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刺繡流派。最顯著的特點是色彩鮮艷,形象逼真,構圖章法謹,畫面質感強,無愧于“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湘繡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湘繡以著色富于層次、繡品若畫為特點。曾在巴拿馬、芝加哥等世界博覽會上獲獎。民間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繡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今已發展到異形異面的雙面繡。
湘繡起源于民間刺繡,已有2000多年歷史,F已發現最早的實物是1958年從長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龍風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又出土了40件刺繡衣物和一幅鋪絨繡錦。這些繡品圖案多達10余種,繡線有18種色相,并運用了多種針法,達到針腳整齊、線條灑脫、繡工純熟的境界。至清代,長沙刺繡遍及城鄉。據清同治《長沙縣志》載:“省會之區’,婦女工刺繡者多,事紡織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錦鈿相尚!遍L沙縣沙坪和開福區霞凝一帶,是湘繡生產的傳統基地,多數農家婦女均以刺繡為業,曾有“繡鄉”之稱。城內繡莊眾多,到清未有26家,繡工逾萬,年產繡品2萬多件。繡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為主,也有少量高檔畫屏。
傳統湘繡的用線極有特點,絲線輕過莢仁液蒸發處理后再裹竹紙拭擦,使絲絨光潔平整不易起毛,便于刺繡操作。還有織花線,每根線染色都有深淺變化,繡后出現自然暈染效果。湘繡的擘絲技術極為精細,細若毫發,從而超越顧繡中的“發繡”。湖南俗稱這種極為工細的繡品為“羊毛細繡”。湘繡的針法汲取蘇繡的套針加以發展,以摻針為其特色。摻針俗稱“亂插針”,摻針體系又細分為多種,如接摻針、拗摻針和直摻針等,另外還有湘繡特有的旋游針和蓋針等多種針法。
湘繡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形象生動、逼真,質感強烈,它是以畫稿為藍本,“以針代筆”,“以線暈色”,在刻意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故其獨特技藝,盡在“施針用線”之中。湘繡針法多變,以摻針為主,并根據表現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紋理的不同要求,發展為70多種針法。線色萬千,根據各種不同畫稿的題材,運用各種不同的針法,選配各種不同色階的繡線——絲線或絨線,憑借針法的特殊表現力和繡線的光澤作用,使繡制出來的物象,不但保存著畫稿原有的筆墨神韻,而且通過刺繡工藝,增添了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起到了一般繪畫所不及的藝術效果。以致湘繡獨成一派,到清末“湘繡盛行,超越蘇繡,已不沿顧繡之名。法在改藍本、染色絲,非復故步矣”。
從此,湘繡以其獨特的搗鬼魅力吸引著國內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上被譽為“渾筆墨于無痕”,“字格簪花,跡滅針線”。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湘繡出盡風頭。長沙錦花麗繡莊送展的一幅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半身湘繡像,引起轟動。湖南省主席何鍵授意以他個人名義贈給羅斯福,傳為佳話。該繡像現藏于芝加哥亞歷山大博物館。
湘繡是以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等為原料繡制的精細工藝品,繡品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種有條屏、畫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墊、桌布、手帕及各種繡衣等。湘繡以著色富于層次、繡品若畫為特點。曾在巴拿馬、芝加哥等世界博覽會上獲獎。民間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繡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今已發展到異形異面的雙面繡。
湘繡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繡品豐富多彩。湘繡巧妙的將我國傳統的繪畫、書法、及其他藝術與刺繡融為一體,形成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幾近二百種顏色的繡線和上等絲綢、綢緞,手工以針代筆,巧妙的運用一百多種針法進行創作或還原畫面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刺繡流派。最顯著的特點是色彩鮮艷,形象逼真,構圖章法謹,畫面質感強,無愧于“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
“以針為筆,以纖素為紙,以絲絨為顏色”,繡工們大大發揮摻針參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種原色花線在質地上參互調合。用于同一色彩由深到淺或由淺到深的過渡,表達出逐漸變易又混合均勻的色階,創造了各種絢爛和諧悅目的色彩。用第一號深色線刺繡后,接繡第二號深色時,銜接必須參差不齊,互相交錯,且不著痕跡,色彩才能和諧。交接搭線不可過長,也不可一線太長,一線太短。這是湘繡與其他繡品針法的基本區別之處。成為湘繡的特點之一。
繡線的運用,粗細相間,色澤有別,兼以適當夸張。湘繡繡工劈線,是一種特殊技能,湘繡的勻薄細膩與這一技能的日益進步分不開。以手指劈線,可劈至2開、4開、8開、16開等。線劈開后,千絲萬縷,分辨不出差別,但繡上質地,求得對比統一,突出主題,達到明暗的自然變化,陰陽渾然一體。
湘繡繡線色彩的豐富,是與其他繡種區別的主要特點之一。據《雪宦繡譜》記載,有青、黃、紅、黑、白(以上正色)、綠、赭、紫、交、蔥(以上間色)9類,88種原色,因其深淺染制成745種不同的色彩。湘繡繡工認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余種色彩包括無遺。所以,湘繡用色基本上可稱為“有色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