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羅賓卓·莫海卜博士宣布在銀河系邊緣發現巨大光環式星體群,被稱為MACHOS。盡管我們看不到此星,但是由于其重力對于其他背景星光線的折射而為我們所覺察,該星群可能有繞其旋轉的反射衛星,有生命體存在。該生命體能夠看到自身的反射星系而對我們的星系卻一無所見,正如我們對他們的一無所見一樣。
相關資料:
MACHOs(Massive Astrophysical Compact Halo Objects)是指暈內大質量高密度天體,被認為是暗物質的組成部分。對于我們了解暗物質的性質,有必要考察星系的運動,暗物質必然具有質量,且受到引力的影響。它們可能存在于星系的暈輪之中,并可能是成團和高密度的。愛因斯坦曾經預言,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但如果在傳播途徑經過大質量的物體的附近,那里由于大質量的存在而引起的空間與時間的彎曲會使光的傳播路線發生彎曲。甚至這種彎曲時可以計算的。
這樣我們可以考慮若當太陽運動到地球與一些恒星之間時,太陽的引力場是否會使恒星在到達地球之前發生彎曲。即發散的光線繞過太陽而又被拉住,會聚射地向地球。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利用日全食期間的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引力理論的正確性。具體做法是:當月球擋住太陽光時對太陽位置
愛丁頓的實驗非常重要,除了證明引力理論的正確外,進一步的意義是讓科學家們想到若經過的地方有足夠的暗物質存在,那么相關的恒星會看起會更亮一些。這可以用稱為“引力透鏡”的效應解釋。恒星所發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但只有朝向地球這個方向傳播 過來的那一小部分能被我們接受到。假如恒星的光在傳播途徑經過了一塊塊的暗物質,暗物質會使光遭受一次次彎曲,這樣就使本來其傳播方向不是朝向地球的光線也到達了地球,那么恒星看起來也就亮多了。
所以如果引力透鏡效應能夠被確認,就等于獲得了暗物質存在的證據,而相關的暗物質很可能是凝聚成巨大團塊的形態,團塊有著相當大的質量與密度,這也就是被稱為MACHOs的物質,F在我們已經能夠利用計算機控制的望遠鏡觀察到一些區域的恒星在一段時間內變得亮多了,更興奮的是有一組恒星表現出一系列的效應,顯示出有MACHO類的物質順序在它們面前虛掩而過,這表明了暗物質存在的完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