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海拔最高,溫度最低,氣候最寒冷,自然條件最為嚴酷的草地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三個地形階梯,其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這里溫度低,氣候寒冷,太陽輻射強,尤其是紫外線輻射高,風大、風多,植物生長期很短。土壤被強烈風化,且土層淺薄。在這種條件下生長的植物必定能適應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蒿草等植物就具備這一能力。在青藏高原有大面積的以蒿草為主的草地。如西藏東部、青海東南部、以及阿壩等比較濕潤地區。而構成這一草地的植物,除蒿草外,還有高禾草、苔草及雜類草等,蒿草高寒草甸草叢平均高度低于20厘米,產草量較低,但地下部分生物量很高,而且植物地下部分根系縱橫交錯,密集成網,十分發達。這類草地由于溫度低,故有機物質分解很慢,土壤有機質含量很高,但有效養分常很缺乏。青藏高原的這種高寒草甸由于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食口性強,是很好的牧場,家畜也很具特色,牦牛、藏羊是其代表。同樣由于長期以來的重農輕牧,以及重家畜而輕草場的觀念與政策,所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也同樣面臨著嚴重的退化問題。
相關資料:
青藏高原
Tsinghai-Tibet Plateau
亦作Ch'ing-Tsang Kao-Yuan或Qingzang Gaoyuan,亦稱西藏高原(Plateau of Tibet或Tibetan Highlands)。
基本介紹
中國最大的高原。在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甘肅、云南的一部分。面積240萬平方公里(93萬平方哩),平均海拔4,000~5,000公尺(13,123~16,404呎),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高原周圍大山環繞,南有喜馬拉雅山,北有昆侖山和祁連山,西為喀喇昆侖山,東為橫斷山脈。高原內還有唐古喇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喇山等。這些山脈海拔大多超過6,000公尺(19,685呎),喜馬拉雅山不少山峰超過8,000公尺(26,247呎)。高原內部被山脈分隔成許多盆地、寬谷。湖泊眾多,青海湖、納木湖等都是內陸咸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高原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瀾滄江(下游為湄公河)、怒江(下游稱薩爾溫江)、森格藏布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下游稱布拉馬普得拉河)以及塔里木河等都發源于此,水力資源豐富。
青藏高原舊稱青康藏高原(北緯25°~40°,東經74°~104°)是亞洲中部的一個高原地區,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青藏高原實際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脈組成的高山“大本營”,地理學家稱它為“山原”。高原上的山脈主要是東西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連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說“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湖泊眾多。高原上有兩組不同走向的山嶺相互交錯,把高原分割成許多盆地、寬谷和湖泊。這些湖泊主要靠周圍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門戶,獨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內,為斷層陷落湖,面積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達38米,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區境內的納木湖,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這些湖泊大多是內陸咸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礦物,有不少湖還盛產魚類。在湖泊周圍、山間盆地和向陽緩坡地帶分布著大片翠綠的草地,所以這里是僅次于內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區。
由于地勢高,大部分地區熱量不足,高于4,500公尺(14,764呎)的地方最熱月平均溫度不足10℃(50℉),無絕對無霜期,谷物難以成熟,只宜放牧。牧畜以耐高寒的犛牛、藏綿羊、藏山羊為主。4,200公尺(13,780呎)以下的河谷可以種植作物,以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圓根、油菜等耐寒種類為主。雅魯藏布江河谷緯度低,冬季無嚴寒,小麥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條件好,春夏溫度偏低,延長了小麥生長期,拉薩冬小麥畝產有1,637斤的紀錄。高原上近年新建有不少水電站、煤礦、鋼鐵廠、化工廠、毛紡廠、造紙廠。隨著工業發展,新的工業城市如西寧、拉薩、格爾木、林芝、日喀則等不斷形成。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條公路。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段已通車。民航班機通西寧、格爾木、拉薩。
它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
形成原因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后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薄⒒颉肮诺刂泻!保敃r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亞次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于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并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
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2.4億年前,印度板塊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擠壓,由此引起昆侖山脈和可可西里地區的隆起。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并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對此上升階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幾度達到停止,但有時也非常迅速。一萬年前其上升速度曾達到每年7厘米。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從西北向東南的走向,相對于高原外的地面他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青藏高原是亞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頭,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都發源于這里.
山脈
昆侖山脈、 喀喇昆侖山脈、 唐古拉山脈 、橫斷山脈、 岡底斯山 、念青唐古拉山 、喜馬拉雅山脈
冰川
地球上中低緯度地區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蓋面積約4.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冰川總面積80%以上。 喜馬拉雅現代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現代冰川、 昆侖山現代冰川、 喀拉昆侖山現代冰川 、橫斷山現代冰川、 唐古山現代冰川、 岡底斯山現代冰川 、羌唐高原現代冰川 、祁連山現代冰川。
河流
黃河、 長江(金沙江)、 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恒河 、印度河 發源于青藏高原。
湖泊
有 班公錯、郭扎錯、 魯瑪江冬錯、 拉昂錯 、瑪旁雍錯、昂拉仁錯、 扎布耶茶錯、塔若錯、 扎日南木錯 、當惹雍錯、昂孜錯、 格仁錯 、錯鄂、 阿牙克庫木湖 、色林錯 、烏蘭烏拉湖、納木錯、普莫雍錯、 羊卓雍錯 。
氣候特征
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氣比較干燥,稀薄,太陽輻射比較強,氣溫比較低。由于其地形的復雜和多變,青藏高原上氣候本身也隨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很大?偟膩碚f高原上降雨比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一個高大的阻風屏,它有效地將北方大陸的寒冷空氣阻擋住了,使它們不能進入南亞。同時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方溫暖潮濕的空氣北進,是造成南亞雨季的一個重要因素。
文化節慶
青藏高原上人煙稀少,但雖然如此,這里有可能在兩萬年前就已經有舊石器文化的人類生存了。青藏高原上的文化受到其周圍文化(漢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但同時它也保存了它的獨有性。
藏歷年
藏族的節慶中,以藏歷過年最隆重。從藏歷12月初,藏人就陸續開始過年的準備,培養青稞苗,準備“卡賽”(以酥油炸制的面粉點心)、“魯過”(以酥油花雕塑而成的羊頭)、“切瑪”等供品,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除夕(藏歷除夕為12月29日)前兩天,家家戶戶都把住所打掃一番,貼上年畫,插上新的旌旗。除夕晚上,全家大小圍成一桌吃團員飯--“古突”,“古突”是一種將羊肉、粉絲 加糍粑丸子煮成的羹。糍粑丸子內故意放入小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吃到的人需馬上吐出來,讓大伙評估,是一種帶有調侃意味的除夕助興節目。例如,吃到小石子的,大伙便打趣他的心如頑石,吃到辣椒的是牙尖嘴利,吃到木炭的是黑心肝,吃到羊毛的則是性情柔順。
大年初一,大多留在家里與家人歡祝新年,年初二起才到親友家拜年,拜年活動一般持續到年初五,這期間各地都有藏戲表演或賽馬、射箭等娛樂活動,藏人也乘興聚在一起跳鍋莊。從前每到年初二,拉薩藏民都會聚在布達拉宮前對達賴喇嘛朝拜賀年,但自1959年達賴出走后,布達拉宮盛大的賀年活動即告中斷。
雪頓節
在藏語里“雪”是“酸奶子”、“頓”是“宴”的意思,雪頓節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十七世紀時的黃教規定,夏天蠅蟲活動,僧侶需留在寺中,禁止外出,以免無意中多造殺孽,到了六月底(相當于陽歷八月)解禁下山,正值民間做酸奶子的季節,信徒紛紛以酸奶子布施,久而久之衍生為“雪頓節”。
十七世紀中葉,達賴五世為雪頓節助興,將各地藏戲團集中到拉薩演出,后來逐漸演變成雪頓節的重要節目,所以雪頓節也稱“藏戲節”。雪頓節為藏歷6月29日至7月5日,這期間各地的藏戲班子都會趕到拉薩的羅布林卡參加藏戲會演,林卡內帳篷鱗次櫛比,藏民邊吃酸奶子,邊看藏戲,場面熱鬧非凡。日喀則的藏戲節稱為“色木欽波”,時間則較拉薩藏戲節稍晚!
沐浴節
每年藏歷7月上旬“堆巴星”(即金星)出現,藏民便匯集到臨近的河湖沐浴,稱為“沐浴節”。青藏高原冬季冰天雪地,春季雪水冰寒刺骨,夏季多雨,河水渾濁,都不宜洗澡沐浴,惟有初秋冷暖適中,河水清澈,是藏人一年一度盡情沐浴的大好時光。根據藏族的星象學,堆巴星出現正表示季節入秋。
沐浴節的來源與藏族“藥王”的傳說有關,藥王是古時西藏的一位神醫,因醫術高明,仁心仁術,死后升上天堂。有一年西藏發生瘟疫,死傷甚多,藥王為了拯救藏人,便化為堆巴星,照耀西藏的河湖,凡是在河湖中沐浴病就痊愈,七天后星星隱沒,瘟疫也隨著消失了。從此,藏人相信只要在堆巴星出現的七天內到河里沐浴,全年都可以健康無恙,這個習俗流傳下來便是沐浴節。
事實上,青藏地區酷寒之日多,沒有經常沐浴的必要,而牧民和農民的住所也都沒有沐浴的設施,自然形成藏人不喜歡洗澡的習慣,他們常戲稱某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結婚、過世,可見不洗澡之普遍。藏族賢者鑒于常年不洗澡終究有礙健康,所以創造“藥王傳說”來引導藏民作一年一次的初秋沐浴,而這正是沐浴節的真正來由。
望果節
藏族農村在每年青稞收成前都會舉行大規模的“望果節”,祈求豐收。因各地谷物成熟的時間不一,所以望果節并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藏歷的7、8月。在藏語中“望果”是“繞著田地轉圈”的意思,據傳是笨教祈求豐收的一種儀式,F在望果節除了保留繞田地轉圈的儀式之外,還加入了賽馬、射箭及藏戲表演等活動。當天,男女老少都換上新衣,抬著以青稞麥穗作成的豐收塔,敲鑼打鼓地繞田間游行。
草原上的跑馬射箭盛會
跑馬射箭相傳起源于十五世紀,原本只是宗教性質的祭祀活動,后來加入跑馬、騎射角力、負重等娛樂活動,而演變成跑馬射箭盛會。跑馬射箭最初僅限于江孜的“達瑪節”,但如今一到藏歷7、8月,藏北草原各地的牧民便騎著駿馬進行跑馬射箭,又以當雄的“當姆吉仁”最為盛大,除了當地牧民之外,臨近地區的藏民也趕來參賽或是參觀。
“當姆吉仁”在藏歷的7月底到8月初舉行,方圓二、三十公里的草原上帳篷林立,有如古代戰場的陣營。騎手們個個背弓箭,穿馬褂、箭褲的傳統服裝,騎著披掛哈達、羽羚的駿馬,顯得意氣風發。比賽項目包括長跑、短跑、拔旗、馬上打靶、揮刀斬旗桿等各種騎射比賽。另有一項牦牛比賽,讓個頭粗壯、動作遲緩的牦牛在場內打轉,是輕松逗趣的項目。
跑馬射箭也是當地農、牧民的大趕集,牧民帶著毛皮、酥油等特產到集市里交換布匹、茶葉或日常用品。入夜,星光下的篝火晚會是跑馬射箭的另一高潮,藏族兒女們在熊熊的火焰旁盡情歡唱舞蹈。
藏族主要的節慶還有:藏歷正月15日“酥油燈節”,藏歷4月15日“佛誕節”,藏歷5月15日“林卡節”。
青海文化
青海是一個被少數民族省包圍的省,它和周邊的省不一樣,它的主體民族不是一個而是六個。也就是說它有六大主體民族。這六大主體民族在青海的政治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紛紛把自己的文化留了下來,這也使得青海的文化別具特色。
著名編輯家岳建一曾說:若想了解深奧的青海的文化,在青海長大的女作家東方竹子的《透明的女性》沿著青藏公路走向中國可可西里無人區,這本書必讀。
衣食住行
青藏高原自古即為藏族生息的舞臺,因高山環繞,地形封閉,偏處邊陲,長久以來都勢同遺世獨立,演化出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生活樣貌。
雖然我們籠統地將青藏高原上居住的藏人稱為“藏族”,但根據藏族自己的分類,依居住地區的不同,又分為若干支系:住在前藏地區的稱為“衛巴”,后藏地區的s稱為“藏巴”,西藏東北方及青海境內的稱為“安多”,藏東及川、滇境內的稱為“康巴”。以拉薩為中心的衛巴,自五十年代西藏解放后,已逐漸漢化,但大體而言,各地藏族仍保留傳統的生活習慣與風俗。
【傳統服飾藏袍】
集鎮與農村 在藏族集鎮與農村,男女上身都以藏袍為主,男子下身穿長褲,婦女下身穿長裙。藏袍大多以氆氌(以牦?棾傻牟迹、毛料或呢料制成,顏色多為黑、褐或深灰,大襟寬腰,領口袖口鑲有花邊,因袍長過人,穿時將腰部提起系上腰帶。
男式藏袍有兩個肥大的袖子,天寒時兩袖都穿在身上,天熱時則脫去一袖扎于腰間,成為藏族“袒露一臂”的獨特裝束;女式藏袍分有袖和無袖(背心式)兩種,袍外 通常還裝飾著“幫典”--織錦精美、圖案鮮明的圍裙。
婦女的發型一般都扎成兩根辮子,或垂于背后,或盤在頭上。喜愛披掛裝飾品是藏族服飾的一大特色,不論男女,身上或多或少都掛有金銀、象牙、瑪瑙或綠松石做成的飾品。
【游牧區】
青海草原、西藏東北部的安多地區及藏北高原南端,是游牧藏民的主要分布區。由于游牧區氣候嚴寒、風沙大,自然條件較農業區更加嚴酷,因此本區的藏袍以整張羊皮制成,肥厚寬敞,懷中可放入不少隨身用品。夜間可解開藏袍充做被褥,因此流傳著“漢民的鋪蓋在炕上,藏民的鋪蓋在身上”的俚語。
婦女的發型喜扎成數十根細長的辮子,辮子上裝飾金、銀、綠松石等!
【飲食】
酥油
酥油是由牦牛奶或羊奶提煉出來的,營養價值很高。將牦牛奶或羊奶稍微加溫,然后倒入“雪董桶”中,攪拌至表面浮上一層脂肪,把脂肪舀起裝入袋中,冷卻后即成酥油。酥油可制酥油茶,或加入糍粑中食用。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飲料。制作方法是,先將茶磚熬煮成濃稠的茶汁,然后與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攪至水乳交融后煮開飲用。青藏高原氣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為主,所以清熱敗火的酥油茶是他們日常必不可少的飲料。
糍粑
青稞屬于大麥的一種,耐寒、耐旱,生長期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將青稞曬干、炒熟、磨成粉狀,加入酥油撮捏成團,成為“糍粑”,是藏民的主食。
青稞酒
青稞酒以青稞釀成,酒精成分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似內地的米酒,更象是四川一帶的醪糟。青稞酒是藏民喜慶宴會不可缺少的飲料,內地入藏的游人,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能痛快地喝上幾大碗。
藏族傳統的食品還有“包子”(藏式餃子)、酸奶酪及風干的牛羊肉等。
【住居】
拉薩
拉薩等大城市一般常見的住宅形式為2-3層的石砌碉樓,人住上層,一樓為倉庫或圈養牲口家畜。墻壁粉刷成白色,陽臺、窗前種植花草,在高原晴空萬里的襯托下顯現出一種迷人的油畫般的絢麗色彩。
農村
農村的建筑多為木石結構的平房,屋頂以夯土打實抹平,堆放牦牛糞及木材等燃料,屋角還插有五顏六色的經旗,在風中飄揚。
游牧區
帳篷是藏民夏天游牧期間的居所,為了便于游牧的搬遷,帳篷設計簡單、拆遷容易,中央以木桿支撐,周圍以毛繩拉開釘在地上即可。帳篷內的空間大約在10-15平方米,內有以石頭圍成的灶臺,可作簡單炊煮。帳篷以氆氌縫制而成,質地粗厚堅韌,相當保暖!
【交通工具】
青藏高原地形復雜,氣候嚴寒,雖然逐年修筑公路便利汽車運輸,但在廣大的高原上,許多傳統的方式仍然被沿用。
牦牛
牦牛藏語稱“呀”,是地球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區的哺乳動物,眼睛小,腹、肩、股、肋部都有長可及地的毛,即使睡臥冰天雪地也不覺寒冷,而其堅實的蹄質,則可攀走于高原雪地。牦牛雖然行動遲緩,但能負重、耐長途跋涉,尤其能適應高原爬坡與冰天雪地,是藏民最主要的運輸工具,享有“高原之舟”的美譽。牦牛的糞曬干后可作燃料,肉可以食用,皮可以做鞋,毛織成氆氌后可制成藏袍、帳幕或毯子;牦牛奶可提煉成酥油,并制成酥油茶。
牛皮船
高原地區的河流水流湍急,木造船只很容易撞得稀爛,因此藏民便發明了“牛皮船”。牛皮船是用堅韌的木、柳條做骨干,外面蒙上數張牦牛皮縫制而成,船身小巧,載重量有限,但牛皮堅韌能耐淺灘礁石。牛皮船無法逆流而上,所以船順流而下到了終點后,船夫即將船馱在肩上由陸路走回上游。
背夫
臨近印度、尼泊爾邊境的樟木、勒布、米林等地,一直是中印、中尼國際貿易的通道,但喜馬拉雅山區地勢險峻,牦牛商隊也很難成隊通行,故這一帶的運輸多仰賴當地健腳的藏民,這些終身從事背運貨物的人,稱為“背夫”或“背子”!
【傳統娛樂】
藏民最主要的娛樂大概就是“逛林卡”(郊宴、野宴),既每逢風和日麗的假期,藏民便扶老攜幼到郊外的“林卡”(樹林),席地而坐,喝著酥油茶、青稞酒,彈唱傳 統民歌,興致一來也翩翩起舞或演演藏戲。
藏族歌舞
傳統民歌是藏族民間文學的結晶,運用比喻、聯想、擬人等手法,描寫藏民的生活、風俗、男女感情或歷史故事。藏民性情豪邁,歌唱至高潮往往手舞足蹈,因此形成有歌必舞、舞中有歌的藏族歌舞。“跳果諧”是最常見的藏族群體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圍成一圈,以頓地開始,踏足為節奏,邊唱邊跳,以往跳果諧有男女各聚一邊的習俗,但現在則已混雜一塊。“跳弦子”也是群體舞,年輕男女在胡琴伴奏下共舞,內容多敘述男女的愛慕之情或農村的田間工作!白俊焙汀盁岚汀笔菍儆诩记尚暂^高、動作奔放強烈的藏族歌舞,“卓”流行于藏南,舞者腰系大鼓,邊擊邊舞;“熱巴”流行與藏東和川、滇一帶,由一男一女共舞,男手執銅鈴,女一手抓圓鼓、一手拿槌,繞著圓圈婆娑起舞。
藏戲
藏語稱藏戲為“阿吉拉姆”,是結合歌舞、道白、劇情的綜合藝術。藏戲相傳起源于十五世紀,而發展成熟則在十七世紀以后。傳統藏戲的演出并沒有特定的舞臺、布景,一般多在城市、村子的廣場上便唱將起來,演員們在廣場上圍成一個半圈,輪到自己出場時便出列表演,其余時間則在行列中擔任和音幫腔。由于是戶外表演,藏戲的唱腔多高亢嘹亮,且字音拉得很長,形成拖腔。一段唱腔之后表演一段舞 蹈,是藏戲的基本結構。戴面具是傳統藏戲的一大特色,藏戲的面具造型別致、栩栩 如生,面具主要有兩類:神、人等角色戴平面面具,牦牛、狗等動物戴立體面具。藏戲的演出一般分“溫巴頓”、“雄”、“扎西”三個部分,“溫巴頓”是序幕,“雄”是演出的主要內容,是正戲,“扎西”是正戲之后簡短的募款儀式。傳統藏戲的題材多具有宗教色彩,以佛經典故、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居多,“文成公主”、“卓瓦桑姆”、“諾桑王子”、“朗莎姑娘”、“蘇吉尼瑪”、“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登”為著名的八大藏戲。藏歷六月底到七月初的雪頓節(藏戲節),是一年中藏戲演出的最高潮,藏民都聚在林卡,一邊吃酸奶酪,一邊觀賞藏戲。
傳統風俗
有個謠傳,說藏族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的時候洗第一次,結婚的時候洗第二次,去世的時候洗第三次。如今去過西藏的人都知道這顯然是無稽之談了,但由此可見,同內地的各族風俗一樣,生育、婚嫁、喪禮也是藏族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大事。
【生育】
以往藏族人認為婦女懷孕生子是一種污穢的事,所以孕婦經常被趕到牛棚、羊圈生產,這種風俗導致婦女分娩時衛生不佳,嬰兒經常夭折。現在藏族婦女的地位已較從前顯著提高,注意生產衛生的觀念也逐漸普及,所以孕婦已可以在家中或醫院生產。
嬰兒一出世便得到相當的重視,特別是男嬰孩,在藏族中也是值得慶賀的事,生下來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親友便紛紛帶著禮物前來祝賀。一進門,親友先向產婦和嬰兒獻上哈達,接著敬酒、倒茶、說些吉祥話,然后捏一點糍粑點在嬰兒的前額上,祝福小孩成長順利。這種儀式稱為“旁色”,是“清除污濁”之意,也就是將生產時的污穢清除,使小孩能健康地成長。
孩子滿月后要行出門儀式,到廟里進香,然后到親友家中串門子。藏人迷信小孩夭折是被魔鬼抓去,所以嬰兒第一次出門必須挑黃道吉日,而且為了避免被魔鬼發現,嬰兒的鼻頭需搽上一點鍋灰,使魔鬼看不到他。
取名字在藏族是一件重要的事,必須請廟里的活佛或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一般在出門儀式之后進行。小孩如果是請活佛命名的話,多為“拉姆”(仙女)、“丹巴”(佛教)、“扎西”(吉祥)、“平措”(圓滿)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名字;有的名字則表示父母的期望,如“普赤”(招弟)、“卻巴”(到此為止),有時父母為了孩子不過早夭折,故意給孩子起個不吉利的名字,如“其加”(狗屎),以把魔鬼嚇走!
【婚嫁】
藏族的婚姻制度從前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并行,現在則大多采用一夫一妻制,只有偏遠的游牧地區由于生活艱辛,少一房妻子可以減少開支,而保留有幾個兄弟共娶一房妻子的現象。
藏族年輕男女或自由戀愛,或相親認識,決定結婚之前必須先合八字,八字相合的話,男方向女方贈送哈達求婚,然后擇吉日正式舉行訂婚儀式,訂婚儀式之后便開始準備結婚典禮。
結婚典禮的前一天,男方須將新娘禮服與珠寶首飾先送到女方家,以備第二天使用。結婚當天,男方以一匹有孕的雌馬作為新娘坐騎,讓迎娶的代表牽去女方家,這匹馬的顏色須與新娘的八字相合。迎娶的代表還須帶一把裝飾明鏡、碧玉、珠寶的彩箭,一進女方家,便將彩箭往新娘背后一插,表示她已是新郎家的人,接著把箭上的碧玉取下別在新娘頭上,表示新郎的靈魂已附在新娘身上。
當新娘要離開娘家時,家人便爬上樓頂,一手抓著剛才插在新娘背上的那把彩箭,一手抓著一只羊腿,反復地喊著:“不要把我們家的好運帶走。 , 直喊到新娘走遠。
接新娘回到新郎家的途中,迎娶的隊伍由全身穿白袍、騎白馬、手舉八卦圖的人前導,若是路上遇到背水或挑柴的過路人,表示吉祥之兆,須下馬送哈達;若是撞見倒垃圾或是抬病人的,表示有災,婚后必須請喇嘛念經解除災厄。
男方在新娘尚未抵達之前,便已將裝有青稞或小麥的袋子鋪在門前布置妥當,新娘抵達后,踩著這些袋子進入新郎家,然后再獻“切瑪”、敬酒、掛哈達、長輩祝福等儀式之后,進入洞房。
【喪禮】
天葬
天葬又稱“鳥葬”,是藏族最普通的葬法。一般人死后,先將尸體用白布裹好,
放置在屋內一角的土坯上,然后請喇嘛來念經超度,使死者的靈魂能朝日離開肉體,大致念個三、五天,便挑個吉日出殯。停尸至出殯的這段期間,死者的家人不得喧嘩、談笑和洗臉、梳頭,并且必須在家門口掛一個圍有白色哈達的紅色陶罐,罐內放有食物供死者的靈魂食用。
出殯當天,家人將尸體的衣物脫掉,用白色氆氌裹起來,然后背起尸體沿地上畫著的白線走到大門,交給天葬業者。家人為死者送行只能送到村口,不得跟到天葬臺。在至天葬臺的途中,背尸體的人不得回頭看。到達天葬場后,天葬師將尸體放到葬臺上,然后燒起火堆,冒起濃煙,遠處的“神鷹”(鷲鷹)見到濃煙便立刻飛攏過來。黎明前進行肢解,天葬師以利刃將尸體切成一塊塊,接著將骨頭砸爛,和上糍粑喂鷲鷹,喂完骨頭喂肉塊。若有吃剩的尸體,必須燒成灰撒在山坡上,方能使死者“升天”。天葬的過程雖然殘酷,但藏人相信它合乎菩薩舍身布施蒼生的意義,能使死者的靈魂升天。
水葬
水葬是身份低下或孤寡者所采用的葬法,即用白布將尸體一裹,丟入水中隨波而去。藏南一帶因無鷲鷹,無法行天葬,所以也多采用水葬。
土葬
土葬是對強盜、殺人犯或是患染傳染病者(如天花、麻風)采用的葬法。在藏人的觀念里,土葬會使靈魂被土地吸收,不得升天而無法投胎轉世界,是一種對死者的懲罰,因而被視為最不名譽的葬法。
火葬
火葬是達官顯要或得道高僧采用的葬法,將尸體洗凈后焚燒,然后將骨灰拋灑在山頂或是江邊。
靈塔葬
靈塔葬只有如達賴、班禪或活佛等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使用。尸體先用鹽水洗凈,風干后涂上名貴香料,放入裝飾珠寶的靈塔內保存,塔內一并放入一些死者身前s使用的東西和名貴的物品。此外,也有將尸體火化,再把骨灰存放于靈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