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世界之最 >

        開辟最早的國際通道——絲綢之路

        開辟最早的國際通道——絲綢之路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相傳最早的養蠶人是黃帝的妻子嫘祖。2000多年以前,我國的絲綢,就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古波斯、古羅馬等地。

        公元前138-前128年和公元前119-前115年,我國漢朝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官吏張驀曾先后開辟了從中國甘肅、新疆到阿富汗、伊朗等國的道路。絲綢的輸出,大體上就是循張騫通西域(新疆以西、中亞一帶)的道路,再經伊朗、地中海東部直到歐洲。

        當時通往西域的大路有南、北兩條:北面一條出玉門關,經交河(吐魯番)、龜茲(庫東)到疏勒(喀什),再西經蔥嶺(帕米爾)到大宛(蘇聯費爾干納)等地;南面一條出陽關(敦煌西南),經鄯善(若羌)、于闐(和田)到莎車,再西經蔥嶺南部,到大月氏(阿姆河流域中部)和安息(伊朗),再往西到條支(伊拉克、阿拉伯)至大秦(羅馬)。

        漢朝的絲綢多由南路運往西域,再由波斯運到歐洲。后來,這條道路被西方的歷史學家譽為“絲綢之路”也就是我國開辟的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通道。


         

        相關資料: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

        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舴揖蛯⑦@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于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

        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1)西域: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嘉峪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漢武帝以前,那里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余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和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4)西域都護的設立:
          2、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2、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以后,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3、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絲綢之路的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號內為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武威

        、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后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于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于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于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于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并,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回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

        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杰: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其他此外還有,還有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發展
          公元前1世紀以前上古時期
          早在遠古時期,雖然人類面對著難以想象的天然艱險的挑戰,但是歐亞大陸東西之間并非像許多人想象中那樣地隔絕。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著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貿易路線大體銜接而成的草原之路。這一點已經被沿路諸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條路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
          早期的絲綢之路上并不是以絲綢為主要交易物資,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而良種馬及其他適合長距離運輸的動物也開始不斷被人

        們所使用,令大規模的貿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比如阿拉伯地區經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餓的單峰駱駝,在公元前11世紀便用于商旅運輸。而分散在亞歐大陸的游牧民族據傳在公元前41世紀左右即開始飼養馬。雙峰駱駝則在不久后也被運用在商貿旅行中。另外,歐亞大陸腹地是廣闊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對于游牧民族和商隊運輸的牲畜而言可以隨時隨地安定下來,就近補給水、食物和燃料。這樣一來一支商隊、旅行隊或軍隊可以在沿線各強國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存在或激發敵意的情況下,進行長期,持久而路途遙遠的旅行。
          最初的發展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墳塋的考古中人們發現了產自新疆的軟玉。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依照晉人郭璞在《穆天子傳》中的記載,前963年周穆王曾攜帶絲綢、金銀的貴重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將和田玉帶回中國。雖然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還沒有定論,但是目前在絲綢之路沿線的考古中,確實出土了部分在這一時期的絲綢制品。在中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已經存在了相當規模的對外經濟交流!妒酚洝ぺw世家》中記錄了蘇厲與趙惠文王的一段對話:“馬、胡犬不東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非王有已!碧K厲用趙國通過對外貿易

        得到的財富威脅趙惠文王一段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因為人們相信,“昆山之玉”即為昆侖山下出產的軟玉,而胡犬則是產自中亞、西亞的一個狗的品種。
          隨著公元前5世紀左右河西走廊的開辟,帶動了中國對西方的商貿交流,西域地區諸如鄯善、龜玆等國家紛紛在這一時期逐漸出現。而當時的歐洲國家已經出現了“賽里斯”(Seres,源自希臘語言“絲”,從漢語“絲”的音轉化的“Ser”。)——對中國的稱呼。這種小規模的貿易交流說明在漢朝以前東西方之間已有經過各種方式而持續長時間的貿易交流。 青金石是在早期絲綢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種重要的寶石。不僅僅是絲綢,同時絲綢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產自今阿富汗巴達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紀就開始出現在中國、印度、埃及——這意味著中亞地區的商旅貿易開始的時間要比這一地區部分國家的誕生還要早些。約1000年后,青金石的貿易開始傳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ppa)。后來成為佛教七寶之一。
          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現國家的文明之一,目前很多考古發現證明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從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亞的貿易。人們相信,在前14世紀時期,埃及人已經造出了船。在埃及,人們發現了距今5000余年,產自阿富汗的

        青金石,說明埃及人已經開始沿著這條時候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道路上,展開了一定規模的貿易。一些人認為是前1070年左右絲綢殘骸的碎片已經被發現,這意味著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經與中國有了間接的貿易往來。不過此后不久絲綢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并絕跡于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史冊。
          同時,這些前11世紀的絲綢究竟是中國養蠶技術所出現的絲綢,還是一個來自地中海沿岸或者中東的“荒野絲”,就是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了。在一統巴比倫和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大流士一世(前521年至前485年)統治下,四處擴張的波斯建立了在中、西亞的地區強權。史料記載這位帝王喜愛愛琴海生產的鮮魚和故鄉帕提亞的水。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條連接安息帝國首都蘇薩(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到小亞細亞以佛所和國土各地的“波斯御道”,這條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線各段設立驛站,借助每個驛站的好馬和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過這條道第一時間送至首都,再將帝王的指令傳播到波斯全國。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進獻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樣的距離對于普通人而言需要3個月。
          一方面安息利用這樣一條遍及各地的古代國道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統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帶

        動了這一地區的商貿活動。在亞歷山大建立他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后,他的繼承者托勒密一世在前323年最終控制了埃及。希臘人開始積極促進小亞細亞、印度和東非之間通過希臘管轄的港口進行的貿易活動,在陸地上希臘人也一樣在貿易領域非;钴S。這一時期歐亞之間的繁榮的經貿并不僅是希臘人的成就,地處阿拉伯半島及中亞的阿拉伯人——尤其是那巴提斯人(前106年為羅馬帝國所滅)為中亞的貿易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幅獸皮壁畫上的戰士可能是希臘人,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受到希臘文化影響后出現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畫年代為前3世紀—前2世紀。希臘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帝國在中亞乃至更東方的擴張來打通并控制東西方之間的陸上絲綢之路,帝國東部邊境也許已經到達了大宛國(今吉爾吉斯斯坦費爾干納)——如今中國新疆省的西部。如今人們在這一帶的考古發現了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盞(希臘人命其為“極東亞歷山大城”,即亞歷山大東征的最遠處)。
          接下來的300年間,希臘人保持了這個龐大帝國在亞洲的統治。塞琉古帝國(Seleucid)的將領歐提德姆斯據大夏和粟特獨立,他和他的兒子德米特里(死于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種人地區、安息和大宛擴張領土。繼續

        沿著亞歷山大過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國王歐提德姆斯(前230-200 年)執政時期國土達到極致:大夏控制的土地不僅超越了復次忽氈,有證據顯示他們的偵察隊在前200年左右已經到達過喀什,這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有據可考的一次連接中國與西方的活動。古希臘歷史學家[[en:Strabo|斯特雷波]曾這樣評價這次行動“他們甚至將自己國家的國土拓展至塞里斯(中國)和弗林尼(Phryni)!
          但這種交流不完全等同于公元前1世紀繁榮的的絲綢之路,也并沒有持續下來。隨著游牧民族的不斷強盛,他們同定居民族之間發生了不斷的爭斗,之間也在不斷的分裂、碰撞、融合,這使原始的文化貿易交流僅存于局部地區或某些地區之間。不過,隨著各定居民族的強國的不斷反擊和擴張,這些國家之間往往發生了直接接觸,如西亞地區馬其頓亞歷山大的東征、安息王朝與羅馬在中亞和地中海沿岸的擴張,大夏國對阿富汗北部、印度河流域的統治,以及促使張騫動身西域的大月氏西遷。這些都說明上述地區之間進行大規模交通的要素已經具備,出入中國的河西走廊與聯通大陸上各國的道路業已被游牧民族所熟知。而且同時連同中國與歐洲之間的西域地區小國林立,中亞地區也是戰火紛飛。西域西北側與中國北方又有強大的

        匈奴在側,控制西域諸國,與周邊民族和中國中原王朝爭斗不止。經濟文化的交流僅僅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內才能做到的。所以當時的東西方之間并沒有深刻的了解,對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絕。就連上古曾經存在過的貿易往來,這是也往往變成了傳說和神話,殘留在東西方人民的心中。
          公元前1世紀到7世紀張騫的西行
          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后國力日漸強盛。第四代皇帝漢武帝劉徹為打擊匈奴,計劃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于是派遣張騫前往此前被冒頓單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余年的軟禁。他們逃脫后歷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后到達大宛國、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場上,張驀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漢朝四川的鄧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從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返回長安,出發時的一百多人僅剩張騫和一名堂邑父了。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歷史上中國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
          前119年,張騫時任中郎將,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經四年時間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達烏孫國、大宛、康居、

        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于西域的詳細形勢后,漢朝對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變成了“廣地萬里,重九譯,威德遍于四!钡膹娏以竿。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收取關稅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潤。出于對匈奴不斷騷擾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當羅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后,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后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來是源源不斷的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

        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即便當時的羅馬人相信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百惱谷藗儯ㄖ袊耍┮詮乃麄兊臉淞种蝎@取這種毛織品而聞名于世。他們將從樹上摘下的絲綢浸泡在水中,再將白色的樹葉一一梳落。(絲綢的)生產需要如此多的勞役,而它們又來自于地球的彼方,這令羅馬的少女們可以身著半透明的絲衣在大陸街上炫耀!
          那時,絲綢成為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造成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這迫使元老院斷然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衣,而理由除了黃金外流以外則是絲織品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絲綢衣服,如果它的材質不能遮掩人的軀體,也不能令人顯得莊重,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們沒有注意到她們放浪的舉止,以至于成年人們可以透過她身上輕薄的絲衣看到她的身軀,丈夫、親朋好友們對女性身體的了解深知不多于那些外國人所知道的”
          史料記載克利奧帕特拉,這位艷后也是一位絲綢愛好者。不僅僅是羅馬人對來自東方的神奇玩意兒感興趣。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也曾經被記載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并酷愛絲綢制品。
          97年,東漢將軍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漢朝在中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后,派甘英攜帶

        大量絲織品到達條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條克),而當時安條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爭奪的國土。因而中國與埃及最早的官方溝通應當就是在這一時期。而記載中的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官方溝通似乎不止于此!逗鬂h書》記載了公元166年羅馬使節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在中國建立了大使館的紀錄。
          然而,當中國進入東漢時代以后,由于內患的不斷增加,自漢哀帝以后的政府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內部紛爭不斷,后期車師與匈奴年年不斷的戰爭更令出入塔克拉瑪干的商路難以通行,當時的中國政府為防止西域的動亂波及本國,經常關閉玉門關,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絲路東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7世紀到12世紀二度繁榮
          隨著中國進入繁榮的唐代,西北絲綢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關注。為了重新打通這條商路,中國政府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并設立安西四鎮作為中國政府控制西域的機構,新修了唐玉門關,再度開放沿途各關隘。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樣一來絲綢之路的東段再度開放,新的商路支線被不斷開辟,人們在青海一帶發現的波斯銀幣是目前中國境內最多的,這證明青海也隨著絲路的發展成為與河西走廊同等重要的地區,加

        上這一時期東羅馬帝國、波斯(7世紀中葉后阿拉伯帝國取代了波斯的中亞霸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令這條商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時期。
          與漢朝時期的絲路不同,唐控制了絲路上的西域和中亞的一些地區,并建立了穩定而有效的統治秩序。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基本解除,這樣一來絲綢之路顯得更為暢通。不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開始成為絲路東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來于絲綢之路的人們也不再僅僅是商人和士兵,為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也逐漸出現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量先進的技術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到其他國家,并接納相當數量的遣唐使及留學生,讓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佛教、景教各自迎來了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機會,一時間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絲路商貿活動的直接結果是大大激發了唐人的消費欲望,因為商貿往來首先帶給人們的是物質(包括錢財等)上的富足,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來源地域帶給人們的精神差異的影響。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的隨商進入更是不勝枚舉。

        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時高門大戶的消費對象與消費時尚。相對而言,唐人的財力物力要比其它一些朝代強得多,因此他們本身就有足夠的能力去追求超級消費,而絲路商貿活動的發達無非是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而已。理所當然的就有許許多多的人竭力屯奇居異,有錢人不僅購置奇珍異寶而且還盡可能在家里蓄養寵物、奴伎。帝王皇族帶頭,豪紳闊戶效之,庶民百姓也以把玩異域奇物為能。美國學者謝弗指出:“七世紀(中國)是一個崇尚外來物品的時代,當時追求各種各樣的外國奢侈品和奇珍異寶的風氣開始從宮廷中傳播開來,從而廣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階層之中!
          受到這條復興了的貿易路線巨大影響的國家還有日本。8世紀日本遣唐使節帶來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這些寶貴古代文物現代也在奈良正倉院保存下來。所以,奈良正倉院被稱為絲綢之路的終點。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1988年奈良縣政府在奈良市舉行大規模的絲綢之路博覽會。日本最大的電視臺NHK曾從中國到歐洲以實地拍攝方式制作絲綢之路節目。
          經過安史之亂后的唐朝開始衰落,西藏吐蕃越過昆侖山北進,侵占了西域的大部;中國北方地區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的產量不斷下降,商人也唯求自

        保而不愿遠行。唐以后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因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對外貿易明顯增加,帶動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漸成為南方經濟大城。當中國人開始將他們的指南針和其他先進的科技運用于航海上時,海上絲綢之路迎來了它發展的絕佳機會。北宋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經濟最為發達的北宋沒有控制以往絲路的河西走廊,這成為日后絲路上青海道繁榮的機遇。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因而西北絲路的衰落日益明顯,而南方絲綢之路與海上絲路的開辟,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
          12世紀以后
          1280年忽必烈在宮殿接見馬可·波羅。自唐末以來西北絲綢之路已經錯失了它發展的大部分機遇——中亞和新疆地區荒漠地區的草原、綠洲被連年的戰火所摧毀:這對以一個綠洲國家的農業生產而言毫無疑問是致命的,而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正是古代國家立國的根本。唐代安史之亂后中國各地戰火紛飛,為絲路直接服務的北方地區經濟大受打擊,史料記載黃河流域的絲綢生產幾乎陷于停頓。當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們孜孜不倦的開辟著廣闊的疆土時,絲綢之路——不

        僅是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包括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都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成為蒙古帝國內部的交通路線。雖然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們并沒有建立嚴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系(這也許與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關),各地并沒有統一的行政體系。
          但蒙古帝國也摧毀了以往在絲綢之路上大量關卡和腐朽的統治,令絲綢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個朝代都要方便一些。蒙古帝國和它在中國的權利繼承者,對這些從西方前來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歡迎的態度,元朝統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國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擔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諸如馬可·波羅和長春真人的游記就體現了這一點。這從側面反映西北絲路的衰落。此外,包括中國在內亞歐大陸進入了逐漸寒冷的階段。當絲路的歷史步入14世紀——中國稱其為“明清小冰期”的開端后,西域地區脊背上已不再適合當時的人類居住。西北絲綢之路的東端幾乎已經荒廢。而西域各古國大多已不復存在,成為流沙之中見證絲路輝煌的遺跡。
          絲綢之路有利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盡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

        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經濟文化交流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征。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歷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于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于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征。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

        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制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
          文化交流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于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紙制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于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系的。天山與昆侖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

        展農業時,流傳于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圣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意大利出現,令這種便于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傳遍了整個歐洲。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紀)時在中國北方發現的西方傳教士像東漢初期,佛教自于聞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子孔道,全面傳到西域各國。關于佛教傳人西域地區,目前尚有許多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

        。據此,佛教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于闐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闐向西或北方向傳播到葉城、莎車、塔什庫爾干、喀什、阿克蘇、庫車、焉首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北路各地和向東北方向傳播到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南北路諸地是理所當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韓國、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
          拜火教(一名為祆教)是中國人對波斯瑣羅亞斯德教(這可能與西域地區與拜火教敵視的伊斯蘭教有關。)的稱呼,該教于前5—前1世紀沿絲路向東方傳播,被認為是最早傳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國教,在阿拉伯帝國興起后被迫東移。有記載當時西域各國都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受到當時南北朝時代的北方各國皇帝的支持,唐朝時也有許多祆祠以備“胡商祈福”,地方統治者為控制拜火教的發展,設立薩薄一職,試圖將宗教納入國家管理體系中。但該教宋朝以后則基本消失。其宗教風俗則被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風俗。
          景教則是敘利亞基督教聶斯脫里教派的一個分支,史料記載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準教徒在長安興

        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后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間,阿羅本被奉為鎮國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后,景教徒伊斯曾協助郭子儀平亂,后被賜紫衣袈裟。從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并稱唐代“三夷教”。在會昌法難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續到明朝天主教進入中國時。
          從西方到東方絲路在元朝之后的逐漸不受注意后,間接刺激了歐洲海權興起,馬可·波羅的中國游記刊行后,中國及亞洲成為許多歐洲人向往的一片繁榮富裕的文明國度。西班牙、葡萄牙國家開始企圖繞過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線與舊有的絲綢之路,要經由海路接通中國,并希望能從中獲得比絲路貿易更大的利潤。一些國家也希望將本國的所信仰的宗教傳至東方。1492年,哥倫布遠航的一個目標就是最終能到達中國,并開創另一條比絲路更好的貿易要道,但他卻在大的失望中帶領歐洲發現了美洲這一塊新大陸。于是哥倫布之后的探險家在美洲開啟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時代,17世紀之后,荷蘭與英國也陸續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擴展他們的勢力。19世紀初期,盡管歐洲強權已在海上遍布,中國依然被西方認為是向往之地,是最興

        旺與古老的文明,學者多認為這是絲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帶來的精神性影響,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間,認為與中國交易能獲得巨大利潤的印象。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舴覍M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后,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后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關于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

        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余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余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貒鴷r,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后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后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兩漢時期。

        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后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于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干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

        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后,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于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后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

        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也這么說吧: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
          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于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遥‵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

        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我國古代歷代王朝經營西域、開拓絲綢之路的事業富有濃厚的"懷柔遠國"的政治理想色彩,但其本身也反映出強大的國力水平和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國際貿易的動因。歷史上所謂"大漢、盛唐"氣象也就是指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和絲路貿易的繁榮而帶動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飛躍發展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精神風貌。伴隨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的是歐亞大陸民族遷徙和融合的宏偉過程。在這種壯觀而動蕩的背景下,中西交通、絲路貿易固然會在某一區域、某一時期或某一突變事件中遭受挫折,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自身迫切的交流和發展需要,以及歐亞貿易格局和巨大商貿利潤的驅動,東西方各地開辟新的貿易路線、尋找新的貿易伙伴、嘗試新的貿易方式的熱情和努力從未減少和

        中斷,以至于不少富于冒險精神和渴望財富的民族甘愿棄別故鄉,跋涉沙漠戈壁、高山草原、雪山絕域,成為絲綢之路上最活躍、最有生氣的商業民族。翻開本書您將看到悠遠的絲路古道、沙埋的綠洲文明、失落的古城、最早的絲路路線、往來于絲路古道的行旅、物種的流傳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等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

         

        絲綢之路的由來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舴覍堯q開辟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德到世界的承認。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 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

        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遥‵. von Rich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系“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于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后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
          海上絲路在中世紀以后輸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傊,絲綢之路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絲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統稱;狹義絲路僅指漢唐時期的沙漠綠洲絲路。
          絲路興衰絲路起始時間史學界尚無定論,但至遲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已從陸路傳入波斯,再轉販至羅馬帝國。公元前4世紀西方古文獻中已對蠶絲有

        了記載,并指明“其絲貨有販至印度者”。公元前3世紀以前,西方已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其拉丁語意為“絲之國”。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8年?~前87年)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張騫(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出使西域,“鑿空”絲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費爾干納)、康居(今阿姆、錫爾兩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闐(今和田)、扜彌(今于田東)等地,從此開通絲路。漢武帝又開河西四郡,筑河西長城,起亭障直至鹽澤(今羅布泊),與烏孫聯姻,設使者校尉(后改西域都護府),移民屯田。漢出使各國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相屬不絕”。中亞、西亞的商人“不絕于時日,商胡販客,日欸于塞下”。新莽時期(公元9年~23年)絲路中斷。班超(公元32年~102年)在重開絲路中功績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至條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灣)而返,這是漢代中國官員沿絲路西行最遠者。
          隋唐(589年~896年)絲路空前繁榮,胡商云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頻繁,絲路被阻,后雖有恢復,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

        逐漸取而代之。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時期,后者繁榮于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余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干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后為絲路起點。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烏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干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洛陽、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
         、俦本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邦(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壑芯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

        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后來成為主要干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后,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
          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里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由于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臺(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范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系復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喀布爾后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谥械溃h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郾毙碌酪卜謨芍,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咸海、里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辟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直至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發現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轉販而來,他向漢武帝報告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漢武帝派張騫打通“蜀·身毒道”。先后從犍為(今宜賓)派人分5路尋跡。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漢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賓西南)。使者分別在氏、莋、昆明受阻。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

        西南鑿周長40里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后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并分土置郡縣。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是謂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經臨邛(今邛崍)、嚴關(今雅安)、莋(今漢源)、邛都(今西昌)、鹽源、青嶺(今大姚)、大勃弄(今祥云)至葉榆,稱之靈關道。兩線在葉榆會合,西南行過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騰沖),經撣國(今緬甸)至身毒。在撣國境內,又分陸、海兩路至身毒。
          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后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后方的生命線。海上絲路起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后改稱廣州)、登州(今煙臺)、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

        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于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
         、贃|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
         、谀涎蠛骄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
         、畚餮蠛骄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廣州、泉州在唐、宋、元時,僑居的外商多達萬人,乃至十萬人以上。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斗,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斗爭最激烈。絲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和融匯,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創造人類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