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以后的三年間,學校先后又發生了五十四例校園傷害事故,我們對以上事故進行了跟蹤、分析,以求得進一步提高認識,更主動、有效地控制校園傷害事故。
一、基本情況
1.成員分布
在54例事故中,以男生為主共45名,占83.3%;事故又以初中生為主共40名,占74%。
2.事故原因
事故發生以體育類為主,共38例,占70.4%。其中又以球類為主,共28例,占體育類的73.7%,占總事故的51.9%。另外還有跳跨樓梯4例,美工刀傷害3例,開窗不當2例,不當游戲3例(包括1例美工刀)等。
3.事發時間、地點
事發時間以體育課(15例)和體鍛課(12例)為主,二者合計27例占總數50%。在課間或課后發生事故共有19例,占總數的35.2%。此外在春游活動中發生有2例。
4.傷害部位。
事故傷害部位以四肢損傷為主,共44例,占81.5%。其中又以踝腕部損傷居多,共27例,占四肢傷害的61.4%,占總數的50%。
5.傷害性質。
事故傷害性質以骨骼損傷為主,共39例,占72.22%。其中又以骨折為主,共29例,占骨骼損傷的74.36%,占總數的53.70%。
二、討論分析
1.校園事故不可避免,但可控制
學生好動,學校范圍寬廣,不可能永遠在教師的視野控制之下,學校的傷害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可以防范的,只要領導重視,工作到位,可以把事故發生率降下來。近三年來事故發生率已明顯呈下降趨勢,從原來的1%左右基本上控制到千分之5以內。
2.留意事故資料積累,及時反饋調節
從1998年開始我們建立了校園傷害事故檔案,并非單純作為事故記載,而更主要的用以跟蹤分析,及時反饋、調節。如1999年上半年共發生事故9例,其中體育類5例,在這5例事故中有4例發生在同一位教師身上,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找了這一位教師,共同分析其原因,提高其認識,以后在他的體育課上,事故得到基本控制。
3.校園事故有正常、非正常之分
從事故人群分析中有可以看到,男生顯殊高于女生,初中明顯多于高中。這是因為,男生比女生活躍,初中生比高中生好動。此外又與初高中學生自我保護能力不一密切相關。
筆者認為,校園傷害事故有正常和非正常之分。男生的活躍和初中小同學的好動純屬天性,他們在正常運動或活動中所發生的一些傷害,如體育鍛煉,球類活動等基本上均屬于正常傷害之例,在我校54例事故中大約有40例左右,占74%。另外如跨跳樓梯,利刃器傷害,不當游戲等,純屬可以避免的非正常傷害。作為校方有義務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學生安全意識,減少傷害事故,特別是杜絕非正常傷害。
4.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和技巧的培養
在事故傷害部位統計中,踝、腕部損傷達27例,占總數的50%。從傷害性質看又以骨折為主,共29例占53.7%。具體而言大都是在劇烈運動中發生沖撞,以致平衡失控,或腳跟著地不巧傷及踝部;或手掌撐地不當傷及腕關節。以上均與準備運動不足,靈敏度不夠,反應不快,缺乏自我保護技巧有關。反應的快慢和靈敏度的高低,來自于多運動,多鍛煉,自我保護技巧需要有關老師,特別是體育老師培養、訓練和指導。
頭部傷害事故雖僅有9例,并有幸未發生嚴重后果,完全僥幸于未傷及枕部、眼睛等要害部位,實際上后果十分令人后怕,切不可大意,必須重視教會學生對頭部的重點保護。
5.高度重視惡性事故防范
惡性事故一般指非正常事故中后果嚴重、善后困難的重大事故。這一類事故大都與學生本人違紀有關,往往在課后、課間偏僻死角,進行不當游戲而發生的重大傷害,后果比較嚴重。此類事故一般與校方管理不善多少相關,非常容易造成家校矛盾,不易善后,如處理不當十分容易造成司法糾紛。
首先,學校在平時要加強防范,把各類事故消滅在萌芽階段,整個事故底盤小了,惡性事故的概率也會大幅下降。其次,萬一發生此類事故,處理必須迅速、及時、到位,盡量減少事故后遺矛盾,積極做好善后工作。再次,學校應當亡羊補牢,舉一反三,杜絕各種漏洞,消除各類隱患。
近年來學校傷害事故時有發生,也有一些典型案例成為社會爭議焦點,對學校壓力很大。由此,不少學校采取了一些消極措施,如:緊閉校門、減少活動、取消體育課動作性內容、控制學生戶外活動、球類活動,甚至壓縮必要的校外德育活動……,一動不如一靜,以求得減少事故。這幾年校園傷害事故對學校的壓力太大,以上消極措施確有其苦衷,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然而無論從素質教育的角度,還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以上做法均不可取。當今在校學生都是為二十一世紀培養的各種人才,要求全面發展。通過體育鍛煉,刺激骨骼生長,促使肌肉發達,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抗沖擊能力。通過體育訓練,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反應靈敏度,從而減少校園事故的多發。學校應該采取積極態度,加強教育,加強防范,加強鍛煉,使校園傷害事故擺脫消極被動局面,進入良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