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一)交通的含義
交通是指人借助某種手段,通過運動轉移的方式,實現人或物的空間位置移動的社會活動過程,即各種運輸活動的總稱。廣義的交通指陸、海、空立體大交通。
大交通主要包括公路機動車運輸;鐵道機動車運輸;航空器運輸;電訊傳輸;水面艦船運輸及其相應的管理方式等構成。
交通的發達與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交通的先進與落后,不僅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也同時影響著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
“衣”、“食 ”、“住”、“行”是人類生存之四大要素!靶小庇质菨M足人類衣、食、住的紐帶。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們對“行”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要求快捷;
二是要求舒適;
三是要求便利;
在現代交通的發展進程中,交通模式,交通工具和交通運行條件的某些限制,與社會交通的實際需求產生了一些不平衡。特別是公路交通,汽車的增長幅度與公路的增長幅度不相吻合,造成車多路網少,使交通問題日益嚴重。如交通擁擠、阻塞、汽車追尾及連環相撞等不幸事件或惡性事故不斷發生,直接危及人們的生命或財產安全,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災難一,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二)道路交通的含議和特性
道路交通是現代交通網絡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既是貫穿整個城市運轉的重要樞紐,又是聯接城鄉間城市間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前面所講之大交通線路之間的主體接口線路。
道路交通通常是指人們或者人們使用道路交通工具(非機動車及機動車)通過道路,實現人或物的空間位置的轉移的社會活動過程。
它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1、它是以人、車、路為基本要素的統一系統。
從道路的含義可以知道,道路交通是相對獨立的一個系統,由人、車、路三個要素構成。其中,人指行路和人,駕駛非機動車和駕駛機動車的人;車指各種非動車和各種機動車;路指城市的街道、郊區的聯接城市與鄉間的公路。又有國道、省道、縣、鄉道路的分別。
人、車、路三者是具有各自特性而又有著密切關聯的一個整體。三者獨立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完整的道路交通系統。
根據現代道路交通理論的觀點,我們認為交通環境也應列為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交通環境指交通參與 者的運動空間及其周圍的建筑、設施,樹木等人文或自然景觀,廢氣、噪聲以及各種交通現象所構成的靜態與動態的環境。
2、它是與其它系統密切聯系的系統
道路交通不僅是交通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社會運轉(即社會進程)母系統中的子系統。這個子系統不僅依賴著母系統的運轉慣性獲取自身運轉的動力和運動指向,又依賴其他子系統的運轉并同這些子系統進行著相應的運轉。如在一個城市內,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統同其它子系統(如信息系統,人口系統,市政系統,防衛系統,指揮系統等等)不僅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而且同這些城市子系統產生著同步或異步的運轉效應和功能作用。
3、它是人的客觀需要的社會活動
道路交通是社會生產、消費、交換、交往等客觀需要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社會活動。尤其在現代化的城市中,由于大生產帶來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際間的協作和交往也越來越密切,促使人們的道路交通活動日趨頻繁。
4、它是隨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客觀現象
道路交通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客觀現象,其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步,由原始階段進入到初級階段,又由初級階段進入到高級階段。道路交通的發展史說明,道路交通從步行時代起步,經過馬車時代,進入汽車時代,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規模。這一過程不僅表明了人們對道路交通的需求意識,而且也充分地證明了道路交通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而發展的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
二、道路交通的基本類型和基本特征
道路交通的類型與特征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們的出行方式及交通習慣。
我國目前的道路網絡,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公路網絡;二是城市道路網絡。從兩者所承受的運量和運輸方式上看,后者比前者量大且復雜。
(一)城市道路交通的基本類型。
在城市的活動中,人們為了實現生產、生活、學習、文化娛樂、物質供應和貨物流通等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以不同的交通方式,進行著大量的經常性的出行活動和繁忙的運輸活動。
根據我國城市道路交通的條件和特點,公民的交通習慣和經濟水準,交通方式大體上可歸納為貨運交通、客運交通、非機動車交通(如自行車交通、畜力車交通)、步行交通等四大類型。
1、貨運交通:主要有機動車貨運和非機動車貨運兩種。貨運交通主要是指大型和笨重的貨物運輸。這類貨物運輸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生產和建http:///設規模及發展的需求,一般情況下,運輸量很大。例如:集裝箱、工業原材料、燃料建材、生產成品和大型機具等貨物的運輸。
非機動車貨運主要是指以人力、畜力的運輸。如:人力貨運板車、三輪車等,行駛速度較機動車慢,載量小,而且同樣要占有運行空間(如其長、寬、高)使道路通行能力降底。
2、客運交通。
客運交通可分為公共客運,出租車客運,社會機動車客運和非機動車客運等四種形式。根據我國城市道路交通的特點和經濟水準,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基本上仍然要以發展公共交通為主體方面,適當發展一些客運交通和其它交通。既是在公路客運中,也仍然是以長途公共客運為主體。
公共客運交通,主要指公共汽車、電車、地鐵等客運交通。它承受的客運量大。行駛路線固定,站(場)位置分布相對均勻,路線與路線之間的銜接比較合理,線路的網絡結構比較規則,是溝通車站、碼頭、機場聯接住宅、社區、工業區、商業區和學校、機關等區域或地點的主要客運網絡。
出租客運交通,主要指經客運管理部門核準,并持有營業執照,以大、中、小型客車(包括客貨兩用機動車輛)采取按行程(即公里或按時計費的客運方式)。
社會客運交通是指各廠礦、企業或機關、學校、團體等單位、利用自備客車(或改裝的簡易客車),接送職工上、下班的客運方式。這類客運,行駛路線和行駛時間比較固定,其站(點)位置的設置主要根據職工居住點分布情況而確定。目前,一些大城市,如北京等為加強對這些客運交通的管理,對其行駛路線都作了必要的規定,對其站(點)置位設置都進行了必要的限制和約束,并需經公安交通管理機關的審核許可,方能設置。
非機動車客運主要指客運人力三輪車。目前一些城市中的客運三輪車較為普遍,它是機動車客運的補充形式。
3、自行車交通
自行車具有靈活輕便,經濟實惠,不耗費熱能源,沒有污染等優點,而且還具有起步速度快,選擇行駛路線靈活的特點,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城市中一種主要的代步交通工具。但是,自行車的大幅度增加給城市尤其是市中心區域的交通運行帶來了許多辣手的問題。諸如上、下班高峰時段自行車流非常集中;車體運行占路面積大;行駛軌跡不定;機非混行或平面交叉路口對機動車運行干擾較大等等。解決好這些實際問題,是目前我國道路交通管理中一個主要的研究課題。
4、步行交通。
步行交通是城市中行人的最基本的交通方式。人們上、下班,學生上學、放學,購物旅游、散步等等的出行過程中,占據很大的比例。步行交通主要與市民的出行時間、公共交通發達的程度、城市路網的形式、季節氣候、自行車的擁有量、市民的經濟水平以及交通管理的措施等因素有關。
(二)城市道路交通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隨著社會生產的分工和政權體制的建立而形成并且趨于完善。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除取決于城市發展的規模,經濟水平等因素外。一是取決于城市的交通需求;二是取決于城市的道路規模(包括地理環境條件);三是取決于交通參與人的法制觀念及守法程度。
我國許多大城市的道路交通現狀,是從舊城市的基礎上進行改建的,舊城區的自由式道路網絡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的建設需要和市民的生活需求;交通流量與道路容量比例失調的矛盾突出,道路的使用率劇增;加之交通參與者的守法觀念不強等因素,構成了我們城市道路交通的基本特征--平交多以混合交通為主。
混合交通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人車混行。人車混行是由于人行道狹窄或人行道的人飽和外溢,人流移至車行道上行走,造成人車并行,產生人車干擾;還有政府管理水平還沒有跟上,人行道被非法占用而束手無策,使人行道功能喪失造成車行道上人車并行的現狀。
第二是車流混雜。車流混雜是由于城區內的某些道路路幅過窄,一是無法分離路段上的不同車速的車流,二是無法分離駛入路口的不同轉向的車流,造成相互牽制,降底交通暢行能力,形成擁堵阻滯。
混合交通不僅給城市的道路交通運行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而且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危害。形成混合交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據有關城市的道路交通現狀分析,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道路條件差。道路條件差是我國城市道路交通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基本矛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道路少而狹窄;二是道路設施不配套。三是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幾何形狀的設計不合理,如路口畸形,路口瓶頸,路口轉彎半經過小等都是影響路口通行能力和通行狀態負面的因素。
2、路網布局不合理。城市道路網絡的設計與布局是交通暢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關系到交通流量的流通和運行,對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3、交通吸引點多。交通吸引點是指交通匯集的熱點。由于我國的許多城市都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城市中的商業、文化設施過于集中。大商店、大戲院、電影院、娛樂場等公共建筑緊靠道路兩旁,缺少人流的集散區域以及機動車泊位,而這些區域的人流、車流的吸引力非常大,構成交通流匯集,車輛亂停亂放,使本來已以經很擁擠的交通運行更趨于擁擠,直至阻塞,產生“腸梗阻”現象。例如上海的南京路、淮海中路;北京的前門大街,王府井大街;天津的文化街,食品街;武漢的漢中路,成都的春熊路,荷花池等就是一些人流匯集交通阻塞的典型范例。一遇節假日,這些區域的人流吸引量更是成倍增加。我們略陽縣城區的民樂商場門前,東至搬運公司門前,西至809路段,象山賓館門前西至漢運司門前;中學路段;水靈路口前至檢察院門前,甚至郵電局門口,都是人流吸引、匯集,混亂不堪的絕好例證。
4、交通工具復雜。交通工具復雜也是我國道路交通中比較突出的一個矛盾。目前,我國城市中使用的交通工具種類繁多,機械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差異較大。例如: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大型車與小型車,客車與貨車,汽車運貨車與拖拉機運貨車等等,它們不僅在車長、寬、高;軸距、輪距、輪數、輪輻等車外觀構造上存在差別,而且在速度、動力、起步、制動、傳動、轉向等操作性能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些性能結構不相同的車輛,若行駛在同一交通平面內,甚至在同一車道內,其后果是不難設想和顯而易見的,對交通運行的影響是很大的。
了解和掌握道路交通的基本特征,對于加強道路交通管理的研究有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幫助管理者從根本是熟悉交通現狀和存在問題的主要環節,根據實際情況,擬定合理的指揮方案和緩解措施,抓住主要環節,適當地加以校正和控制,從時間上或空間上調整交通流量的分布,減少因混合交通所引起的交通阻塞,提高現有道路的通行能力。
三、存在道路交通問題的主要原因。
道路交通是溝通鄉村、城鄉、城市間的主要交通網絡運行形式,也是構成城市內部交通網絡的必定形式。道路交通發達與否,是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是否文明與發達的重要標志。
從目前道路交通的現狀來看,由于道路網還不十分發達,城市道路陳舊狹窄畸形,人們的交通法制意識不強,交通安全意識不到位,道路交通存在的問題十分嚴重。反映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城市擴展,人口增加。
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發展的腳步日益加快。一是城市的規格升級,數量增加,目前全國設市的城市早已超過300個,設鎮和縣的有5600多個;二是城市人口數量劇增,當在全國有兩億城鎮人口,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15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30個,2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70個。同時一些原有老城市的面積和人口也在不斷地擴大的增加,城市的人口密度也越來越大。
(二)交通流增加。
交通流增加主要是指車流和人流兩個方面;第一車流增加,根據資料表明,我國原有汽車擁有量比較低,自1956年我國生產出第一輛國產汽車以后,車輛的上升幅度歷年遞增,尤其是近幾年,由于開放搞活及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汽車進口量的增加,汽車的擁有量大幅度上升,而路面的改善卻不能如意,是導致交通擁擠阻塞和交通事故的主要問題之一。第二是人流增加,這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由于市區人口的增加就業活動頻繁,人們的社會交往及社會活動日益增多,人們的出行次數不斷增加,加上城鄉交往密切,大量非城市人口涌入城市,流動人口逐年增長。這些人流的上升,使已經阻滯的市中心區的交通狀況更加惡化。
(三)道路可使用率低。
由于一些人的守法觀念淡薄和某些單位只貪圖小范圍的方便和利益,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任意侵占道路。如在公路上,農民任意將路面作曬谷場,堆料場或打麥場,在市區個體商販占路(人行道)擺攤,棄門經商,工廠企業借道堆物,商店、市場占道經營等等,嚴重影響道路交通的正常運行,使原來就比較緊張的道路利用率不斷趨于下降。
(四)交通事故增加。
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是評價道路交通安全的一個重要量化指標,據1984年9月8日《人民日報》一篇文章的報道:……自1898年美國紐約發生世界上第一起汽車軋死人的交通車禍至今,汽車車輪下慘死的人數已達2000余萬,平均每年有25萬多人喪生。竟管人們采取了種種防范措施和控制措施,尚不能夠杜絕交通事故的發生。我國交通事故上升幅度之大,已經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五)人們守法意識差。
《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經規定道路交通的活動必須依法進行,法律已經確定了人們的行為規范,然而還有一些人的守法意識仍然淡薄,給日常道路交通運行及交通安全管理帶來極大的影響,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法制建設不夠完善,特別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教育宣傳環節比較松懈,形成了人們交通安全法律意識、守法意識淡薄的現狀。如違章駕駛機動車,違章騎車,違章行走,違章裝載等無視交通法律、法規的現象,屢屢發生,隨處可見,不僅影響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危害了管理秩序,侵害他人的全法權益,而且極易造成人車相撞,車車相撞,車輛損毀,人身傷亡的重大惡性事故。
當前國家公安部要求全國公安交警深入開展《交通安全法》教育、宣傳,廣大交通干警不辭千幸萬苦展開“五進”活動,即《交通安全法》宣傳進學校、社區、農村、企業、家庭。這些努力終會帶來有益于改善交通狀況預防交通事故,減少人員傷亡的作用,最根本的還要靠廣大交通參與者增強交通安全法制意識,提高交通安全綜合素質,有效地保障自身在交通出行活動中的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安全概率,甚至不發生交通事故。
交通安全管理是一個極為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一致的努力,讓我們更加緊密協作,齊抓共管,為保衛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