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海嘯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這也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后,由于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卷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并形成“水墻”。
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嘯。此外,隕石撞擊也會造成海嘯,“水墻”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
海嘯同風產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異的。微風吹過海洋,泛起相對較短的波浪.相應產生的水流僅限于淺層水體。猛烈的大風能夠存遼闊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動深處的水。而潮汐每天席卷全球兩次.它產生的海流跟海嘯一樣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嘯并非由月亮或太陽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動所產生,或由火山爆發、隕星撞擊、或水下滑坡所產生。海嘯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夠超過每小時700千米,可輕松地與波音747飛機保持同步。雖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嘯并不危險,低于幾米的一次單個波浪在開闊的海洋中其長度可超過750千米這種作用產生的海表傾斜如此之細微,以致這種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經意間就過去了。海嘯是靜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通過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淺水中它會達到災難性的高度.
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墻”。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墻”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起因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后,震蕩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里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出現垂直斷層、里氏震級大于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產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產生了。
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嘯的傳播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兩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難察覺這種波動。海嘯發生時,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由于深度急劇變淺,波高驟增,可達20至30米,這種巨浪可帶來毀滅性災害。
海嘯來襲之前,海潮為什么先是突然退到離沙灘很遠的地方,一段時間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漲?
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海面下落的現象都是因為海嘯沖擊波的波谷先抵達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陸,海面勢必下降。同時,海嘯沖擊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長很大,因此波谷登陸后,要隔開相當一段時間,波峰才能抵達。
另外,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造成的:地震發生時,海底地面有一個大面積的抬升和下降。這時,地震區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隨之抬升和下降,然后就形成海嘯。
分類
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并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
加強海嘯預警 加強海面觀測
印度洋強烈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瞬間吞噬了20多萬人的生命,讓世界震驚和恐怖。海嘯為什么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人們應該怎樣防范地震海嘯?
海嘯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由于海底突然變形,致使從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體發生大的涌動,這和通常的大浪相比破壞力巨大得多。一般來說,受臺風和低氣壓的影響,海面會掀起巨浪,巨浪哪怕高達數米,但浪幅有限,僅僅數米到數百米,因此沖擊岸邊的水量有限。而海嘯之浪雖然只有數米甚至幾厘米高,但由于寬幅達數百公里,這種“水陣”的破壞力卻非常巨大。在泰國,這次海嘯竟把一艘50噸重的船從海邊推到岸上1.2公里遠的地方。據救災一線的專家介紹,2米高的海嘯,木制房屋會瞬間遭到毀壞;海嘯浪高20米以后,鋼筋水泥建筑物也難以抗衡。
地震處海水越深,海嘯速度越快。日本專家研究認為:海水越深,海嘯移動速度越快。如果地震處水深為5000米,海嘯移動每小時可達800公里,和飛機速度差不多;水深10米,時速放慢為40公里。由于前浪減速,后浪發生重疊,海嘯到岸邊波浪會升高,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更甚。海嘯在遙遠的海面移動時不為人注意,而高速接近海岸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墻,人們發現時往往逃之晚也。因此,人類要加強海嘯規律特點研究,建立預警和緊急救援機制,臨海的人們一旦發現發生地震,要迅速離開海岸,撤離到高處避險。 海嘯是極具殺傷力的。在夏威夷的Hilo,一次極具破壞性的海浪奪走了忽視海嘯警告的61人的生命。永遠也不要試圖在海嘯時或是在靠近海浪的范圍內作沖浪運動。
海嘯幾乎是不可能預測的。可是,海嘯的一個標志是地震。雖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會引起海嘯,但它還是經常發生的,因此那些住在海岸線附近的人們應該在地震發生后立即做好疏散準備。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海岸附近形成的海嘯能夠在十分鐘內到達岸邊。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在最初的海浪過去后,以為恢復了安全便回到岸邊。海嘯不是一個海浪,它是一系列的多個的海浪。不要返回岸邊,除非整個海嘯都過去了。
有許多技術方法可以確定海嘯的來臨,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方式來警告人們。在某些地區,如果岸邊的海水不正常的增高或降低, 這就是海嘯的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