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活動,防治蚊叮、蟲咬、蜂螫是很重要的。
●吃大蒜可有效驅蚊,因為蚊子不喜歡人體分泌出來的大蒜味。
●口服維生素B、通過人體生理代謝后從汗液排出體外,會產生一種蚊子不敢接近的氣味。服法為睡前一小時口服維生素B1~2片,但不要長期大量服用。
●穿黃色、模色、白色衣服在日常生活中,常見有些人經常挨蚊子咬,而身邊的人卻毫無感覺的現像。原來蚊子咬人與人們所穿的衣服顏色大有關系。如果穿深藍色或褐色的衣服,被蚊子叮咬的機率會大些。所以在夏天應穿淺色衣服。
●巧用清涼油、風油精在臥室內放幾盒揭開蓋的清涼油或風油精。
●擺入驅蚊鮮花黃昏前,在室內擺1,2盆盛開的茉莉花、米蘭或玫瑰,最好是夜來吾。因蚊子不能忍受這些花的 氣而逃避。
●室內安裝橘紅色燈泡,由于蚊子害怕橘紅色的光線,所以能產生很好的驅蚊效果。
●將陰干的艾葉等搓成繩索,點燃后放在室內,其煙味可驅蚊。
●將曬干后的殘茶葉燃燒,可以驅除蚊蟲。
●用空酒瓶裝35毫升糖水或啤酒放在桌面或室內蚊子較多處,蚊子聞到甜酒味就會注瓶子里鉆,被糖水或啤酒粘住致死。
為避免蚊子叮咬,可在皮膚上涂上驅蚊劑。驅蚊劑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也可以用戴防蚊帽在方法避免蚊子叮咬臉部,防蚊帽的形狀與原理與養蜂人用的防蜂螫帽一樣,可以自己動手制做。被蚊子叮咬后,盡量不要用手抓患處,在患處涂上清涼油或風油精,每天涂抹3—5次即可。
若被黃蜂螫了,可用醋涂抹患處,或找些鮮馬齒莧搗汁涂抹。如果被蜜蜂螫了,應先剔除毒刺。因蜜蜂的毒針有倒刺,刺入入體皮膚后無法拔出,便將針留在人的皮膚里,毒針尾部的毒囊也從蜜蜂的尾部拉脫,留在被螫處。剔刺時不要用指甲掐著毒囊往外拔,以免殘留在毒囊里的蜂毒順著毒針進入皮膚,最好用小鑷子夾住毒( )刺的根部往外拔。除掉毒刺后,在患處涂抹氨水或肥皂水,療效很好。被蜂螫的部位,要避免烤火,否則會因烤火受熱,毛細血管循環加快導致患處腫脹。
被毛蟲螫傷,皮膚上經常粘有毒毛,清楚起來十分費事,用氧化鋅膠布或透明膠帶貼在患處拔除毒毛效果很好。毒毛清除后再涂上搗爛的鮮馬齒莧。
如果被蜈蚣咬傷,在傷口處涂抹肥皂水、氨水或旱煙油。若帶有蛇藥,用蛇藥涂抹患處也很有效。假如這些東西都沒有?梢杂眯迈r的蒲公英搗碎敷在患處。
春、夏、初秋時節,在南方的森林里行走常遭到山螞蟥的攻擊,為防止山螞蟥叮咬可穿一用布縫制的長襪,將褲腳塞入襪內,并扎緊襪口,并扎緊襪口,螞蟥就鉆不進去了。打上綁腿,也能有效地防止山螞蟥侵襲。用滅害靈、風油精噴灑在褲管和鞋、襪上,對山螞蟥有驅避作用。用濃鹽水灑在這些部位,也能起到以驅避效果,在潮濕的地方行走,要經常噴灑,以免藥性變弱或鹽分變少起不到驅避作用。發現螞蟥已叮在皮膚上后不要緊張,可采用猛擊一掌的方法使螞蟥脫落,也可用一滴風油精滴在螞蟥身上或向螞蟥身體上撒鹽的辦法迫使螞蟥脫落。注意不要用手硬拉叮在皮膚上的螞蟥,因螞蟥的吸盤上有許多銳利的角質齒,硬拉易使傷口擴大。螞蟥吸血時會分泌一種組織血液凝固的酶,所以使傷口流血不止,碰上這種情況,先用但鹽水清洗傷口,再用手指將傷口緊壓數分鐘,通常就可以將血止住。
蜱是一種長相與蜘蛛相似的小蟲子,專門附在動物皮膚上吸食血液,蜱經常爬在人的皮膚上吸食人血,有些蜱還帶有病毒,能將疾病傳播于人,在山林中活動要特別注意防蜱。西南一帶的群眾蜱有多種俗稱,有的叫它為竹虱子,防蜱主要是靠扎緊衣袖、蜱褲管鉆入衣褲內。在森林中休息時不要靠在樹干上或坐在苦之落葉上,以免藏匿在這些地方蜱爬進衣、褲內,應先清理出一塊干凈的地方再坐下休息。無論休息或活動時要隨時注意感覺自己身體的皮膚上有無異物蠕動或叮咬。一旦察覺蜱已叮當再生皮膚上,不要慌張,先觀察蜱是剛叮上去還是已叮了很久,如果是剛剛叮上去的,應迅速抓住蜱的腹部快往外拉,通?梢詫Ⅱ绨蔚。如果蜱已在皮膚上叮了較長時間,則不可快速猛拉,因蜱的頭部進入皮膚后,其前部的鰲肢便緊緊地鉤在皮膚里,用力猛拉的結果便是把鰲肢拉斷留在里面。鰲肢細小,不易察覺,常在皮膚里引起發炎,山區有些群眾被馬鹿虱咬后,患處經常化膿紅腫,就是把蜱的鰲肢拉斷留在皮膚內了。由于不懂這道理,他們誤認為被馬鹿虱咬了要痛很長時間。對于在皮膚上叮咬了很長時間的蜱,要拉一下,放一下,反反復復輕輕地往外拉,直到把蜱完整地拉出來為止。如果不小心把蜱的鰲肢和頭拉斷留在皮膚里,應用消過毒的手術刀片把傷口略微擴大,用鑷子或用針把傷口略微擴大,用鑷子或用針把蜱的鰲肢和頭弄出來,然后用碘酒或消毒酒精對創口進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