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物的防震方法:
1.不斷完善建筑法:建筑物的用材,構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設備。
2.地基與建筑物之間安裝隔震墊。
3.地基的深度與建筑物的高度必須相近或一致。
4.建筑物中安裝阻尼器。
其他方法:
1.加強避難訓練
2.準備好避難用品
3.加強緊急地震速報
早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房屋時必須計算防震程度,1995年頒布了建筑防震標準——《建筑基準法》。《基準法》規定,高層建筑必須能夠抵御里氏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一個建筑工程為獲得開工許可,除了設計、施工圖紙等文件外,還必須提交建筑抗震報告書?拐饒蟾鏁闹饕獌热莅ǎ鶕卣鸬牟煌瑥姸,計算不同的建筑結構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進而確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的規格和配比。
日本在構筑高層建筑物的基礎上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絕”技術,在建筑物底部安裝橡膠彈性墊或摩擦滑動承重座等抗震緩沖裝置。為了提高傳統木結構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普通的民宅也是箱體設計,地震災害發生時房屋可以整體翻滾而不損毀;在專業技術人員對民房進行抗震加固等級評定基礎上,政府給予居民適當的補貼鼓勵抗震加固。
比如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號稱日本最高(地上55層、高185米)的崎玉縣川口公寓,使用了與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相同的cft(鋼管),確保了抗震強度。這種鋼管的直徑最大達800毫米,厚度達40毫米,而且鋼管中還注入了比通;炷翉姸雀3倍的高強度混凝土,該公寓共使用這種鋼管168根。另外,該公寓還使用了剛性結構抗震體。如遇阪神大地震級別的地震發生時,柔性結構的建筑一般要搖動1米左右,而剛性結構建筑只搖動30厘米。再如三井不動產公司在東京都杉并區出售的一座免震結構公寓高達93米,建筑物的外圍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強度16積層橡膠,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膠系統的積層橡膠。這樣,在烈度為6的地震發生時,就可將建筑物的受力減少至二分之一。
“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边@是地震災害學中一句著名的話。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北部的9.0級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據日本警察廳的消息,已造成72萬座建筑損毀。
專家指出,撇開海嘯的破壞因素,地震并未導致日本的樓房全面倒塌,有些高樓僅出現扭曲狀,而堅固的學校,更是承擔起“避難所”的重任。無疑,日本嚴格的建筑規范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不讓地震在建筑上再現
日本商業地產開發商森大廈株式會社(下稱“森大廈”)在其官方網站上指出,自1968年,日本的各個城市上已經建立起超過230幢的100米以上超高建筑。有關研究部門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來解決這些超高建筑在建設時需要克服的重大問題。因此超高建筑的建設能夠映射出當時的建設技術的最高水平。目前各種抗震技術以及免震技術的高度發展,確實給超高建筑的抗震性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
該公司指出,根據設計的年代不同,建筑在地震中被破壞的效果有著天壤之別,其中新建設的項目80%都沒有受到損壞。經過調查發現,損害基本都集中在沒有按照相關法規建造的“不合格建筑”上,印證了“新耐震設計法”的正確性。
對日本建筑有所研究的浙江城建煤氣熱電設計院一位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日報》介紹,地震使建筑物倒塌主要是建筑物直接固定在地基上的緣故。地震時,地震能量傳向建筑物,就會轉變成建筑物的振動能,支柱和墻壁一旦吸收這種振動能就會被破壞。
上述人士介紹,免震抗震技術就是首先把建筑物與地基隔開,然后放置免震裝置,即在免震裝置上建造樓房。通過免震裝置吸收地震發生時產生的全部或者部分振動能量,避免地震波傳導至建筑,或地震波傳導到建筑時,其對建筑產生的振動不會超過建筑的承受極限,簡單地說,就是“不讓地震在建筑上再現”。值得注意的是,免震抗震技術具有對付大地震時建筑晃動的功能,而且無需維護。
森大廈方面亦介紹,使建筑物免受地震的損壞最理想的方案是使建筑物脫離地面。阪神大地震時業界就見證了這個方案的可靠性,并且應用于各種中小層建筑。據其介紹,在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發生前,日本神戶建有2棟免震樓房。地震后,這2棟免震樓絲毫無損,由此證明了這一建筑技術的優越性。
事實上,在阪神大地震發生后的次年,即1996年開始,日本政府先后在1996年、2000年、2005年、2006年連續四次修改《建筑基準法》,并推出增補條例,抗震標準一再提高。修訂后的《建筑基準法》將住宅、樓房的抗震標準提高為:經得住6至7級地震搖晃而不會坍塌,尤其是商務樓要求能夠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并制定計劃,到2015年,讓90%的住宅建筑達到這個標準。
在嚴格法規的要求下,日本各地產商在開發建筑時都開始積極采用新的建筑抗震技術。
以森大廈在日本的大型開發項目——六本木新社區為例,這是多棟大樓組成的建筑群,森大廈根據各棟大樓的高度等特點,采用不同的抗震構造。據悉,該社區高層建筑的抗震多采用“柔構造”,“柔構造”不是通過加粗、加固梁柱等來對抗地震,而是讓大樓適度搖晃,這樣的“柔構造”能夠吸收地震的能量,而不是“硬碰硬”地對抗地震波。
不菲的建造成本
“堅固”無疑已成為日本建筑的代名詞。但“堅固”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是高昂的。
據了解,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兵庫縣就開始了長達10年的重建工程,即“不死鳥計劃”(PhoenixHYOGO),分“緊急-應急對應期”、“復舊期”、“復興前期”、“復興后期”四大階段,將提高房屋抗震性能和加強國民防災意識作為重中之重。截止到計劃到期的2005年,“不死鳥計劃”共計花費資金16.3萬億日元。
可以看出,日本建筑的抗震能力并非一蹴而就。據悉,在日本,一個建筑工程想要從政府部門獲得開工許可,除了要上交設計圖紙、施工圖紙等文件外,還必須提交建筑抗震報告書?拐饒蟾鏁,需要根據地震的不同強度,計算不同的建筑結構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進而確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的規格和配比。
為了加強防震,日本對相關的處罰力度也很大。據媒體披露,2006年底,一名叫姐齒秀次的建筑設計師被判處5年監禁。姐齒秀次在2005年被發現編造了幾十棟公寓樓的抗震數據。此事曝光后政府緊急實施的建筑抗震性復查,導致連續幾個月都沒有新建筑獲準開工。對于那些偽造了地震數據的“豆腐渣”工程,政府也撥款要求地方政府酌情重建或修復。如此嚴厲的懲處足以震懾業界。
如今,對于日本民眾來說,抗震也是他們的房屋最引以為豪的一大特色。日本人掌握了豐富的地震知識,購買房屋前,他們往往會要求開發商出示建筑抗震評估表。
一位在日資建筑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作的結構工程師表示,通俗地講,目前我國2001年以后建造的房屋,只要保證質量,抗震都沒有太大問題,“2009年以后的商品房就更不用擔心了”。通過保險公司的地震附加條款也可看出不同建筑類型的安全程度!艾F在保險公司一般只保框架房屋,不保磚混結構,保險公司敢保,就說明他們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