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可預測,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共識"。今天在一個QQ群里,幾個人還為此吵起來。 剛好看到鳳凰衛視在震前曾做過一個紀念唐山地震的節目,《唐山大地震背后的真相》(唐山地震二十九年祭),兩個曾經在那次大地震中做出過預測的老科學家,提出了他們的看法。(裁了一些屏,格式不對,上傳非常麻煩,把他們的對話整理一下。) 主持人: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兩位曾經對唐山地震作出準確預報,做了一輩子地震科學研究的中國地震專家,不約而同地認為,中國地震預報水平不進反退。 黃相寧:今天中國的地震預測水平,我認為比唐山地震之前,大幅度地下降、下滑了。 耿慶國:專群結合、群測群防都削弱了。 主持人:那從唐山大地震來看,群測群防和地應力的監測,都已經被證明了應該是有效的,怎么就得不到重視呢? 黃相寧:但是這個就是不被地震局系統承認。在80年代,在泉州開了一次會,就把群測群防的我們叫做三土,就是土地電、土應力、土地磁,全部否定了。就唐山地震之前群測用的方法,而且做出預測的這些方法,在那次會議上全部給否掉了。就是今后在地震系統,一律不開展這種方法的觀測。 耿慶國:就是總而言之,就是這樣處理的,最后證明他們的邏輯,地震是不能預報的。(結果現在的狀況是),說地震不可預報的是科學家,地震可以預報的是騙子。
附1: 從CNKI查詢了一部分地震預報專業的文章(回憶錄、科普型的),李四光的理論及其本人,曾經多次成功預測過地震: 黃相寧在2006年02期《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雜志上發表的,《李四光論地震地質與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中,回顧了李四光先生幾次成功預測: 李四光先生在1966 年邢臺7.2 級地震后的一次會議上提出:邢臺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間、滄州一帶地震危險性。果然在1967 年河北河間大城發生了6.3 級地震; ……他說我是讓你們馬上去郯廬斷裂帶建立壓磁地應力站,這個斷裂帶要出問題。……果不其然,1969 年渤海7.4 級和1975 年海城7.3 級地震就發生在郯廬斷裂帶東北延伸部位上! 1967 年他就派地震地質大隊的華北三隊到唐山、灤縣一帶開展地震地質工作,……如果這里也在活動的話,那就很難排除大地震的發生。"1976 年唐山7.8 級、灤縣7.1 級、寧河6.9 級強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樣,在他預測10 年后發生了! 1969 年,李四光指出云南通海地震的危險性,……分隊在1970 年1 月4 日到達通海西北30 公里的峨山時,發生了1970 年1 月5 日通海7.7 級地震! ⊥ê5卣鸷,他立即提出要注意川西的地震危險性,1970 年1 月28 日在與全國地震工作會議專業隊伍代表談話時他說:"四川西部是危險區,現在我提心吊膽地工作,要趕快上去。"結果在1970 年2 月24 日就發生了四川大邑6.2 級地震! 1970 年,……把編制的中國活動性構造體系、構造帶上復中國地震危險區透明圖向他匯報時,他問了一些地方:道孚在哪?彝良在哪?武都在哪?武威在哪?門源在哪?峨山在哪? 1973 年2 月6 日四川爐霍發生7.3 級地震,爐霍位于道孚西北60 公里,處于同一活動性斷裂…… 1974 年5 月11 日云南大關北發生7.1 級地震,……"你怎么分析到這次地震在彝良?我說:"爐霍地震發生在爐霍活動性斷裂帶上,它往東南延伸就到了彝良大關一帶,而彝良正是1970 年匯報時李四光問的第二個地名" 1976 年8 月松潘發生兩個7.2 級地震,震中距武都116 公里;1981 年1 月道孚發生6.9 級地震;1984 年1 月甘肅武威發生5.3 級地震;1986 年8 月青海門源發生6.4 級地震;1990 年10 月甘肅天祝發生6.2 級地震,震中在武威東南100 公里! ×硗庖晃蛔髡撸R榮堅也在同期雜志上發表了《防震減災及地震監測預報科學研究與實踐》一文,文提到: 李四光教授的這番談話,……編制一份1∶400 萬《中國主要構造體系與震中分布圖》。該圖于1970 年編制完成,圖內標出地震危險區的地帶或地段,屬國內首創。當即內部發行給有關部委和省地震部門參考使用,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規劃布局和地震監測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 〕蓤D后,在20 世紀70 年代,我國發生7 級以上地震共14 次,其中有10 次發生在該圖預測的危險區域或邊緣。2005 年發生在江西九江的5.7 級地震也在該圖預測的危險區邊緣。預測準確率如此之高,歷史上是罕見的……
PS: 1,地震預測與地震預報是有差別的,只有信度極高的預測才可能形成一次準確的預報,世界范圍內成功的地震預報范例并不多見,海城地震預報可能是中國的一個好的例子; 2, 下劃線部分為原文引用,"……"處,為了簡潔,省略了部分原文; 3, 關于地震預報與賴蛤蟆的關系,可以參考方舟子和土摩托的相關博文。 4, 我不是地震專業人員,評論如有失當的地方,請不嗇指出。 附2: 地震科技工作者黃相寧呼吁:李四光地震預報理論和方法不能丟 金燕俠(《光明日報》記者)
“當前,人類又進入了一個地震高發期,文安地震以后,華北地區地震的危險性仍然存在。可李四光生前所倡導的‘地震地質-地應力地震預測’的科研項目卻得不到應有的支持。這個被事實證明行之有效的科研項目目前面臨困境……”老地震科技工作者黃相寧呼吁國家對該科研項目給予支持。 黃相寧, 1959年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石油系,從事地震預測研究已經40年。據他介紹,上個世紀60年代,
李四光就對包括唐山地震在內的許多地震作出過預測,后來一一應驗了。最早認識唐山地區危險性的也是李四光。在李四光的部署下,從1967年到1970年,地震地質大隊(黃相寧當時為該地質大隊工作人員)對唐山、灤縣、遷安的地震地質進行了調查。 “唐山、灤縣、遷安、遷西地區的山頭,我們都爬遍了!詳細調查的目的,就是為了地震預報!”。 黃相寧說:“我們在唐山陡河、灤縣和昌黎建立了三個地應力觀測站。在鳳凰山、馬鋪營、灤縣、李官營等地建立了十幾個跨斷層微量位移測量點。但1971年李四光去世以后,因經費問題,唐山地震危險區的跨斷層微量位移測量就停止了?鐢鄬游⒘课灰茰y量平時變化很小,地震之前地殼會出現很明顯的變動。這種手段是累積測量,測量后得出數據,連續起來就可以看出趨勢了。停止測量了,缺了1年的數據,就無法連續了。而缺少的正是關鍵的1年!更令人遺憾的是,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二年,地應力被判為不予支持不予發展的監測手段。1981年以后,國內的地應力觀測站也所剩無幾! 1997年,聯合國全球計劃項目決定對地震地質—地應力予以贊助,黃相寧接手該計劃項目。他在中國投資建了24個群眾觀測站,觀測點的工作人員有農民、學生、醫生,還有一個觀測點設在廣洲韶關的一個廟里,請尼姑觀測。由于經費有限,觀測人員所作的工作幾乎都是義務的。與此同時,黃相寧還和菲律賓火山研究所合作,在菲律賓設立了十幾個觀測站。 聯合國全球計劃項目的課題已于2004年結束。目前,黃相寧的科研經費沒有了著落,觀測點的工作在艱難中維持著,斷“糧” 在即,但他仍然滿懷熱情地從事著地震預測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黃相寧小組作出的 “2006年度地震預報意見”中,對不久前發生的文安、云南地震都有預測,而且準確度相當高。這些預報意見都于今年3月份書面呈報有關部門。目前,黃相寧在地震臨震預測用ESTAPE評分,其中≥60分的次數可達預測總數的30~50%;在地震年度預測用ESTAPE評分,其中≥60分的次數可達預測總數的50~80%。 黃相寧說,文安地震以后,華北地區地震的危險性仍然存在。
現在有必要要緊急動員華北地區恢復群測群防(1-3個月就能全部恢復),手段是“土地電、土地磁、土應力”。如果能在華北地區每個縣建一個觀測站,華北地區有6級或6級以上的地震活動,我們就能夠比較有把握作出事先預報。 黃相寧還認為,應該恢復那些宏觀觀測,專群結合、土洋結合。每個縣至少有5-6個群眾觀測點,如觀測動物,觀測井水 (井水冒泡、水位突升突降等)的,有沒有地光地聲,等等。觀測人員每天都要跟縣地震辦公室匯報,看到了就要馬上記錄下來,報告給縣地辦,縣地辦報省地辦,省地辦向中央匯報。從發現情況到報到中央的整個過程如果能在20分鐘之內完成,那么我們可以保證漏不掉6級以上的地震。 原國家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黨委書記王劍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說,李四光的地震預測理論和方法不能輕易丟掉;
中國“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土洋結合,依靠廣大群眾,做好預測預報工作”的寶貴經驗不能扔。
堅信地震能夠預報的李四光,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其思想又在學術界引起波瀾,話題又回到了從前:地震到底能不能預報?
這是一群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曾為我國地震災害研究貢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他們中多數人已年過古稀,并且早已不在科學研究的第一線。
他們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地震局地震預報評審委員會評委趙文津,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苗培實,原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李四光秘書多年的馬勝云,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王澤九,李四光先生侄子、原上海海事大學教師李熙亮,中國地震局地殼研究所研究員王恩福,中國地震局地應力研究所研究員張國宏。
座談會上,這些專家提出三點建議供國家決策部門參考:
一、從科學攻關的角度,地震是可以預報的。對此,所有研究者都應以極大的信心、勇氣扎實工作。地震和任何一個自然現象一樣,都是可以逐步認識的。研究地震的目的,不是防止地震,而是要成功地預報地震,最大限度地保全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
二、我國的防震減災事業需要有個大的改革。地震預報工作的指導思想、研究路線和管理體制上要向有利于科學研究、破解科學難題的方向改革調整。
三、我國第一代地質學家李四光對地震工作有系統的論述與研究成果,應該更好地繼承并對之作系統、全面的整理,以供參考研究。
邢臺地震后的斷言
參加座談的專家認為,中國在地震預報方面曾經是領先的。1975年2月4日,在海城發生的7.3級強烈地震,由于我國科學家成功作出了預報,減少了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中國第一代地質與地震學家李四光下過這樣的結論——地震是可以預報的。周恩來總理說過這樣的話:“李四光力排眾議,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馬勝云說,地震預報是可以解決的,這是李四光在邢臺地震后不久就斷言的。當時就有人說,地震預報像日、美等發達國家都沒有解決,所以中國只能等待,中國只能等著別人解決了,自己才能解決。這種思想在當時遭到了中央領導和社會輿論的唾棄。
王澤九說,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作為一種堅定的科學信念,首先要看其基本理論是否站得住腳,其次要看是否有成功經驗。只要發現了科學規律,地震災害就能預報。李四光不僅提出了科學理念,還在實踐上作了系統安排。比如,他曾親自領導建立了三個以地應力為核心監測內容的地震監測臺站。后來,由于地震研究工作歸口管理等體制原因,地質科學院基本上就不做這方面的工作了。
李熙亮說,李四光在地震預報方面,提出過地應力測量的概念,地震本身就是地殼在地應力作用下發生的現象。但是有些人可能因為觀點不一樣,而把這種觀測方法忽視了。這是不恰當的。只要是對國家、對人民有利的事情,就要堅持去做。“在這次來的時候,幾位專家給我看了一下"地應力"測量情況,確實也有明顯的反映,只是因為工作的布局分工,而不可能很完整地把它提供出來!
如何促進地震預報攻關
這些專家認為,現在中國的防震減災事業需要有個大的改革。他們強調,提出這個建議并不是指哪個部門、哪些人工作出了問題,而是實事求是地面向科學。地震預報是個世界性難題,很難設想一下子攻克。但更不能設想中國地震局一家能包辦到底,一條路就能解決難題。這需要多條研究路線探索,踏踏實實做工作。
趙文津認為,如果從體制機制上去促進地震預報攻關,那地震預報是可以提前一兩代人實現的,當前有三個問題亟須解決:
一是指導思想問題,即地震到底能不能預報?如果認定“地震是不能預報的”,那么再去解決地震預報就有些強人所難。地震不能預報的理由有很多。同時,稱地震不能預報,問責制就問不到頭上。但是,如果認定“地震是可以預報的”,就必須腳踏實地地研究,不能有一絲馬虎和僥幸。
二是研究路線問題。目前應用的測震學的主流方法,是將表象集納總結尋找規律,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不是很有效,很難抓住地震前兆。這個方法可以繼續發揮作用,但也應該讓別的技術和思路進行科學探索。同時,在實踐中,測震學要真正應用綜合的方法,要研究地殼是怎么運動的,力是怎么作用的。
三是管理體制問題。美國管搞地震的叫地質調查局,英國也叫地質調查局,而中國就把地質與地震割裂開來,把一個統一的地球分成幾家去管,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都在分管不同的領域。比如,國土資源部負責地質災害調查,像滑坡泥石流,不僅與氣象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地震關系密切。不研究地殼運動與地震,又如何能研究地質災害呢?研究這些問題不能從局部著眼,不能就事論事,否則,是永遠弄不懂的。
與會專家感嘆,由于上述原因,中國流失了一些專門人才,雖然地震監測的科技手段越來越發達,但研究成果難以取得質的突破。
趙文津說,我國第一代地質與地震學家李四光和傅承義都認為,用測震學方法攻克地震預報很難。因為地殼破裂或滑動以后,才會發生地震并產生地震波,才能為地震儀所記錄到。當前,國家建設了大量的臺網來監測,這是學習、借鑒了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經驗。李四光1966年10月在接見中國科學院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同志時說:“關于地震預報工作,美國和日本有個十年規劃。(他們)各有各的觀點和做法。我們只能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摸索,不要先畫框框,要從實際出發……(對他們的做法)我們雖然不否定它,但也不必重視它!
“在主震沒有發生之前,孕震階段地殼內發生了什么變化?”趙文津說,“那就是在地應力和地形變上發生變化。抓前兆,應該抓這個,再抓其他的效應,即傅承義先生提的"紅腫效應"。這是具有物理本質的東西。”
他說,“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土洋結合、多路探索”是當時周總理定的研究方針,現在也是對的,應當繼續堅持下去,這是具有深刻含義的。中國的國土面積太大,地質情況多種多樣,需要大量的跨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學者,也需要了解當地情況的“土專家”。走多條技術路線,思想就會開闊多了。從這個路走下去,地震預報就有希望解決。
需要“百家爭鳴”
參加座談的專家認為,李四光的研究思想及成果不應該被遺忘,對它應該作系統、全面整理。
苗培實說,李四光逝世之后,沒有科學家在科研水平和業務水平上能與其比肩,他生前的很多研究成果處于擱置狀態。李四光時任地質部部長,但后來國家機構調整單獨成立地震局,地質部也演變成現在的國土資源部。由于分工不同,地震局主要負責研究地震災害,國土資源部的一部分職能是調查地質災害。無論經費上還是人員上,研究力量被分散,沒有形成合力。
他們認為,“百家爭鳴”才有利于地震預報的發展,從這個原則出發,也應該搶救李四光的研究成果。
王澤九說,最近有專家在公開談論地震預報時,提出了三點意見,一是地球是不可入的;二是地震孕育是復雜的;三是地震是小概率事件,有生之年很難碰到。這些觀點有些是正確的,有些不盡正確,地球不可入,地震有生之年很難碰到,這并不等于地震不能研究!皯撟寛猿挚芍摰、有想法的同志去第一線做研究!
王恩福說,中國地震局沒有否定地應力。作為科學,誰也不能否認地應力。李四光在世時,地應力觀測大發展,地應力監測手段上得很多,但是由于體制和經費的原因現在陸陸續續都下來了。
地應力發展為什么慢?王恩福說,首先是成本高。李四光這個方法是好的,但是后來的人沒有繼承好,儀器不過關。那么這個科學思路有沒有作用?從力的角度來說,它是最直接的監測手段。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在現有的測量手段上,應該有一個大的突破!拔沂菍W地球物理的,但我不認為單靠地球物理能解決這一問題,還是得從地質、地震和力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從"根"上解決問題。其他的都是派生的效應。”
“地震預報是個風險決策工作!壁w文津說,“李四光地震預報路線還是要提倡的,不僅是技術思路,還有他的精神,都是難能可貴的。地震預報有很大的風險性。而離開了風險性,就不可能有地震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