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5日20:30:46
簡介】:這是為您提供的《地震急救之地震勘探發展史簡介》地震急救知識,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地震勘探始于19世紀中葉。1845年,R.馬利特曾用人工激發的地震波來測量彈性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這可以說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產生的地震波來確定對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費森登的工作,但當時的技術尚未達到能夠實際應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徹將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實際應用,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首次記錄到人工地震產生的清晰的反射波。1930年,通過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該地區發現了3個油田。從此,反射法進入了工業應用的階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紀早期德國L.明特羅普的工作。20年代,在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發現很多鹽丘(見底辟構造)。30年代末,蘇聯Г。А。甘布爾采夫等吸收了反射法的記錄技術,對折射法作了相應的改進。早期的折射法只能記錄最先到達的折射波,改進后的折射法還可以記錄后到的各個折射波,并可更細致地研究波形特征。50~60年代,反射法的光點照相記錄方式被模擬磁帶記錄方式所代替,從而可選用不同因素進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記錄質量。70年代,模擬磁帶記錄又為數字磁帶記錄所取代,形成了以高速數字計算機為基礎的數字記錄、多次覆蓋技術、地震數據處理技術相互結合的完整技術系統,大大提高了記錄精度和解決地質問題的能力。
從70年代初期開始,采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巖性和巖石孔隙所含流體成分。根據地震時間剖面振幅異常來判定氣藏的“亮點”分析,以及根據地震反射波振幅與炮檢距關系來預測油氣藏(見圈閉)的AVO分析,已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從地震反射波推算地層波阻抗和層速度的地震擬測井技術,在條件有利時,可以取得有地質解釋意義的實際效果,F代的地震勘探正由以構造勘探為主的階段向著巖性勘探的方向發展。
中國于1951年開始進行地震勘探,并將其應用于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勘查、煤田勘查、工程地質勘查及某些金屬礦的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