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業新國標支持者、內蒙古奶業協會常務理事金海:讓人人喝上牛奶比標準更重要
■人物
金海
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內蒙古奶業協會常務理事,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院長助理、生物中心主任。
2004年度國家引進的高層次留學歸國人才;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基金奶業專項首席專家。
在乳業新國標的論戰中,內蒙古奶業協會的觀點與王丁棉針鋒相對。
作為支持者,該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及常務理事金海隨后均反駁稱,現行乳業標準符合中國國情,“如果我們的檢測標準明天就向國外看齊,那80%的牛奶得倒掉,大多數消費者將喝不到牛奶,甚至還會有七成奶牛散養戶殺掉奶牛”。
這一說法公開后,有人認為體現了中國奶業的現實,也有人質疑稱“這是以國情為借口掩蓋行業利益”。
他們的觀點有無依據?中國的奶牛飼養業有著怎樣的現狀?昨天,本報對話金海。
【如果我們的檢測標準明天就向國外看齊,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農要破產,我國大多數消費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華時報:在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批評乳業新國標“全球最差”的那次會議上,你在場嗎?
金海:那次會議沒參加,我們秘書長參加了。但王丁棉的觀點我非常清楚。事后媒體找我采訪,我就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京華時報:你為什么支持現行乳業標準?
金海:我認為檢測標準一定要符合中國國情。中國奶業,作為一個產業發展才有十幾年。十幾年時間里,大部分中國人從無奶喝變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一頭奶牛從培育到產奶,需要三年時間。培育一個奶牛品種,用現在最先進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則是40年。
現在有人就盯著國外的標準,我就很奇怪。西方國家奶業發展有100多年的歷史,他們現在的標準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國80年代、70年代的標準。如果我們的檢測標準明天就向國外看齊,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農要破產,我國大多數消費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華時報:之前的那個生乳標準真的很難達到嗎?
金海:我國目前的奶牛養殖業,小規模散養戶比例較高,超過70%。小規模散養不是標準化養殖,經常是自家種什么,就給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受限于牧草質量、品種改良等因素,并不穩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質標準,絕大多數達不到。
我認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內在原因就在于我們牛奶檢測標準中的蛋白質含量定得太高,導致農戶為達標而千方百計提高蛋白質含量,由此導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我國有13億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進口——就算把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奶牛全都買回來,也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為防止國產奶中被添入各種物質,那就得降低標準。
京華時報: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認為,只要舍得給奶牛喂充足的飼料和優質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就會提高。細菌總數也不難控制。
金海:我覺得王丁棉對國外了解的太多了,但對我們國家的奶農一點兒不懂,一點兒都不實事求是。給奶牛喂優質牧草能提高蛋白質,他說的沒錯,可我們哪有那么多耕地種植優質牧草?國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農民的積極性并不高。
另外,提高蛋白質還需要改良我們的奶牛。我們奶牛的產奶量和美國相比差一半,這是品種的差異,這是不管拿多少錢都不能在一天一夜之間就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漫長的改良過程。
就細菌總數來說,我們有70%多的奶牛散養戶,他們養牛往往就在房前屋后,衛生環境不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條件有限,不能做到全封閉下擠奶、擠完馬上冷卻,并用冷藏裝置送到廠里馬上加工。這是一個現實國情,需要通過一個過程來解決。
【我們應該把準確的知識提供給消費者,你說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還是喝標準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
京華時報:降低了標準的牛奶,是否會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損害?喝了之后對身體還有用嗎?
金海:現在牛奶的蛋白質從原來的每百克含2.95克降到2.8克,標準稍低了一點,但總比沒奶喝要強吧。事實上,我們需要的營養不是光靠牛奶獲得的,我們每天還要吃很多種食物。
另外,200萬的細菌總數也不全都是致病的病原菌,很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對人體沒什么害處。病原菌通過高溫消毒后,也不會存在活菌,不會直接致病。只是病原菌的有些代謝物會對人體有點危害,但影響到什么程度,現在也沒有具體的數據。細菌是什么?這是無處不在的東西,我們平時張口呼吸,嘴里也要進去很多細菌。細菌和人類是共存的,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還有,牛奶里最大的營養物質實際上是鈣,這里的鈣是最容易被人吸收的。所以,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我們目前喝的牛奶,只是蛋白質稍微低了一點、稍微稀了一點,這有那么重要嗎?
京華時報:你認為降低乳業標準,對誰有好處?
金海:我覺得對消費者、對奶農都有好處。標準定得高了,奶農達不到,又不舍得把牛奶倒掉,就得想辦法往里面添加東西,這直接損害消費者的健康。而標準低了,奶農能達到這個標準,起碼能讓消費者喝上沒有添加劑的真正的牛奶。
京華時報:王丁棉提出,中國現有生乳標準的出臺是大企業捆綁私利的結果,你怎么看他這個觀點?
金海:我認為這種說法太不負責任。蒙牛、伊利等大企業肯定也希望有好的奶源,只是他們現在不愿意說這些話,不愿意參與這些事情。
現在我們說的細菌200萬個和蛋白質2.95克,其實都是最低標準。企業生產的乳制品,很多標準都比這高,分為好幾個等級。像蒙牛的特倫蘇,蛋白質含量都達到每百克含3.3克。對企業來說,利潤最大的其實是高端奶,而不是低端奶。
我認為,說大企業綁架了標準制定是不對的,真正導致標準降低的,是我們的奶牛品種不行,牧場趕不上,奶農的知識水平也不行。
京華時報:有人認為你和內蒙古奶協秘書長的發言,都是在為乳業巨頭們“代言”。
金海:作為一個專家,我是從我的良心、使命感和責任感來說話。
蒙牛的牛根生,這個人我聽說過,但沒見過;伊利現在的老板我也不認識。我不賺企業一分錢,和這些企業任何關系都沒有。
我不太理解,大家現在為什么這么關注奶業。我們的大米質量、小麥質量,也達不到人家美國的標準,大家為什么就這么執著地非要談談生乳這一個標準呢。我真的不太理解。
京華時報: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近年來中國乳制品行業暴露出的問題太多了,導致公眾對其產生了信任危機。
金海:這幾年,中國奶業確實出了很多不該發生的問題,有些企業做的行為,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所以大家情緒上來了,就想這牛奶怎么老是出問題?
三聚氰胺事件為什么會發生?表面上看是不法分子為了獲得利益,但根本上還是之前的乳業標準太高了。現在新標準定下來,降了一點點,我覺得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保證了我們的牛奶現在是安全的。
還有,我覺得消費者不是專家,對科學技術的知識水平不夠。有時候專家一說,他們就跟著起哄。比如這次,他們弄不清楚專家到底說的是什么,一聽那么多細菌就害怕了,想到自己花錢喝上這個奶,接著就要去醫院,這是太極端的想法。
我們應該把準確的知識提供給消費者,你說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還是喝營養標準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我認為,肯定是后者。
【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特殊國家,不能通過標準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養戶都消滅。真的這樣做了,我們的民族奶業要完蛋,有錢人可以喝國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則會喝不上牛奶】
京華時報:你認為,巴氏奶和常溫奶這兩大陣營之間的分歧,通過爭論,有可能達成共識么?中國奶制品行業怎樣才能形成一種消費者、奶農、企業共贏的局面?
金海:我覺得現在最核心的問題不應該是爭論標準,炒作下去也沒有意義。重要的是應該探討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牛奶。
常溫奶和巴氏奶相比,營養成分有差距,但我看也不是很大。常溫奶瞬間高溫消毒把細菌殺了,肯定有一部分營養物質損失,但實際上,高溫對牛奶里面的鈣沒有大的影響。
將來,低溫的巴氏奶肯定是個發展趨勢,這是包括很多企業都認同的。但巴氏奶的保質期短,需要冷藏運輸,成本較高。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否有能力消費巴氏奶,也是個問題。
我覺得應該讓巴氏奶和常溫奶并存,然后讓消費者自己去選擇,不能說只搞巴氏奶,也不能只搞常溫奶,這樣才能讓人人都有牛奶喝。
京華時報:你認為,如何能有效地重建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
金海: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經過整頓,本來占行業80%的散養戶在三四年間已經減少了10%。隨著企業對奶制品質量的提高,散養戶生產的標準比較低的奶源,因為收購價格低,慢慢地就被自然淘汰了。
目前,只有轉成規模的散養戶才能生存。隨著規模化奶牛場的投入、標準化奶站的建立、牧場的擴大以及經營管理技術的提高,以5年為一個單位回頭來看,我國的奶業會飛快地發展。
我認為,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特殊國家,國外奶粉進來是給有錢人喝的,我們大部分人還得自己養活自己。但發展需要一個過程,不能通過標準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養戶都消滅,真的這樣做了,我們的民族奶業要完蛋,有錢人可以喝國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就會喝不上牛奶。
■關鍵詞
中國奶業發展史
在中國歷史上,喝牛奶一度是小范圍的事。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只能憑“奶票”領取限量供應的牛奶。1976年到1983年,牛奶供應日趨緊張,全國各大城市實行過限制制度,例如只對新生嬰兒、癌癥患者等照顧供應。
大約在1996年,中國乳業進入高速發展期。1998年,全國奶牛存欄為426萬頭,牛奶總產量為745.4萬噸,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只有5.3公斤。至2010年末,全國奶牛存欄約為1260萬頭,全年牛奶產量3570萬噸,年人均牛奶占有量約為30公斤。
早在2002年,世界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就為96.39公斤。發達國家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則達300公斤。
乳業新國標反對者、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喝低標準牛奶還不如喝白開水
■人物
王丁棉
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曾任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
曾屢曝行業內幕,包括質疑企業往牛奶中添加香精、增稠劑,要求明確鮮奶標識等。
6月15日,生乳國家標準頒布實施一年后,素有“中國奶業第一炮筒”之稱的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在業內會議上炮轟該標準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業的恥辱”,并稱“中國生乳標準被個別生產常溫奶的大企業綁架”。
這場業內討論,再一次引發公眾對中國乳制品行業的信任危機。
中國乳品新國標是否真的過低?依據在哪里?修改前的標準是否真的難以達到?昨天,本報再次就此事對話王丁棉。
【很少的蛋白質,那么高的細菌,那還不如喝開水。消費者錢花了,得不到應有的營養回報,還損害健康】
京華時報:6月15日,你在奶業發展研討會上炮轟乳業新國標。這是什么性質的會議?你為什么要說這番話?
王丁棉:當時是在福建福州召開“南方巴氏鮮奶發展論壇”,這是福建省奶業協會主辦的,旨在討論如何把巴氏奶的市場做得更好、更大,給消費者提供更高營養、更新鮮的牛奶。
我的發言內容涉及到了低標準奶源的問題,因為低標準的奶源是做不了巴氏奶的,做成了也有很大的不安全因素。這就把剛實施一年的乳業新標準帶出來了。
京華時報:你說中國乳業新標準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標準,理由是什么?
王丁棉:主要體現在“細菌總數”和“蛋白質含量”兩項指標。2010年以前,我國生乳收購標準是每毫升細菌總數不超過50萬個,蛋白質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訂的標準,將每毫升細菌限量總數提高到200萬個,蛋白質最低含量下調至2.8克。
新標準中蛋白質含量遠低于發達國家3.0克以上的標準;而菌落總數放寬3倍后,是美國、歐盟(10萬個)標準的20倍。這一標準堪稱“世界最低,全球最差”。
京華時報:舊標準規定生乳中細菌總數分為每毫升低于50萬、100萬、200萬和400萬四個等級。新標準的200萬相當于原來的三級,為什么您認為標準是降低了?
王丁棉:舊標準實施期間,南方乳制品企業對生乳細菌總數的要求基本都低于每毫升50萬,廣州的企業能達到10萬以下。據我了解,北方的企業要求生乳細菌總數低于50萬的應該在三分之一以上,高于200萬接近400萬的占少數。所以我說現在的標準和原來以及實際情況比,都降低了。
京華時報:新標準下的牛奶會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損害嗎?
王丁棉:標準高與低,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權益。先說蛋白質,不要看到它比原來標準只少了1.5%這么一點小數,但營養其實少了很多,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
再說細菌總數,200萬個細菌里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還有致病菌。細菌數越高,致病菌的分泌產物保留在牛奶里面的就越多,這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雖然細菌高一點不會立即生病或者死人,但當中可能存在著你看不到的潛在的、慢性自殺型的東西。很少的蛋白質,那么高的細菌,還不如喝白開水。消費者錢花了,得不到應有的營養回報,還損害健康。
京華時報:會議有哪些人參加,有人當場反駁嗎?
王丁棉:很多人參加了那個會議,有當地政府官員、中國奶協領導、部分生產巴氏鮮奶的企業、教授、營養專家,還有近30家媒體。我發言時沒有人回應,散會后也沒有遇到反擊和質疑。媒體隨后就此采訪其他專家時,有人提出了反駁,進而引發了這場爭論。
【依據我掌握的信息和調查了解的情況,是某些大企業甚至個別協會在標準中捆綁了自己的利益】
京華時報:有人認為,修改前的標準很難達到。是這樣嗎?
王丁棉:不是很難的事。比如說提高蛋白質,不需要多難的技術,只要給奶牛提供充足的、優質的飼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質指標立即就會上去。細菌總數也一樣。即使小規模的散養戶,做得好的話,也跟大規模的奶牛場一樣可以把細菌總數控制在50萬以下。
很多人認為,現在是以散養為主的格局,而散養的衛生條件差,保障不了菌落總數達到高標準。但事實上,細菌群落與農民的養殖技術根本沒關系,不是農民做不到,而是企業的設施跟不上。牛奶在剛離開牛的乳房的一瞬間,菌落總數其實非常低,最多也不過一兩萬個。菌落總數之后能達到200萬個,主要是牛奶進入加工環節前的時間太長。另外,牛奶剛擠出來的1小時內沒有迅速將其降到4攝氏度(沒用低溫抑制細菌繁殖)。再有就是裝牛奶的桶、運牛奶的罐子消毒不徹底。這都不涉及什么高級的技術。
京華時報:既然之前的標準不難達到,為什么還要修改?
王丁棉:依據我掌握的信息和調查了解的情況,是某些大企業甚至個別協會在標準中捆綁了自己的利益。
有些消費者可能不太清楚,市場上銷售的液態牛奶主要分為巴氏奶和常溫奶兩種。在牛奶加工過程中,135℃-152℃高溫瞬間消毒殺菌制作的牛奶稱為“常溫奶”,保質期半年左右,可常溫存放;75℃到85℃緩慢加熱殺菌的稱為“巴氏奶”,以酸奶為代表,需低溫儲藏,保質期多在一周左右。理論上來說,巴氏奶的營養比常溫奶要高。因為殺菌溫度過高時,菌類被殺死,營養成分也隨之流失。
新國標將菌落總數提至每毫升200萬個,用這樣的牛奶做巴氏奶,不但風味、營養受到影響,還會引發一些不確定的食品安全因素,但這對于超高溫加工的常溫奶倒是影響不大。新國標過于偏向常溫奶,大企業也希望降低標準,因為低標準的奶源不能做巴氏奶,就由做常溫奶的大企業收購。這種市場競爭根本不用價格戰來打你,從奶源就把你斷了。這也導致巴氏奶在我國液態奶中所占的份額不到20%。在發達國家,常溫奶被稱為罐頭牛奶,很少有人喝。
京華時報:除上述分析外,你還有別的依據證明大企業綁架了乳業標準嗎?
王丁棉:標準討論期間,我們一直反對降低標準,只是反對無效。地方奶協和專家提的20條意見,基本沒有被采納。你想想,制定乳業標準,行業內引發爭議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出現一邊倒的聲音和結果,那就不正常了。很顯然,有大企業在背后控制這個標準的出臺。
京華時報:內蒙古奶業協會常務理事金海提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內在的原因在于,我們將牛奶檢測標準中的蛋白質含量定得太高,農戶因不能達標,才添加三聚氰胺來提高蛋白質含量。你怎么看這個觀點?
王丁棉:我覺得他是不了解情況,冤枉奶農。三聚氰胺的使用,是因為部分收奶站和個別奶農人為造假,在牛奶里加了水使指標都降低了,這才去使用三聚氰胺,并不是農民本身養的奶牛產奶達不到標準。還有一個原因是搶奶源,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一部分人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去造假。
京華時報:該協會的秘書長提出,中國奶業發展現狀由國情決定,執行更高標準將導致奶農倒奶,甚至殺牛。你如何評價這個觀點?
王丁棉: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原來執行了25年的那個標準并不是很高,屬于中間標準,與國際標準相差很遠,并不過分。
以前的25年里,奶農從沒有因為標準問題倒奶、殺牛。目前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粉賣不出去,鮮奶收購價壓低到了奶農無力支付飼養成本。當然,這里面還有行業整頓的因素,小規模企業被停產,周邊奶農賣牛奶受影響,因此殺牛、倒奶,這和指標高沒關系。我認為,降低乳業標準的結果才是奶賤傷農,低標準只能賣低價錢,沒有辦法讓奶農用優質奶源賺到更多的錢,也沒有辦法提高奶農的養殖水平。
【我批評新國標,是對整個中國奶業負責任,是對“奶農因標準低拿不到好處、永遠走不出困境”負責任】
京華時報:有人認為,乳業新國標的爭論,其實是巴氏奶和常溫奶之爭,因為南方的巴氏奶企業打不過北方的常溫奶企業。是這樣嗎?
王丁棉:兩大陣營的斗爭確實存在,巴氏奶處于弱勢地位,常溫奶則占上風,且步步緊逼、氣勢凌人。
你剛才說的質疑,我了解到蒙牛、伊利的高層也這樣認為,他們覺得南方的大部分中小企業生產巴氏奶,斗不過北方的常溫奶,不服氣。
京華時報:這次炮轟新國標,是給巴氏奶陣營代言么?
王丁棉:不是。但我贊同巴氏奶的陣營,因為他們的觀點、利益與我的相符合。我做巴氏奶的研究有13年,寫過四五十篇關于巴氏奶的論文。但我不在他們的陣營,不是他們的代言人,更不是某個企業的代言人,也沒有從他們身上獲得一分錢。
我批評新國標,是對整個中國奶業負責任,是對“奶農因標準低拿不到好處、永遠走不出困境”負責任,也是對中國實現低碳環保負責任。同時,我也在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利益的取得權,本身我就是一個消費者。
京華時報:你覺得兩大陣營之間的分歧,通過爭論,有可能達成共識么?中國奶制品行業怎樣才能形成一種消費者、奶農、奶制品企業共贏的局面?
王丁棉:達成共識會很難很難,除非蒙牛、伊利兩個大企業主動放棄常溫奶,但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把常溫奶作為占有市場的主要手段,會輕易放棄么?不可能。除非由國家出面,用政策限制他們,用很高的稅收來限制他們,并獎勵巴氏奶企業發展。但目前來看,巴氏奶和常溫奶,在中國會永遠存在,會永遠斗下去。
京華時報:你認為,怎樣才能有效地重建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
王丁棉:第一,乳業標準要恢復到原來;第二,消費者應將消費選擇放在巴氏奶;第三,企業要真正遵守行業規則,包括奶農生產者、乳品加工者,不能突破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