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網友上傳現場圖。
微博上,美汁源果粒橙含美國禁用農藥“多菌靈”的傳聞尚未平息,今天又有網友向本網報料,喝果粒橙喝出了蟲子。
最終,果粒橙銷售代表向網友表達了歉意,賠付了十倍售價,并答應在調查之后給網友一個說法。
午飯喝果粒橙 喝出一只黑蟲子
今天中午,網友“MULOU”通過民生幫幫幫投訴平臺發帖稱,喝果粒橙喝出了蟲子,弄得一下午都感到很惡心。
“中午吃飯,朋友在沃爾瑪黃龍店買來果粒橙和一些其他零食。沒想到,果粒橙剛打開喝了一口,就發現里面有個黑點!本W友說,一開始她還以為是外面的墨點,仔細一看才發現,竟然是一只帶翅膀的蟲子!
“肉呼呼的身軀,看得我渾身不舒服。一想到喝了帶蟲子的飲料,前天晚上的飯都要吐出來了,弄得所有人都不開心!彼嬖V記者,本來挺喜歡喝果粒橙的,但沒想到果粒橙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網友提供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飲料瓶里確實有一個黑色物體,雖然不敢從照片上確認具體是什么,但通過兩只翅膀可以肯定,里面漂著的是一只會飛的黑色小蟲。
通過瓶蓋上的代碼可以判定,這瓶果粒橙飲料是由蘇州瓶裝廠生產的。
下午三點多,果粒橙一位負責杭州城區的銷售代表來到沃爾瑪協調此事。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幫》報道,果粒橙大家都不陌生,里面都是大個的果肉,看的真真切切,但是濟南的李女士買的那瓶果粒橙,不光是大果肉看的真真切切,里面還有其他的東西。
濟南的李女士今年一月份跟朋友聚會,買了三瓶大瓶可口可樂公司旗下的美汁源果粒橙,但是倒在杯子里之后,李女士卻不敢喝了。
李女士介紹到:“我打開了兩瓶,倒在杯子里之后發現里面有個黑東西!
剩下的那瓶李女士并沒有打開,她拿著瓶子仔細的觀察了起來,發現沒有開封的果汁里面也有這樣的黑色異物。
那瓶沒有開封的果粒橙并沒有過期,記者看到,瓶子里面有一塊很明顯的黑色物質,除了這一塊比較大的異物之外,還有一些細小的黑色物質摻在黃色的果肉里。
遇到這種情況之后,李女士馬上給負責銷售果粒橙的山東銷售人員打去了電話,沒想到得到的答復讓李女士更是生氣。果粒橙的銷售人員說,由于沒有喝出健康問題,他們只能按照假一賠十的規定給李女士賠償。
李女士說,果粒橙公司的工作人員來看過,通過檢查,這幾瓶果粒橙確實是他們公司的正規產品,但是對于里面的異物到底是什么,他們自己也拿不準。
李女士說,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快兩個月的時間了,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她現在就想果粒橙公司能拿出誠意好好協商賠償的問題,對于黑色的異物到底是什么,李女士希望他們能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解釋。
據廣州日報報道,不少人在便利店或者超市里買到飲料后,都會當即扭開瓶蓋,對著瓶口仰頭就喝,卻壓根沒想過,這個小小的瓶口,是不是衛生與安全?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瓶蓋瓶口衛生個案的發生,消費者也開始留多個心眼,但是,究竟哪些是“隱形殺手”?哪些又是“正人君子”呢?記者從超市隨機選購若干款飲料進行實驗,結果令人瞠目:竟有一半以上的飲料瓶口能輕易被污染。更令人擔憂的是,時至今日,國內仍然缺失關于瓶口衛生的衛生標準!
案例回放
2010年7月,濟南的馮女士在打開一樽果汁時,發現樽口有一條白色線蟲及數顆蟲卵;同年6月,合肥的王女士在超市買一瓶茶類飲料后,在瓶蓋內圈發現有褐色的菌類物質。2011年長春的果粒奶優中毒事件,專家分析,極有可能是瓶裝飲料被故意或者無意間浸在有毒物質中,而有毒物質殘留在瓶口螺旋處,消費者通過口對口的飲用方式將螺旋處有毒物質食入體內并帶入溶物中。
現場實驗:
過程
記者從平安堂、便利店和小超市中購入總共四款飲料,分別是平安堂的雪梨菊花水、百事可樂500ml裝、美汁源果粒橙420lml裝和“尖叫”運動飲料550ml裝。同時,準備一盆清水,在水中倒入一整盒墨水,使水呈現濃墨色。
一切準備就緒后,記者將6款未開封的飲料浸泡在墨水中,10秒鐘后將飲料拿出,并用紙巾擦拭去表面的墨水。保證瓶身干凈后,再逐一打開瓶蓋,檢查墨水滲透情況。
結論
所有飲料之中,美汁源果粒橙和平安堂的瓶蓋情況最惡劣,簡直“不分彼此”。不難觀察到,瓶蓋內側周圍都染著墨汁,螺旋紋上下都有明顯的墨水殘留。
不得不提到的是平安堂的瓶蓋,在平安堂、黃振龍等涼茶鋪中購買瓶裝飲料時,我們能發現所有的瓶子與瓶蓋都是分開擺放的,也就是說,兩者均是毫無顧忌地暴露在空氣之中。過去,我們曾以為蓋子的頂部下如緊連著的一圈塑膠無破損痕跡,就是密封可靠,這圈塑膠只有在用力擰開時才會與頂部脫離。殊不知,在平安堂中放著備用的蓋子上,早已設計好那圈塑膠,它就連著頂部。
百事可樂的瓶蓋也沒有想象中的衛生,情況并不比前者好多少,同樣是墨跡斑斑,甚至墨水直接滲透到瓶蓋底部,也就相當于最接近消費者嘴巴的瓶口頂端。
至于“尖叫”運動飲料,雖然其瓶蓋內部滲透了墨水,但由于其設計縝密,在飲料瓶口處有一層隔離紙,消費者必須要捅破這層紙才能飲用,這就避免了瓶內液體被污染,但是依舊無法保證瓶口的衛生。
消費者:“原來一直都在吃菌”
大四學生吳立軍酷愛運動。一場比賽下來,需要大量飲水。他說他們一群運動健兒的習慣從來都是擰開瓶蓋就“咕嚕咕!钡赝炖锕嗨,“哪里會想到在小小瓶蓋處還‘暗藏殺機’。有時候,一天還喝五六瓶飲料呢!原來一直都在吃菌!”家庭婦女楊太太告訴記者,“我一直就懷疑瓶口的衛生,所以不讓小孩喝太多的飲料!
行業人士:相關衛生標準至今缺失
記者多番查閱資料并請教行業專家,得到的結論是:瓶口衛生標準一直缺失。
據了解,目前我國對于飲料飲品出臺了很多相應的衛生標準,包括聚酯(PET)飲料瓶衛生標準、飲料瓶蓋墊片密封衛生標準以及飲料內溶物衛生標準。但并沒有關于飲料瓶口與瓶嘴螺紋處的衛生標準。
由于標準缺乏,致使有關部門也難以對此項問題進行檢查監督。
專家揭秘:廠家盡量將瓶蓋生產成本降低
按照目前的技術,旋蓋式瓶身的螺紋部分究竟能否完全緊貼瓶口呢?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介紹,廠商可以通過超聲波和熱收縮技術使塑料收縮,或是更換模具來增強瓶口的密封性,但出于成本原因,多數企業不會采用這些技術;同時,政府無相關的要求,成為企業可以回避“瓶蓋高品質生產”的理由,也放任了這種現象。
據了解,目前國內生產商為了節約成本,瓶口越做越差,瓶體則越做越薄。若要改變瓶口的密封設計,其瓶蓋原料成本增加也不過是每日百元的成本,但若要修改模具,則此項費用可能要上萬元。因為在國內,瓶坯與瓶蓋的生產設備一體化,如果改動一個瓶蓋設計,則要重新購進千萬元的機器。有媒體記者走訪飲料生產廠后在報道中說,“一條普通的機動化生產線每天生產20萬個瓶坯(瓶裝飲料的原始瓶體),如果要修改瓶蓋密封,則每個瓶蓋的成本上漲5厘錢,材料費增加100元的成本,這些中小廠家的老板均認為自己做的是小本生意,能省則省,所以不愿意改模具!
專家提醒:記得用干凈紙擦拭瓶口
瓶口螺紋部分相當于喝飲料的“餐具”,而這“餐具”的安全性卻令人擔憂,從飲料出廠流通到消費者手中,在這段時間里,它一直暴露于空氣之中,最可怕的是,在灌裝、倉儲、運輸等多個環節都可能
存在二次污染。實際上,飲料瓶的螺紋部分僅僅起到加固作用,并不密閉。“真正起到密閉作用的是瓶蓋上有一塊突出的膠墊,在擰緊瓶蓋的同時加壓緊貼瓶口,起到密封作用!倍皙{副會長指出,在春夏兩季,是病菌高發和傳染的高峰期,瓶口處的衛生問題就比較嚴峻。如果中間環節不長或處于寒冷干燥天氣,瓶口受污染的程度也相對較弱。
那么,飲用飲料應該怎么辦呢?專家建議多留個心眼,盡量選擇瓶蓋密封合格衛生的企業產品,若發現瓶蓋未真正密封,則開瓶后使用干凈的紙巾擦拭瓶口,再用干凈的杯子盛裝飲料,盡量避免直接用嘴接觸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