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是中華文明較早的發祥地之一,悠悠數千載,出現過眾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其中既有治國安邦的賢臣良相,又有抗敵御侮的民族英雄;既有經綸滿腹的飽學之士,又有名揚天下的墨客文人;既有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又有勤政愛民的領導干部,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工作、生活過,他們為聊城做出了重要貢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下這些聊城名人。
伏羲 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伏羲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仰觀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節氣 ,開辟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紀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將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描述下來,制作了八卦,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相傳,他造書契、正婚姻、創樂器、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
伊 尹(?~前1713) 商初大臣。名伊(另說名摯)。今莘縣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教民種谷植桑,后為成湯重用,輔佐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湯尊之為阿衡、保衡。他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東曹縣南),享年百歲。據莘縣舊志記載:“莘之北門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傳伊尹躬耕處也。”又載:莘亭建自漢時至清康熙年間,亭基仍存。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東昌府知府程光珠訪求古跡,親書“莘亭伊尹耕處”6個大字,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圣作物睹,龍虎云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以永志之。
孫臏(約前380~前320) 戰國時兵家。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的后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后為魏惠王將軍,因忌其才能,騙他到魏國,處以臏刑(去膝蓋骨)。后由齊國使者秘密將其載回齊國,被齊威王任為軍師。他設計大敗魏軍于桂陵和馬陵。著作有《孫臏兵法》。
呂才(600~665) 唐初哲學家。今高唐縣人。出身平民家庭。勤奮好學,學識淵博,精通陰陽、方技、輿地、歷史等,尤長于樂律。29歲時,由魏征等人舉薦入弘文館,后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貞觀三年(629),奉命刊訂《陰陽書》,共100卷,頒布天下。他認為“極微”和“氣”是世界的根源;客觀事物的規律產生于具體事物之中;物質世界發展變化的原因在于物質世界內部陰陽兩種對立勢力的矛盾運動;學習是取得知識的惟一途徑。其觀點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呂才一生著作甚豐,大部已散佚。貞觀初年,他曾受詔參論樂事,為《秦王破陣樂》協音律。顯慶中,又奉唐高宗之命修訂《白雪》等曲。
倉頡 上古時期黃帝史官。相傳中國漢字在今東阿縣境內由其創造。漢許慎《<說文>序》中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相別,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自他創字后,中國結束了“結繩而治”,進入以字記事時代。倉頡死后葬于今東阿縣銅城鎮王宗湯村東南。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字子明。今莘縣人。王旦自幼好學,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誥,并被封為禮部郎中、兵部郎中。至道三年(997),真宗即位,4年之中連續晉升,初為中書舍人,后為參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加封為尚書左丞。次年,升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王旦為相10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賢,朝中大部分官員都是他推薦提拔的,但從未推薦自己的親屬做官。天禧元年(1017)9月,王旦病逝,冊封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謚“文正”。仁宗即位后,為其立碑,并親筆御書“全德元老之碑”。其后,歐陽修奉旨為其撰寫碑文,蘇軾為王氏宗祠撰寫了《三槐堂銘》。王旦有文集20卷傳世。
傅以漸(1609~1665) 清開國狀元、一代名相。字于磐,號星嚴。今東昌府區人。幼年家境清貧,天資聰慧,勤奮苦學,博覽群書,經史熟記不忘。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奪狀元,任宏文院修撰。順治八年(1651),任國史院侍講。后為秘書院大學士。順治十二年(1655),奉旨陳時務,上疏安民大計,受到皇帝贊許,被加封為太子太保。順治十五年(1658),授為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他對天文、地理、禮樂、法律、兵農、漕運、馬政等均有研究,著述甚豐。他治學嚴謹,學識淵博,“道德文章實為一時之冠”。其著作僅《四書易經制義》尚存。傅以漸于康熙二年(1663)在家養病期間,主持編纂《聊城縣志》?滴跛哪(1665)病故,葬于聊城傅家墳。
成無已(1063~1156) 宋代醫學家。今茌平縣人。世代行醫,無己尤精。著有《注解傷寒論》10卷、《傷寒明理論》3卷、《傷寒明理藥方論》1卷,是中國最早注釋《傷寒論》的醫學家。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從理論上闡述了各種癥候的病機、病變及處方用藥,闡明了辯證論治的精神實質,揭示了《傷寒論》的隱奧,使其增強了理論色彩!秱骼碚摗饭50論,每論一證,均包括釋義、病因、病理、分型、鑒別及不同治法等!秱骼硭幏秸摗穭t選常用20方,每方包括方義、方制、藥理、加減及注意事項等。成無己對張仲景的辯證與方義有所闡發,形成了系統的中醫理論體系。他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歷史地位。
楊以增(1787~1856) 清代藏書家。字益之,號至堂,別號東樵。今東昌府區人。出身詩書世家。道光二年(1822)中進士。初在貴州任知縣、知府。后調廣西、湖北、河南等省諸道供職。后升任兩淮鹽運使、甘肅按察使、陜西布政使。在陜西時,與陜西巡撫林則徐友誼甚篤。道光二十九年(1848)升為江南河道總督。咸豐五年(1855)卒于任。葬于聊城城西田家莊。楊以增一生熱愛藏書。早在讀書時即秉承父業立志藏書。道光五年(1825),開始收藏宋、元珍本秘籍。步入仕途后,多次易地任職,廣交文士,接觸和收集許多珍本古籍,道光二十年(1840)創建藏書樓——海源閣。曾輯印《海源閣叢書》。至清末,海源閣藏書達3236種、208300余卷,成為中國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海源閣所藏圖書,在軍閥兵亂和日軍侵略中大部散失,少部輾轉北京圖書館、山東圖書館保存。
武訓(1838~1896) 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后,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賬相欺,吃盡文盲苦頭。因此,咸豐九年(1859),21歲的武訓開始行乞集資興學。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光緒十四年(1888),武訓將歷年行乞積蓄4000余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當年招生50余名。光緒十五年(1889),武訓資助了證和尚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武訓又靠行乞積蓄,并求得臨清官紳資助,用資3000吊于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并下令免征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匾額。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
范筑先(1882~1938) 著名民族英雄、抗日愛國將領。原名金標,又名奪魁。今河北館陶縣人。1904年,離鄉投軍,在北洋軍閥任職,官至旅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回到山東,任韓復榘第三路軍少將參議。次年,調任沂水縣長,后又調任臨沂縣長。1936年,被調至聊城(今東昌府區),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侵入山東,不久,又向魯西北進犯,范筑先風塵仆仆,奔波各縣,建立抗日縣政府,組建抗戰群眾團體,發展抗日武裝,歷經80多次戰斗,先后收復并保衛了23縣國土。1938年11月14日日軍侵犯聊城,15日日軍出動飛機、坦克攻破城池。范筑先將軍率部浴血奮戰,多處受傷,自戕殉國。1940年,為紀念范筑先,聊城縣曾更名為筑先縣。1988年,為紀念范筑先將軍殉國50周年,聊城在范筑先殉國的地方修建了范筑先紀念館,鄧小平為紀念碑題寫了“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國處”10個大字。
孔繁森 (1944~1994) 領導干部的楷模。東昌府區人。196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任聊城技校革委會副主任、聊城地革委生產指揮部政治工作辦公室干事。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1979年7月首次報名赴西藏,任中共崗巴縣委副書記。1981年4月調回內地,先后任中共莘縣縣委副書記、聊城行署辦公室副主任、聊城地區林業局局長。1988年9月任聊城行署副專員,再次報名去西藏工作,任拉薩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92年11月任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地區政協主席。1994年9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1994年11月29日在赴新疆塔城地區考察學習途中,不幸以身殉職。1995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分別為孔繁森同志題詞,號召全黨全民向孔繁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