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什么樣的老人適合帶孩子?一定要具備6個品質
什么樣的長輩才適合接起“隔代教育”的大任?
雖然應爸爸打破了很多父母對于“隔代教育”的偏見,但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適合帶孩子的,只有擁有以下6個品質的老人才能教育出人見人愛的孩子哦。
1、性格樂觀,對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
在一個樂觀慈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孩子才能“慢慢”長大,擁有從容快樂的童年。
不溺愛包括:不搞特殊待遇、不無限制滿足、不包辦代替、不剝奪獨立、不當面袒護。
爺爺奶奶對孫輩疼愛過度,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過度“護短”,也會致使孩子的弱點、缺點得不到矯正影響他們成人后的學習與生活。
2、不偏執,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識、新觀念
很多長輩喜歡用“老經驗”教育孩子,但是往往很多“老經驗”已經不適用于當今社會。還有有一些爺爺奶奶因文化低、經常無意識地給孩子傳授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一些壞習慣,這些都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長輩需要學習與時俱進用現代家庭教育理念與方法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智慧成長。
3、衛生習慣良好,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
長時間陪伴孩子的人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如果陪伴者有不良嗜好那孩子就有極大的可能沾染壞習慣,且良好的衛生習慣也能保證孩子基本的身體健康。
孩子們的早教啟蒙非常重要了,陪伴者可以給孩子念念認字卡,讀讀繪本,教孩子基本的認字發音,幫助孩子提升智慧發育。
4、能和孩子的父母“站在一起”
經?吹竭@樣一個情況,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就馬上出來阻止說“孩子還小、不懂事”。
一名優秀的祖輩監護人,應當是常與孩子的父母交流的,能接收他們對于如何撫養孩子的意見,在孩子出現任何心理或生理異樣時能及時和他們溝通的,
對孫輩的溺愛和護短,容易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形成親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
5、喜歡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認識“新事物”
多讓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對于他們的骨骼生長是非常有好處的。
長時間宅在家中,孩子的“識新”能力、社交能力、語言能力都會較弱于經常外出的孩子。
6、了解孩子的飲食營養和生活護理等知識
小小孩們的飲食與護理與成人都大有不同,只有均衡的營養和用心的護理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有種餓叫奶奶覺得你餓,有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很多奶奶總是不斷給寶貝進食,給孩子穿很多的衣服。
但過量的飲食會對孩子身體健康發育起到反作用,過多的衣服會束縛孩子的身體讓他很不舒服。
著名主持人倪萍、咱們的實力唱將韓紅都是由姥姥帶大的,還有英國的哲學家羅素是奶奶帶大的、俄國文學家高爾基也是由外祖母帶大的……
能不能帶好孩子,關鍵不在于誰帶,而主要在于帶孩子者教育思想觀念是否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