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的過度保護可能害了孩子?家長一定要做到6點
我們總是擔心孩子缺乏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差,其實這個問題表面在孩子,根源卻在父母或爺爺奶奶。
孩子為什么依賴性強?換個角度來看,是家長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
實際上,孩子從學會走路就開始渴望獨立,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希望獨自探索世界的奧秘?杉议L總是不放心、不放手,大包大攬,捆住了孩子的手腳,綁住了孩子的思想。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依賴性強?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一.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里,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
作家長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里自己當主人。
二.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采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三.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問題,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家長的成功經驗是:孩子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讓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認識的字,他也不來問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四.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為他準備了艱苦鍛煉的條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應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意志。
五.給孩子沖突,讓他自己去解決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也難免有沖突。解決沖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當孩子向家長訴說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家長應鼓勵孩子去面對它,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動轆由家長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六.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并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母愛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
我們都應該把這場旅程好好走完,在適當的時間得體退出,以成全孩子的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