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不信!你的好意正在折磨你的孩子,你卻還理直氣壯
01
少年說里,有個初二女生叫袁景頤,他一上臺就吐槽有個神奇的人“別人家的孩子”,她十項全能,這就是母親心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看不到自家孩子的成績和努力。從來不表揚,所以站在臺上,希望媽媽夸夸她。
可是媽媽出奇的冷靜,我是在激勵你,怕你飄,在你高興的時候拍你一下。說不過母親,又被母親當中訓了一番,孩子痛哭無法自抑,滿臉淚水跑下臺。本是好意,為孩子好,卻狠狠的折磨孩子的心。
你的好意正在折磨你的孩子,你卻還理直氣壯,別不信!
02
生活中這種母親還有很多,情形也還有很多。很多因為家長管教方式嚴厲和焦慮。
看到孩子玩就訓斥提醒“就知道玩”,本意是提醒;
看到孩子考班級第一就放大排名范圍“在全校第幾”,本意是鼓勵繼續前進;
看到孩子犯錯就不停的說“你可不能再犯……”,本意是你行,你是個好孩子
……
可最后?
“兒子,你出去帶那個放大鏡干啥呢?”
“爸爸,不知道為啥,你一說話我老想跟你犟嘴”
在出門,準備進電梯的時候,發現兒子一邊牽著狗,一邊還拿著個放大鏡,我擔心它會摔壞或者弄丟了,另外也希望孩子不要太鬧騰,所以就責備兒子不該帶這個東西出來,可兒子的回答,讓我吃了一驚,要知道我本意是為他好。
停車買東西的時候,我就問你怎么敢跟爸這樣說話呢?你為什么想跟爸犟嘴呢?“我總覺得你多管閑事,什么都管”,我就把我剛才的想法給他說了一下,我說:“你拿著放大鏡出去,我擔心你把它要么弄丟了,要么摔壞了”,兒子卻說,我不會摔壞的也不會弄丟的,旁邊的媽媽也說了自己的看法,“他出去的時候,有時候他可以對啥東西感興趣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看看會發現些什么東西”。
他們娘倆的話,一下子讓我愣住了突然意識到,可能我的觀念有了問題。經過反思,總結分享給讀者。
03
所有這些需要我們的反思我們的管教方式,接著上文例子
1從興趣的角度來看,有興趣更快樂。
拿個放大鏡他原本就是出去玩的時候,發現什么東西了,他可以更好的去觀察,你讓他只在家里玩,……
我突然意識到,媽媽說的很不錯,兒子的反應也讓我大吃一驚,讓我突然有一種反省,好像在管教方式方面需要調整,以前,我總是覺得,孩子小更多的是考慮孩子的安全,這不能拿,那個不能帶,這個出去要損壞或者怕丟了,也許這種想法在他小的時候,對他的安全監護是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可是剛才我們一家人的對話,突然讓我意識到,自己現在的管教方式已不適合孩子,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當我把自己的想法給孩子說出來以后,孩子的回答是這樣的“我不會打爛,我也不會丟”.
讓我明白了,他也不是那個年齡了,他應該不會丟或者說很容易打爛,盡管說還有這種可能,但是我們溝通之后應該放手,讓孩子到更大的地方給他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探索大自然去發現他感興趣的東西,這反而更有利于孩子興趣的引導,孩子將來以后的發展方向,他會更開心,而不是悶悶不樂。
2從安全的角度來看,容易限制孩子的生活技能的成長,造成孩子的依賴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產生啃老習慣,沒有成就感。
少年說里曾經有一個高二學生,因為家人長期擔心她的安全,限制他做家務,結果造成孩子初二不會自己穿衣服,高二不會自己打熱水,用筷子吃飯。這都是家長管教孩子安全過于焦慮,影響孩子生活技能成長的典型例子。
3還會限制孩子的思維,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
《放學后》節目中曾經有這樣一個家庭,母親在輔導5歲女兒做作業,“魔法用什么來形容?”
“厲害”女兒說。
然后媽媽說不對,媽媽就開始選詞進行引導,當孩子說出了媽媽心中想要的那個詞,“神奇”時,媽媽一下子高興了,“對,就是這個詞。形容魔法用神奇”。
旁邊的老師就問媽媽“為什么形容魔法不能用厲害呢?”
從這個事例上,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在輔導孩子的時候,要有一個包容的態度,不能先入為主以自己的思維限制孩子的思維,給孩子更多的發散思維和自由,才更利于孩子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為孩子好卻不知不覺限制了孩子的思維
當孩子的想法和家長的想法不一致時,孩子的想法未必就是錯誤的,家長的想法也未必都是正確的,有時候就根本沒有標準答案,而父母往往在這個時候很容易去限制孩子的思維,非得跟他一致,希望孩子飛得高,就不要給他過多的設限。這需要父母經常覺察反思自己,用更開明的方式給孩子輔導。更多自由更多快樂。
04
本意是想幫他,是好意,一開口卻是責備,讓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對抗的情緒。
10歲以后,如果這個時候我們還像以前那樣子,以安全為中心管教孩子,盡管是為孩子好,那么這個時候可能對孩子來說會產生更大的束縛,孩子會不舒服,就像孩子說的,只要你說話,我都想跟你犟嘴,這說明了什么?說明我們對他的管教太多了,就像他說的,你管的太多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大人可能從感情上覺得,小樣,這么大你就不聽話,可能覺得好像挑戰當父親的權威,有的大人會進一步懲罰,更嚴的管制,這是危險的。
其實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孩子也許并不是這個想法,他可能更多的是想爭取更多的自由,他感覺到,按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是難受的,但他又說不出來,就會想更多的掙脫,這樣子很容易讓親子關系,繃得很緊,很容易產生對抗,很多家庭里面,親子關系在這個時候出現問題,很多源于大人平時的管教方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自覺把教育等同于管教,教和學、教和管,這兩個發展成一種對抗的關系,和孩子形成統一戰線,一起成長,一起去發現,一起去解決問題。所以這就是在管教方式方面,我們需要調整認知的一個地方,因為只有這樣子的話,才能夠讓親子關系更和諧。
05
遇事別責備,需要刻意練習,這樣解決
我們很多家長習慣于責備命令的方式管教孩子,可能是習慣,也可能是覺得這個方式,簡單有效,在孩子小的時候,也許可以,但是在這個年齡以后,這種方式,反而有更多弊端就會出來,在心理學方面關于情緒管理有這樣一個方法:覺察意識,就是責備別人的時候前面這一個心理和動作是什么樣子的?
我們發現其中很多情況,就是當孩子的一些做法,和我們的想法不一致的時候,我們容易出現對孩子的這種責備管教方式,而我們的責備管教方式又跟我們的認知直接相關,直接相互影響。我們認為孩子的那些個問題,也可能是我們對孩子問題的認知出現問題而不是問題本身。但只要是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我們這個時候就很容易感情用事,用責備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說教管制。
家長陪孩子輔導作業的時候,經常會發生前面嚴厲責罵甚至動手教導孩子,也許孩子笨得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也許孩子的拖延磨蹭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就會不注意情緒,事后我們又恢復了慈母形象,這個時候會淚流滿面,這種復雜矛盾心理,很多情況下就是沒有注意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訓練好自己的情緒造成的。
焦慮容易產生嚴厲,嚴厲容易失去孩子的心,改變認知,調整心態。
06
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我們跟孩子在溝通的時候,一旦發現跟自己不一樣的時候,你一定要先問孩子“你為什么要這樣做?他的目的和想法清楚以后,然后再把你的想法顧慮說出來,共同找到一個好的辦法,讓孩子參與自己行為的決策,孩子會更開心,同時也知道在做這一件行為和事情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這樣家長和孩子,就不會產生對抗,而且家長所擔心的,孩子所要的就能夠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遇事責備孩子和孩子對抗就會制造更多的問題,和孩子形成統一戰線共同“對付”成長問題。
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用好我們的好意,引導輔助好孩子,孩子越來越多的主導自己的行為,說出你的講出他的,孩子決定,才是真正優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