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減”之后,想提高孩子成績,關鍵在于盡早幫ta養成這種思維!
蘭海教育
閱讀方法
BBC科普
自然歷史
3.30-4.1
從夏天到現在,一直有讀者在后臺陸陸續續留言問我, 「雙減」規定頒布后,自家孩子真的想提高成績,該怎么辦?
畢竟,補習班基本被取締了,就連家教也屢屢遭到舉報和重罰。
難道我們這代人就這么慘?小時候自己先學一遍,等到忘得差不多了,再學一遍新課本,自己來教孩子嗎?
別笑啊,有這種想法的家長,真的不在少數。
甚至有 家長已經開始行動了——通過大量囤積教輔教材,希望在家自己「雞」娃。這種做法一出,就連教育部也出面予以回應。
其實,過去大多數教培機構幫助孩子提升成績的辦法無非就是兩種: 一是刷題,二是套路。
所謂刷題,就是快速地集中練習。
相信「熟能生巧」的人們,創造出了各種集中練習的方式:
提高語言水平的訓練營、承諾迅速見效的培訓課程、針對職場人士開設的研討班,甚至是為期一周的考前強化突擊班等,都能在短時間內起到效果,幫助我們快速提高成績。
只不過,這種 大量的集中練習,記得快,也忘得快。
所以一旦選擇題海戰術,就很難停下來,因為孩子很容易被訓練成 「做題家」,靠著機械的記憶來解題,而不是真的的理解。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靠刷題提成績的孩子,日?荚嚦煽儼渭猓坏酱罂季捅憩F不佳:因為大考總會有新題型,一旦沒見過,就容易慌亂和出錯。
所謂套路,則是給出背下來直接用的結論。
無論是早年某些培訓機構聲稱的「不知道選什么,就閉眼選C」,還是幼小銜接的孩子就開始唱「湊十歌」,都是讓孩子記住就行:不求理解基礎知識點,而是背下來直接用。
在遇到常規題型時,這類套路是很好用的,也可以幫助孩子快速提升做題速度甚至成績。
但還是那句話,一到大考,出現了新的題型,解題思路變了,孩子也就容易出錯了。
那么,要想提高孩子的成績,不靠培訓班,真的可以嗎?
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常常說「問題孩子」,卻很少說「孩子遇到了問題」。
1歲的孩子開始扔東西時,有的父母認為打幾下就能教會他不要扔東西,全然忽略了孩子正在嘗試自己的手臂力量,想看看自己到底能舉起多重的物品,又能扔得多遠;
3歲的孩子一被拿走手機就哭時,有的父母覺得孩子被慣壞了,哭就得收拾一頓,卻忘記了孩子只是缺乏有趣的游戲或蒙臺梭利所說的「工作」,好讓他打發時間,并從中學習;
6歲的孩子總是學不會拼音的復韻母,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就是沒用心,劈頭蓋臉一頓罵,罵完孩子依舊出錯,他們忽略的是孩子沒有掌握好拼音規則,這時需要從頭鞏固一遍,而不是做更多的題、錯更多的題;
9歲的孩子和家人發生爭執,順手摔了自己的課本,有的父母發現打一頓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但他們不知道孩子為什么會摔課本、為什么會持續和家里人發生沖突……
你看,這上面哪一個孩子是「問題孩子」?他們不過是遇到問題罷了。
但是,絕大多數父母,總采用「問題思維」來養育孩子,一看到問題就頭疼,見不得問題,總覺得應該快速把問題解決掉。
實際上,對遇到問題的孩子,比起責備和打罵,更需要的是得到來自父母幫助,從而重拾信心——這實際上就是 「目標思維」的養育:我們養育孩子是為了什么?應該如何達成這樣的目標?
采用目標思維養育孩子,就會把問題視作是抵達目標之路上必然會遇到的、正常的現象,從而想辦法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罷、孩子也好,都能「打怪升級」,獲得成長!
所以,無論「雙減」與否,其實培訓機構甚至學校,都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完全、完整的解決方案。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站出來,幫助孩子一起面對和解決問題。
而面對每一個問題,只要我們幫助孩子建立起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不是給孩子代勞、而是在關鍵環節適當引導。
慢慢地,孩子也會通過一點一滴的成功,建立起自己面對問題、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而 要建立起成長型思維,就需要采用成長型養育。
在雙減之前,很多父母覺得自己也不夠專業,沒有能力幫助孩子,所以花錢把孩子托付給培訓機構。
其實,一方面孩子是有能力好好學習的,另一方面父母也有能力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只要父母和孩子都能正視問題、積極嘗試解決,其實很多問題并沒有那么難;或者只要能轉換思維,就會發現前路豁然開朗。
最簡單的思維轉換,其實只需要來自「語言」的改變。
1988年,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德韋克·卡羅爾教授曾進行過一個震撼了心理學界的實驗。
她將128名10~11歲的孩子分為兩組,給這兩組孩子都進行了智力測試(IQ test),主要是一些智力游戲等。
接下來,她一對一給予這些孩子反饋:
夸獎A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夸獎B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這兩組孩子是否想要再做一些智力測試,結果發現,被夸聰明的A組孩子拒絕了,因為他們已經被貼上了「聰明」的標簽。
他們喜歡被人夸「聰明」,并且害怕接下來在測試中出錯,就會失去這一標簽。
然而,被夸努力的B組孩子卻很樂意做更多的智力游戲,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被表揚來自于「努力」,所以越努力,就能獲得越多的表揚。
于是,她又給了這些孩子們難度更大的挑戰,結果發現,被夸聰明的A組孩子在遇到挑戰時,心態很快崩了,他們認為自己可能「并不聰明」;
而那些被夸努力的B組孩子,則不斷嘗試,因為他們認為只是有的地方做得還不太對,但他們總會找到解決方法。
第二天,卡羅爾教授又給了這些孩子與第一天智力測試水平相近的題目。
那些被夸聰明的A組孩子,測試分數出現了嚴重的下滑,因為他們在遭受打擊后認為自己「并不聰明」,因此在測試中未必能取得和之前一樣的好成績;而被夸努力的B組孩子,測試分數則呈現大幅提升。
此后多年,卡羅爾的研究還在繼續。
她研究根據孩子在成長中被夸「聰明」更多,還是被夸「努力」更多,分成了兩類具有不同心態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人擁有固定型思維。
這類人害怕失敗,不愿意去嘗試太難的挑戰,因為他們不想失去自己的「聰明」標簽,害怕自己的挑戰失敗會讓周圍的人失望。
當他們尋找伴侶時,傾向于選擇那些總是夸獎、從不批評他們的人。
當他們聽到有建設性的批評時,會覺得自己被攻擊了,而不是考慮這些建議的合理性。
他們會認為這些批評者發現了自己「并不聰明」的真相,因為他們在內心深處從來都覺得自己并不聰明。
當他們被夸獎擅長某類工作時,通常會拒絕嘗試其他類型的工作。
他們也不愿意努力工作,因為他們認為天生聰明的人不用太努力,相反,努力則意味著不夠聰明。
甚至于,當他們在一項考試中失敗后,可能會選擇通過作弊來獲得好成績,而不是更努力地學習;或者找到那些比自己考得更差的同學,以此獲得心理安慰。
另一類人則擁有成長型思維。
這類人認為,越努力就會越聰明。因為在他們看來智力并非固定的,也并非簡單的“聰明”或者“不聰明”,而是取決于自己有多努力。
相較于驗證自己是否足夠聰明,他們更愿意付出努力去達成目標。
當他們尋找伴侶時,傾向于選擇那些和他們有所不同人。正因為彼此各有所長,所以能在這段關系中獲得成長。
當他們聽到有建設性的批評時,會將其視作「 可藉此成長的機會」,而非惡意的攻擊。
2011年,卡羅爾教授檢測了這兩類不同思維模式的人遇到錯誤時的大腦活動圖像。
圖源:卡羅爾教授TED演講
結果發現,固定型思維的人,大腦幾乎沒有活動,這也意味著他們面對錯誤會選擇逃避;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大腦正在高速運轉,包括剖析錯誤、從中學習和試圖找到解決方案。
顯然,如果孩子認為自己的成績來自于先天遺傳的「聰明」,那么,當他們遇到挫折時,就會認為原來自己還不夠聰明,就算努力也無法改變,所以更容易選擇放棄。
相反,如果孩子認為自己的成績來自于后天的努力,那么失敗后,他們仍然可以通過繼續努力來接近或達成目標。
先天的「聰明」會被用光;而后天的「努力」,則可以不斷努力下去。
作為父母,我們很容易看到孩子的短期表現,卻忽略掉教育的長期效果。
現代心理學奠基者之一,個體心理學派的開山鼻祖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養育孩子就像是騎自行車:
當一切順利的時候,你甚至都不會意識到自行車的存在,更不會想著要給自行車做什么改變;
然而,當自行車駛過泥坑,車輪飛了出去,你摔得滿身是泥時,你才會意識到:遇到問題了!
很少有人因為摔倒,而對自行車拳打腳踢一番。
大多數人會扶起自行車,走出泥坑,并且給自行車裝上車輪,甚至加固、改造、升級一番,好讓它下一次順利通過泥坑。
然而,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卻很容易對孩子發火,認為這是孩子自己需要去解決的問題,甚至相信拳打腳踢一頓就能搞定問題;
而不是仔細檢查一遍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并且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對這些父母來說,養育孩子所花費的心思,也許還比不上對一輛自行車花費的心思,這難道不是非常可笑的事嗎?
事實卻是,這樣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屢有發生。
我也曾和很多父母一樣,在成為新手父母后飽受困擾,發現自己面臨著許多養育問題:
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哭,該怎么辦?
明明說了很多次,為什么孩子就是不改?
職場媽媽不能24小時陪伴孩子,能養好孩子嗎?
……
直到我認識了湯維,并拜讀了她的新書 《成長型養育》,才意識到作為父母,應該具備 「成長型思維」。
2017年,湯維親自帶著兩名孩子赴美進修亞利桑那州教育部的養育課程,接觸到了影響學界30多年的德韋克·卡羅爾教授的「成長型思維」理論, 并開始有意識地用在自家孩子身上,同時推廣給更多家長。
出人意料的是,神奇的變化發生了。
有一名5歲的孩子,在攀爬欄桿時嘗試了多次才成功。
下來以后,他跟媽媽說:媽媽,我特別喜歡努力。因為聰明是生下來就有的,但是聰明用完就沒有了;但努力不一樣。只要我愿意努力,就可以一直一直努力。
還有更多的家長,由此改變了對孩子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開始跟孩子一起成長。
從「讓孩子解決問題」,到「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核心的改變是家長不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
這,恰恰是成長型養育才能帶給孩子的。
畢竟,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們都沒有當過父母。所以,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學起的。
所以,為人父母其實也沒那么難,不過是學習關于「養育」的知識罷了。
這本歷經5年打磨的《成長型養育》一書,得到了中科院心理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業50余年的教育心理學家張梅玲教授的作序推薦。
作為教育界諾貝爾獎「一丹獎」成果的實際運用,《成長型養育》一書提供了七大工具,幫助父母通過改變教養語言,讓孩子把每一個問題化作成長的機會,從而具備不斷自我突破的能力,實現終身成長。
無論環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不被困難打倒,面對挫折選擇愈戰愈勇的孩子,才可能取得更大的人生成就。
尤其是,當他們不是墨守成規,而是學會通過努力的結果,選擇更好的策略時,又能進一步事半功倍。
如果你要問我,如何養出這樣的孩子,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多學點成長型養育的知識,這件事,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