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建于瑞士和法國邊境地區地下100米深處的環形隧道中,隧道全長26.659公里。大型強子對撞機2003年開始修建,2008年9月10日啟動,將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科學家參與這一研究項目。
對撞機“開足馬力”后,能把數以百萬計的粒子加速至將近每秒鐘30萬公里,相當于光速的99.99%.粒子流每秒可在隧道內狂飆11245圈,單束粒子流能量可達7萬億電子伏特。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定于10日將第一批質子注入對撞機,開始加速測試?茖W家將檢驗對撞機各組成部分電路,檢測對撞機整體運行狀況。
如測試成功,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下一步將著手反方向的粒子加速測試,為粒子高速對撞做準備。
運行方向相反的兩束高速粒子流一旦對撞,碰撞點將產生極端高溫,最高相當于太陽中心溫度的10萬倍。
大型強子對撞機探測器“ATLAS”項目發言人彼得·熱尼8日告訴法新社記者:“我們將(由此)進入一片物理學新領域。周三(10日)將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相關資料:
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是用人工方法產生高速帶電粒子的裝置。是探索原子核和粒子的性質、內部結構和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在工農業生產、醫
應用粒子加速器發現了絕大部分新的超鈾元素和合成的上千種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并系統深入地研究原子核的基本結構及其變化規律,促使原子核物理學迅速發展成熟起來;高能加速器的發展又使人們發現包括重子、介子、輕子和各種共振態粒子在內的幾百種粒子,建立粒子物理學。近20多年來,加速器的應用已遠遠超出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領域,在諸如材料科學、表面物理、分子生物學、光化學等其它科技領域都有著重要應用。在工、農、醫各個領域中加速器廣泛用于同位素生產、腫瘤診斷與治療、射線消毒、無損探傷、高分子輻照聚合、材料輻照改性、離子注入、離子束微量分析以及空間輻射模擬、核爆炸模擬等方面。迄今世界各地建造了數以千計的粒子加速器,其中一小部分用于原子核和粒子物理的基礎研究,它們繼續向提高能量和改善束流品質方向發展;其余絕大部分都屬于以應用粒子射線技術為主的“小”型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的結構一般包括 3個主要部分 :①粒子源 ,用以提供所需加速的粒子,有電子、正電子、質子、反質子以及重離子等等。②真空加速系統,其中有一定形態的加速電場,并且為了使粒子在不受空氣分子散射的條件下加速 ,整個系統放在真空度極高的真空室內。③導引、聚焦系統 ,用一定形態的電磁場來引導并約束被加速的粒子束,使之沿預定軌道接受電場的加速。所有這些都要求高、精、尖技術的綜合和配合。
加速器的效能指標是粒子所能達到的能量和粒子流的強度(流強)。按照粒子能量的大小,加速器可分為低能加速器(能量小于10^8eV)、中能加速器(能量在10^8~10^9eV)、高能加速器(能量在10^9~10^12eV)和超高能加速器(能量在10^12eV以上)。目前低能和中能加速器主要用于各種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