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科學地論證了海陸變遷現象,從而把海陸變遷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1074年,沈括奉命到河北西路,也就是現在的河北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區巡察。當他沿著太行山向北行走的時候,在山崖間,他常?吹胶新莅鰵ず网B卵形的礫石,像一條長帶,橫貫在石壁中間。經過觀察分析,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指出:
“由此可見,這里過去曾經是海濱。然而現在東面距海已經近千里了。今天所稱的大陸,都是淤泥沉積而成的。堯殺鯀的地方在羽山,按過去的說法,羽山在東海中,而如今的羽山卻在陸地上了。黃河、漳河、滹沱河、涿 水、桑干河等河流,都是含有大量泥沙的渾水。今天,函谷關、陜縣以西的地帶,河水都在地面以下流動,河道低于地面不少于一百余尺。這些河流攜帶的泥沙年年向東流,全都沉積為大陸的泥土,這是必然的道理!
沈括的這段話,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海陸變遷學說。他不僅非常正確地闡釋了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還很科學地論證了海陸變遷現象,把古老的滄海桑田說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之上了。這比西方意大利人達-芬奇(1452~1519)最早理解亞平寧山中的螺蚌殼化石為海中古生物遺跡要早4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海陸變遷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