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一:空氣的基本介紹
空氣(Air,kōng qì),我們每天都呼吸著的“生命氣體”,它分層覆蓋在地球表面,透明且無色無味,它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對人類的生存和生產有重要影響。
空氣是指地球大氣層中的氣體混合,為此,空氣屬于混合物,它主要由 氮氣、氧氣、稀有氣體(氦、氖、氬、氪、氙、氡),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質(如水蒸氣、雜質等)組合而成。其中氮氣的體積分數約為78%,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稀有氣體(氦、氖、氬、氪、氙、氡)的體積分數約為0.934%,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為0.04%(2017年最新數據),其他物質(如水蒸氣、雜質等)的體積分數約為0.002%?諝獾某煞植皇枪潭ǖ,隨著高度的改變、氣壓的改變,空氣的組成比例也會改變。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直到后來法國科學家拉瓦錫通過實驗首先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19世紀末,科學家們又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空氣里還有氦、氬、氙等稀有氣體。
在自然狀態下空氣是無色無味的。
空氣中的氧氣對于所有需氧生物來說是必須的。所有動物都需要呼吸氧氣,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氣。此外綠色植物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空氣幾乎是所有植物所需二氧化碳的唯一來源。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云、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里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么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物理性質
空氣無色無味,氣態。
在0℃及一個標準大氣壓下(1.013×10^5 Pa)空氣密度為1.293g/L 。把氣體在0℃和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狀態稱為標準狀態,空氣在標準狀態下可視為理想氣體,其摩爾體積為22.4L/ mol。
空氣的比熱容與溫度有關,溫度為250K時,空氣的定壓比熱容cp=1.003kJ/(kg*K).,300K時,空氣的定壓比熱容cp=1.005kJ/(kg*K)
空氣的相對分子質量是29。
常溫下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液態空氣則是一種易流動的淺黃色液體。一般當空氣被液化時二氧化碳已經清除掉,因而液態空氣的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氬,其它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計。
在標準狀態下空氣的聲速為331.5m/s。
干燥空氣的摩爾質量為28.9634g/mol。
在標準狀態下空氣對可見光的折射率約為1.00029。它隨氣壓、氣溫和空氣成分變化。尤其濕度對于折射率的影響比較大,相應地光速在空氣中也隨之改變。
比熱容:
= 1.005 kJ/(kg K) = 0.279 kWh/(Tonne K)(等壓過程)
= 0.718 kJ/(kg K) = 0.199 kWh/(Tonne K)(等容過程)
不含水蒸氣的空氣被稱為干空氣。干空氣的氣體常數為2.8704*10**6erg g**(-1) K**(-1),平均分子量=28.966g mol**(-1) ,定壓比熱=7R/2=0.240 cal g**(-1) K**(-1),干空氣定容比熱=5R/2=0.171 cal g**(-1) K**(-1)。
手抄報二:空氣的組成分層及發現史
組成
體積含量
氮氣:78.09%
氧氣:20.95%
稀有氣體:0.932%
二氧化碳:0.034%
水和雜質:0.002%
空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它的恒定組成部分為氧氣、氮氣、氬氣和氖氣等稀有氣體,可變組成部分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它們在空氣中的含量隨地理位置和溫度不同在很小限度的范圍內會微有變動。至于空氣中的不定組成部分,則隨不同地區變化而有不同,例如,靠近冶金工廠的地方會含有二氧化硫,靠近氯堿工廠的地方會含有氯等等。此外空氣中還有微量的氫氣、臭氧、氧化二氮、甲烷以及或多或少的塵埃。
實驗證明,空氣中恒定組成部分的含量百分比,在離地面100km高度以內幾乎是不變的。以體積含量計,氧約占20.95%,氮約占78.09%,稀有氣體約占0.934%。
一般說來,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這對于人類和其它動植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煙塵,改變了空氣的成分,造成了對空氣的污染。被污染了的空氣會嚴重地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的生長,造成對自然資源以及建筑物等的破壞。
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致可分為粉塵和氣體兩大類。從世界范圍看,排放到空氣中的氣體污染物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這些氣體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燒和工廠的廢氣。
分層
空氣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達到數千千米。這一層厚厚的空氣被稱為大氣層。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同溫層)、中間層、電離層(暖層)和散逸層。我們生活在最下面的一層(即對流層)中。在平流層,空氣要稀薄的多,這里有一種叫做“臭氧(氧氣的同素異形體O3)”的氣體,它可以吸收太陽光中有害的紫外線。中間層又稱中層,自平流層頂到85千米之間的大氣層。再上面是電離層,這里的空氣處于部分電離或完全電離的狀態,電離層是部分電離的大氣區域,完全電離的大氣區域稱磁層。電離層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將無線電波反射到世界各地。若不考慮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各種碳氫化合物,則地面至100km高度的空氣平均組成保持恒定值。在25km高空臭氧的含量有所增加。在更高的高空,空氣的組成隨高度而變,且明顯地同每天的時間及太陽活動有關。
發現史
200多年前法國科學家拉瓦錫(Lavoisier,1743~1794)用定量試驗的方法測定了空氣成分。
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閉容器中加熱12天,發現部分汞變成紅色粉末HgO,同時,空氣體積減少了1/5左右。通過對剩余氣體的研究,他發現這部分氣體不能供給呼吸,也不助燃,他誤認為這全部是氮氣。
拉瓦錫又把加熱生成的紅色粉末收集起來,放在另一個較小的容器中再加熱,得到汞和氧氣,且氧氣體積恰好等于密閉容器中減少的空氣體積。他把得到的氧氣導入前一個容器,所得氣體和空氣性質完全相同。
通過實驗,拉瓦錫得出了空氣用氧氣和氮氣組成,氧氣占其中的1/5。
19世紀前,人們認為空氣中僅有氮氣(N2)與氧氣(O2)。直到1892年,英國物理學家雷利發現從空氣中分離氧氣后得到“氮氣”的密度(1.2572g/L)與分解含氮物質所得的氮氣密度(1.2505g/L)之間總是存在著微小的差異。雷利沒有放過這一個微小的差異,他后來與英國化學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 1852一1916)合作,終于發現空氣中還存在著一種化學性質不活潑的“惰性”氣體---氬氣(Ar)。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拉姆塞等人又陸續發現了氦氣(He),氖氣(Ne),氙氣(Xe)氪氣(Kr)氡氣(Rn)這六種稀有氣體。
人們已能精確測量空氣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