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化高速度發展的階段,城市數量已經由 1949 年的 136 個,發 展到目前的 600 多個;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由 1949 年的不足 10%%, 發展到目前接 近 40%%的水平。2004 年是我國人均 GDP 達到 1000 美元以后的第一年。國際經驗表明, 一個國家人均 GDP 達到 1000 美元,其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在經濟和社會的轉 型中,公共安全特別是城市安全將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當前,我國每年因安全事故、自 然災害以及社會治安等城市公共安全造成的 GDP 損失高達 6%,并有約 20 萬人被奪去生 命。近年來,臺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頻頻光顧;礦難、有害氣體泄漏、飛機失事、火 災等安全事故接連不斷;綁架、搶劫、兇殺、校園安全等刑事和治安案件時有發生。因此建 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體系是社會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 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城市具有人口集中、 經濟集中、社會財富集中、現代化設施集中等特點,一旦發生突發性火災、地震、洪澇、爆 炸、毒氣泄漏、傳染病以及戰爭與破壞等各種自然或人為災害,往往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 和慘重的財產損失,嚴重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從 1995 年日本沙林事件,到 剛進入 21 世紀時的 9.11 事件、近兩年出現在世界范圍內的 SARS 以及禽流感,都在強烈 地警示人們: 必須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建立城市公共安全日常管理體系和應急處置機制的必 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因為城市公共安全不同于工業生產安全與職業安全。 城市工業危險源、 城市公共場所、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城市自然災害、城市道路交通等對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 帶來風險,這些風險存在于人們生產、生活、生存范圍的各個方面,包括衣、食、住、行、 休閑娛樂等各個領域及環節,涵蓋城市危險源、城市自然災害、城市重要機構及場所、城市 公共基礎設施、城市應急救援力量、城市應急救援設備設施等方方面面。若城市公共安全作 為一個系統,它的風險,由于人群的聚集而被放大;由于系統的脆弱性而易受破壞;由于系 統的社會敏感性而被激化及猝變。因此,科學的應對機制對于城市公共安全至關重要。 首先我們要認清我們城市公共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式。 首先我們要認清我們城市公共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式。
(一)意識淡薄,教育薄弱,急需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教育培訓體系。市民公共安全意 識高低是衡量一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參數。 2004 年發生在俄羅斯的地鐵事件中, 司機和乘客聽從指揮,忙而不亂,處置緊張有序,反映出政府和公民具有較高的公共安全素 質和應急指揮處置水平。對照 2003 年以來發生在我國的重大傷亡事故、特大火災事件中, 遇難群眾多為婦女、老人和兒童的情況,反映出城市在安全教育、救援訓練和應急處置等方 面存在薄弱環節。目前許多部門和地區都制定了突發事件的預案,有的還進行了演練,但還 僅限于紙面上和淺層次,必須下力量加強對市民的公共安全知識教育、防范技能培訓、心理 適應能力調適。因此,切實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教育和培訓體系是當務之急。
(二)信息獨享,缺乏引導,急需建立統一權威的信息發布平臺。2003 年在我國少數城 市發生“扎針眼”的傳聞,引起市民恐慌,一時全城不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主流的、 權威的公共安全信息發布平臺所致。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 政府不可能完全封鎖公共安全信 息。政府要樹立自己的權威,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就必須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對外公布 一致的、可靠的公共安全信息,建立統一的、權威的信息平臺,對社會公眾進行有效的輿論 引導。如果主流信息不暢,則社會謠言四起,在政府信息失去權威導向、百姓心理恐慌程度 大大加劇的情況下, 就會發生諸如物品搶購和擠提現金等過激行動, 從而加大了政府解決危 機的難度。目前地方政府工作人員還存在著意識缺位,缺乏自如應對媒體、有效引導輿論的 能力。因此,在著眼建立起一個權威的公共安全信息發布平臺,對媒體和社會公眾進行正確 引導,一旦危機發生,則會有效發揮作用。
(三)注重應急,忽略防范,急需建立公共安全日常管理協調機制。由于近年來公共安 全事件的多發, 人們更多的關注危機事件發生后的應急處置和事后恢復, 而對如何預防和化 解公共安全危機,加強公共安全的日常管理,建立科學的公共安全評價體系,重視不夠。如 城市中的一些加油(汽)站、化學物品經營點比鄰居民區,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大量構筑的 地下人防工程,由于缺乏資金保障,通過以商養護的辦法進行出租,辦旅館、辦歌廳、辦洗 浴中心等,大量外來人員和社會閑雜人員涌入,不僅帶來社會治安問題,也成為嚴重的安全 隱患。這些問題由于權屬單位的不同,缺乏統一的日常管理機制,將會成為城市公共安全的 “雷區”。從管理學角度看,危機應急是一種被動的補救措施,而日常防范則是一種積極主動 的化解手段,最能體現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及應 急機制建立上,著力點應放在日常管理機制的建設上,要對危機的可能發生有超前的預測, 對區域內危險源頭的控制有積極的措施, 對突發事件的處置有系統的預案。 社會作為一個有 機整體,政府應該建立統一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預案,不管什么危機發生,都有事先的組織 體系和應對策略,一旦危機發生立即啟動預案,減少工作環節,提高救援效率。 (四)自成體系,管理分散,急需建立協作統一的管理平臺。廣義上的公共安全主要指 生產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但涉及的具體事件包括自然災害、生產事 故、藥品安全、生態環境、公共設施、地下空間、社會治安、金融安全、國家安全等 30 多 種有關政治、社會、經濟和自然方面的安全防范內容,涉及幾十個部門。目前政府仍然沒有 一個統一的公共安全管理協調機構, 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實際上仍然分散在安全生產監 督局、市政管委、公安局、衛生局、工商局、藥品監督局、技術監督局、人防辦等多個職能 部門中。相關職能部門分屬不同系統和不同的領導,日常管理中往往習慣于分兵把守、各自 為戰,缺乏管理資源和信息的共享,沒有統一的預警機制和協調管理平臺。在這種分散管理 的體制下,政府對區域內的公共安全信息不能全面了解,對各種安全隱患不能及時消除,對 各種危機的發生不能事先有效阻止,結果造成危機發生,同時加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此外 發生公共安全危機事件后, 往往是組建一個臨時應急領導小組, 負責事件的應急處理及事后 恢復,隨著危機事件消失,應急領導小組使命也就完成了,周而復始,經驗教訓無人系統總 結借鑒。因此建立一個常設協調管理機構,搭建統一的工作平臺,促進各職能部門的有機銜 接,對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整體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我們應該先創建一個良好的城市公共安全預防與處理機制: 所以我們應該先創建一個良好的城市公共安全預防與處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