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樓美國“出世”
世貿中心并不實用
著名建筑設計大師張開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雖然摩天大樓興起于美國,但這種熱潮其實在美國已經過去,現在正移師東南亞。然而,摩天大樓卻存在很多問題。(編輯發布 http:///News_list.asp?mid=18)
對此,原北京市規劃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北京長安街沿線整治辦公室主任趙知敬提出了一個很好的例證。他說,就拿此次美國因恐怖事件倒塌的世貿中心來說,他曾經跟世貿中心的業主討論過有關的問題。業主認為,紐約世貿中心并不實用,實際上只需建60-70層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建110層,造價很高,因為城市土地并沒有這么緊張,周圍不少住房還是平房。除此之外,世貿中心存在很多弊病:電梯到60層以上需要換乘,交通運輸不方便,并且中間的電梯井等設備部份占的面積很大,大樓的有效利用面積小。由于風的作用,大樓的晃動幅度大,對里面的人都有些影響。安全、消防問題也很難解決。大樓集中了5萬人上班,地面交通流量很大,還有停車場等問題。所以紐約世貿中心缺乏實際的使用價值已成不爭的事實。
業界專家憂思中國的“摩天時代”
面對目前中國大型城市追求高層、超高層建筑的現狀,不少業界專家憂心忡忡。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魏大中表示,我們在建超高層建筑時應當慎重,該汲取教訓,不能盲目追求“高”,盲目攀比。建筑大師張開濟則認為,北京沒有必要蓋這么高的樓,超高層建筑不僅破壞了北京的古都風貌,而且破壞了城市天際線,造價也高。建高層建筑不是北京的發展方向。趙知敬則認為,我們還是要堅持“實用、經濟、美觀”的原則,不要追求那些畸形的東西。城市的美觀可以通過建筑高度的錯落有致、高水準的造型藝術來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更多的專家則會從高層建筑鋼結構的技術角度分析。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陳肇元教授認為,我國現有的結構設計規范中,安全系數偏低,應適當提高標準,不能再讓老百姓住低標準住房了。中國鋼結構專家組資深專家薛發認為,目前我國對于鋼結構防火性能差這一狀況,一直作為重點課題在研究,而且找到了一些防護方法。如采用特殊的高性能防火涂料包在鋼結構上,減少鋼結構材料與大火的直接接觸;運用結構計算防火;設計中運用多重感件,起到多重保險的作用;運用特殊的鋼材,比如耐火鋼。這些措施的采用,使我國鋼結構建筑即使遇到災害或破壞,損壞也會大大降低。
中國鋼結構協會副秘書長劉萬忠認為,發展高層鋼結構應該有所節制,而且要因地制宜,因為一旦遇到不可預期的災害,會給國家造成重大的損失,這不是一幢建筑本身能承擔得起的。同時,超高層建筑在設計上一定要考慮周全,包括防風、防火、地震等自然災害,也包括爆炸、撞擊、戰爭等人為因素,同時包括內部報警系統、防火系統,以及人員安全通道等因素?傊,配套的內部結構防護措施必須加強。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秘書長唐美樹認為,發展鋼結構建筑是我國未來建筑的一個趨勢和潮流,是大方向,不能因為紐約世貿中心事件,而對我國鋼結構建筑事業產生懷疑。因為鋼結構雖然有它致命的弱點,但畢竟還擁有很多的優點。隨著我國鋼產量增加,一些超大城市,應適當地興建幾個標志性的高層建筑,可以展示城市的形象。
北京CBD、奧運村真要崛起摩天大樓群?
有業界人士透露,近期內火透了的北京CBD、正在規劃中的奧運村要建摩天大樓群。北京市奧申委工程規劃部副主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李銘陶說,北京的CBD、2008年奧運會奧運村的初步方案中,有建摩天大樓的想法,但目前還只是一個設想。實際上,北京一直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提倡建多層建筑,一種主張建高層建筑。原北京市規劃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趙知敬解釋說,對于北京,目前CBD的摩天大樓群、奧運村的百層大樓還僅僅是競賽中的方案,并不是說就將實施。這個問題還在研究。
魏大中認為,北京CBD和奧運村的摩天大樓應進一步論證。北京蓋這么多高層寫字樓都租出去了嗎?多蓋幾幢高層,分散些行不行?城市規劃也不能只考慮規劃構圖的效果、城市輪廓線,還應從使用效果上多考慮些。
但對于這些現象,專家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摩天大樓是否走到了盡頭?
在爭論起伏跌宕之時,不少人對摩天大樓的發展提出置疑——摩天大樓走到盡頭了嗎?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彥林認為,除去重大的意外事故,高層建筑仍是城市建筑的發展方向。但特殊建筑必須考慮重大災難性事故。如果不考慮重大的天災人禍,高層建筑不會輕易出問題。
而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鋼結構委員會主任張愛蘭認為,高層建筑雖然是發展方向,但如何發展必須要重新認識。建筑以低層發展到多層、高層、超高層是一個必然過程,其原因有人口的增長、地價的提高、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等。但高度也有一定限度,不能過度發展,除了一些特殊地段和有標志意義的以外。一般達到50-60層,其有效利用還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副會長尹敏達則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可以發展高層建筑但不宜超過200米,超高層建筑必須考慮自救系統。他認為,抗震地帶的建筑和超高層建筑必須采用鋼結構。高層建筑可以大規模發展,但超過200米的超高層建筑,在規劃時應慎重。原定高度500米的北京世貿中心摩天樓已經被“壓縮”到100米。高層會有人為的緊張和搖擺,80米以上的樓層難以出租。
1974年以后,以著名建筑師菲力普·約翰遜為首的一大批建筑工作者拒絕在美國設計摩天大樓。11位院士和國內著名專家呼吁:中國不能在摩天樓建設上盲目攀比。
日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全國設計大師何玉如先生透露,在修改之后的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設計方案中,原定高度500米的北京世貿中心摩天樓已經被“壓縮”到100米,這意味著“9·11”恐怖襲擊事件后,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摩天樓。
世界最高的建筑中國獨占一半
據何玉如介紹,在最近召開的“超高層建筑的發展與建設”論證會上,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11位院士和國內建筑業的著名專家呼吁:中國不能在摩天樓建設上盲目攀比。
何先生說:“北京世貿中心原方案中500米摩天樓一直就有爭議,現在有關領導明確指示不建那么高了。我們又做了方案推敲,完全從實際需要考慮。新方案已經送國務院審批,高度只有100米左右!
關于方案修改的原因,何先生說:“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摩天樓在經濟、維護、安全等方面的問題,也有是否能在奧運會前及時完工的問題!
無論如何,中國建筑在向世界最高挺進的道路上,撤回了一步。而在此之前,我們攀登世界建筑高峰的速度是驚人的。
1985年,150多米高的深圳國貿大廈以“三天一層”的深圳速度首開大陸超高層建筑先河;1990年,北京京廣中心突破200米;1996年,深圳地王大廈以“九天四層樓”的新深圳速度將記錄拔高到383.95米;1998年,上海金茂大廈以420.5米的高度排名世界第三。
世界排名前十的摩天樓中,中國包括香港、臺灣占1/4。如果考慮到位列第十一名的深圳地王和第十二名的廣州中信,世界最高的建筑,中國占一半。
2001年8月,北京有媒體傳出消息:一批300米高的摩天樓將出現在中央商務區的金十字區域,為此不惜打破中央商務區60米~100米的規劃限高。在上海,與“中華第一高樓”金茂大廈比鄰之處,環球金融中心已開始前期籌備。最初的方案中,它的高度是466米,超越了今天的世界第一高。
最后的輝煌本來是留給奧林匹克的。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最初的規劃圖中,空曠的區域內,將斥資90億元豎起世貿大廈雙子塔。最高點確切數字:502.7米。
摩天樓不等于現代化
摩天樓的發展速度曾令國人贊嘆,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質疑和批評,尤其在“9·11”事件之后。
參加“超高層建筑的發展與建設”論證會的專家們認為,“9·11”事件之后,超高層建筑不是不能建,而是要適度,因地制宜,科學決策,避免盲目攀比。建筑物超過一定高度后,施工成本急劇增加,維護和管理費用巨大。一旦發生地震、風災、火災或人為破壞等災害,很難進行及時有效的救護,往往造成人員、財產的巨大損失。
專家指出,一些城市忽視本地區的經濟實力和用地情況,將超高層建筑看做是標志工程、形象工程,爭建全省第一、全國第一,盲目攀比,摩天大樓有越建越高之勢。
專家們認為,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代大都市的標志應該是信息化的發展程度,城市環境和城市文化的發展程度,高層建筑已不是大城市發展的特征,建筑應該在造型上多動動腦筋。從全球來看,更多的國家還是選擇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城市發展有幾個趨勢:舒適、安全、便捷和健康。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已不再競相建造摩天大樓,生態城市、花園城市成為城市建設新的發展方向。
據業內人士分析,如今建造近200層的建筑已經沒有任何技術困難。摩天樓紛紛拔地而起,你超我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某種虛榮心。而用以掩蓋虛榮的最“科學”的理由,往往是高層建筑有節約土地的經濟性。但就是這點理由,也已經越來越脆弱。
摩天大樓燒錢機器
來自排名世界前5位的摩天大樓的統計數字顯示,一幢超過400米的摩天大樓,每天的維護費用就是個步小的數目,再權衡其巨大的建設投資,建筑界已有人士作出結論:超過300米,摩天大樓就失去了因節約用地換來的經濟價值。
建筑學家認為,建設高層建筑一般是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采用的方案。比如香港,盡管有1070平方公里的面積,而可用于城市發展的只有96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域,建筑只能往高處長,其高層高密度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而我國內地的許多摩天樓卻聳立在空曠的地區。
專家指出,如果土地資源并不十分稀缺,建高樓從經濟角度考慮就得不償失了。以目前中國最高的摩天大樓——上海金茂大廈為例,高420.5米,總投資50億元,其中貸款24億元,加上每天的維護費用,投資者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一些本來不成為問題的事情也將被放大了。高層建筑對人類生活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受到關注,并被概括為反自然、反生態。在許多發達國家,公眾已不愿被裝入由高樓大廈和高速公路組成的緊張運行的機器中,而紛紛涌向郊外。美國一些城市近年來市中心區的摩天大樓空房率直線上升,投資商陷入困境。
東南大學教授、工程院院士呂志濤認為,高樓要限制高度為350米,超過350米沒有節約用地的意義,產生的弊病也越來越多。如世貿中心,據報道,80米以上的樓層難以出租,因為高層會有人為的緊張和搖擺。
一旦出事就是災難
也許用愛莫能助這個成語來形容“9·11”恐怖襲擊發生后很多救援人員的心情是比較合適的。身處數百米的高樓之中,災難降臨時能乞求的恐怕只有上帝。
1974年巴西圣保羅焦瑪大樓火災,造成188人死亡,245人受傷;1980年美國27層的米高飯店火災,燒死84人,燒傷679人;1992年我國沈陽市21層金三角大廈起火,直接經濟損失43萬元;1996年香港嘉利大廈起火,持續燃燒21小時,造成39人死亡,81人受傷;2000年5月12日,臺灣汐止科技園一棟26層寫字樓發生火災,狂燒43小時,損失100多億新臺幣……
摩天樓比其他民用建筑潛伏著更多的火災危險性:電氣故障、機械故障、吸煙不慎、明火管理不善、施工違章作業?v橫交錯的各種管道,是煙氣火勢發展擴大的重要原因。摩天大樓中垂直的樓梯間、電梯井、衣物滑槽以及封堵不嚴的管道井,火災時形成煙囪效應。煙氣沿豎向井道上升的速度有時甚至可達每秒8米。火勢卷疊沿外墻向上擴大,玻璃幕墻建筑遭受這種危險的可能性更大。
一旦發生火災,撲救極其困難。消防云梯車最高僅能達到53米,水帶直接供水高度只有150米。若發生事故,人員無法迅速疏散。沒有防煙防火防水措施的客用電梯必須停止使用,有限的樓梯間是人員疏散的惟一手段。而一旦停電,消防電梯無法使用,消防人員只能通過樓梯登高,與恐懼的人群對撞。
正是由于摩天樓的諸多弊端,在摩天大樓的建造方面,歐洲人保持了克制與理智。目前在世界300米以上高樓的排名中,沒有歐洲建筑的名字。在“救救孩子,救救老人,少建高樓”的口號下,歐洲許多城市已開始有計劃地拆除高樓。美國從1974年以后也停止了摩天樓的建造。不幸的是,亞洲許多國家卻因此成了一些歐美建筑商的淘金地。
超高:歐美建筑文化的棄物
摩天大樓堪稱美國的土特產。1851年,電梯系統發明,19世紀末,鋼鐵工業發展,這使得建筑向高層發展成為可能;1871年,美國芝加哥發生特大火災,城市重建時,為節約市中心用地,高層建筑應運而生,隨之也誕生了芝加哥建筑學派。
隨著美國西部開發宣告結束,東部經濟漸占上風,摩天樓的發展中心逐漸從芝加哥轉移到紐約。有人說,每一幢摩天樓都在講述一個窮漢變成百萬富翁的故事。1931年,高381米的帝國大廈在紐約落成。這幢只花了一年多時間建起的102層高樓成為美國的驕傲。
二戰后,世界范圍內出現了高層建筑的繁榮期,一個重要原因是戰后各國經濟急需恢復,高層建筑以其建設周期短備受推崇。1973年,雙峰并立的紐約世貿中心將“世界第一”的高度拔高到417米。一年后,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就以443米的高度將記錄刷新,它使“高層建筑的故鄉”芝加哥重振雄風,也寫下了美國摩天大樓輝煌歷史的最后篇章。
在西爾斯大廈落成之際,美國建筑界發生了一起重要事件——以著名建筑師菲力普·約翰遜為首的一大批建筑工作者拒絕在美國設計摩天大樓。這之后,不甘寂寞的美國建筑商們開始把他們的摩天樓“出口”到環太平洋西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1996年,馬來西亞吉隆坡建成450米高的石油大廈雙塔,超過了芝加哥西爾斯大廈,成為世界第一;1998年,上海建成421米高的金茂大廈,超過了紐約世貿中心,躍居世界第三。
在渴望發達的城市,高層建筑被當作現代化的標志。我國一些城市也不甘落后,目前不僅數以萬計的二三十層的高樓大廈在各城市拔地而起,而且涌現了一大批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樓,“亞洲之最”、“世界第一”也在醞釀興建之中。在這股風氣下,有的小城市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建高樓,一些歷史文化名城也迫不及待地趕這個時髦。
值得高興的是,中國人已經開始理智地審視超高建筑,相信我們會走出“靠高度拼實力”的誤區。與自然接近,陽光,綠草,才是人類理想的家園。高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