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安全文稿 >

        我國為什么洪災頻繁

        洪澇災害的發生一般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降水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集中程度,我們稱其為上界面;二是地表對過多的水的蓄、泄、堵的容量和能力大小,我們稱之為下墊面或地生態。一旦暴雨驟降落或梅雨連連,降到地表的水超過了蓄水的容量和排水的能力,河、湖有沒有足夠高和堅固的堤壩保岸攔水,于是河湖橫溢,導致洪水泛濫。實際上,上界面(天)和下墊面(地)共同構成了洪澇災害的成災機制。即使暴雨傾盆,甚至是百年一遇,只要地面生態好,有足夠的蓄、泄和防的能力,也往往可以化險為夷,有驚無險。相反,即使雨量不大,地生態不佳,蓄不下,泄不出,有無良好的堤壩防護,也會“陰溝里翻船”,釀成災難。

        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尤其是洪澇災害長期困擾著經濟的發展。據統計,從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洪

        水1062次,平均兩年即有一次。黃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僅1887年的一場大水死亡93萬人,全國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喪生370萬人。建國以后,洪澇災害仍不斷發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興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實為國家的一項治國安邦的大計,也是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
          我國40多年來,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萬千米,保護了5億畝耕地。建成各類水庫8萬多座,配套機電井263萬眼,擁有6600多萬千瓦的排灌機械。機電排灌面積4.6億畝,除澇面積約2.9億畝,改良鹽堿地面積0.7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萬平方千米。這些水利工程建設,不僅每年為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億立方米的用水,解決了山區、牧區1.23億人口和7300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而且在防御洪澇災害上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環境的惡化,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特別是1991年入夏以來,在我國的江淮、太湖地區,以及長江流域的其他地區連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區出現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洪澇災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達到2.2億人,傷亡5萬余人,倒塌房屋291萬間,損壞605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約3.15億畝,成災面積1.95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85億元。在這次大面積的嚴重洪災面前,應該進一步提高對我國面臨洪澇災害嚴重威脅的認識,總結經驗教訓,尋找防治對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尤其是濫伐森林,破壞水土平衡,生態環境惡化。如前所述,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建國以來雖已治理51萬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6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億噸,河流帶走的泥沙約35億噸,其中淤積在河道、水庫、湖泊中的泥沙達12億噸。湖泊不合理的圍墾,面積日益縮小,使其調洪能力下降。據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調查,70年代后期,我國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約有2300多個,總面積達7.1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0.8%,湖泊水資源量為7077億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億立方米,占我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的8%。建國以后的30多年來,我國的湖泊已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千米,占現有湖泊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長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減少,1954年以來,湖北、安徽、江蘇以及洞庭、鄱陽等湖泊水面因圍湖造田等縮小了約1.2萬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澇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占,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積河道,使許多河流的河床抬高,減少了過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濫的機會。如淮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擠占,束窄過水斷面,也減少了行洪、調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標準偏低。我國大江大河的防洪標準普遍偏低,目前除黃河下游可預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長江、淮河等6條江河只能預防10~20年一遇洪水標準。許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差,經常處于一般洪水的威脅之下。廣大江河中下游地區處于洪水威脅范圍的面積達7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7.7%,其中有耕地5億畝,人口4.2億,均占全國總數的1/3以上,工農業總產值約占全國的60%。此外,各條江河中下游的廣大農村地區排撈標 準更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目前防洪排澇的要求。
         。3)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受災程度加深。一方面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卻使受災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國以后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東部地區人口密集,長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10倍。全國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僅466億元,至1988年已達24089億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來,鄉鎮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東部、中部地區鄉鎮企業的產值占全國鄉鎮企業的總產值的98%,因經濟不斷發展,在相同頻率洪水情況下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卻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區5~7月降雨量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并沒有超過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災害和經濟損失都比1954年嚴重得多。此外,各江河的中下游地區一般農業發達,具有眾多的商品糧棉油的生產基地,一旦受災,農業損失也相當嚴重。

         

        4地生態的優劣取決于人,人在這天地之間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災害專家把災害定為天、地、人這三大系統不協調的產物,或者說“天災八九是人禍”是頗有哲理的。

        5那么,近年來我國洪澇為什么如此頻繁呢?洪澇災害頻繁,既有“天”即大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的因素。要說天,地球大氣圈進入活躍期,大氣環流異常、太陽黑子爆發、熱帶風暴頻發等,夠可構成持續的梅雨或特大暴雨,這在目前人們還難以控制。要說人的因素,那是人不恰當地干預了自然,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我們至今還在吃40年前“開荒開到山頂上,插秧插道湖中央”造成的苦果。

        6開荒開到山頂上,山成了濯濯童山。一有降雨,水土流失,一滴水也留不住,以太湖流域為例,其周邊山地由于濫砍亂伐,不僅山地蓄水功能大減,還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加劇了太湖和通向太湖的河川淤淺。與此同時,湖泊大量縮小或湮沒,太湖流域累計圍了530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面圍掉了100平方千米,太湖面積日益減少,蓄水量大減,至少減少10億立方米。山林、湖泊蓄不了過多的水,大江大河和密如蛛網的小河小溪還是能把盛不下的水泄出去排入大海的。問題是人們除了伐木開荒、圍湖造田、連大江大河、小江小溪也不放過:在河流的河漫灘,乃至堂而皇之在河流攔河作壩,侵河成地。太湖原有泄水河道300條,現在只剩下219條,其中具有泄排水功能的僅54條。就連這些河道也大多泄水不暢。

        7河流泄水不暢,稍有山洪爆發,水位即猛升,湖南的瀏陽河,30年一遇的徑流,漲起了50年一遇的水位;廣西西江流域30年一遇的徑流,釀成百年一遇的高水位。

        8除了地生態的因素之外,我們還得重視20世紀下半葉出現的全球變化、溫室效應對洪澇災害的影響。

        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氣溫上升,首先會造成臺風明顯北移。臺風登陸我國沿海地區的頻度、強度大為增加,而由其引起的風暴潮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壞能力。或是摧毀江胡海堤岸,或是攜帶海水越堤而過。90年代以來,廣東湛江、浙江溫州就多次因臺風、風暴潮釀成重災。

        9溫室效應造成的氣溫上升,還會促使南北兩極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引起全球海面上升,這就提高了河流的基準面,增加河流泄水入海的難度,加劇了內澇的產生。據專家預測,到2030年,全球氣溫上升之后,上海臨近的東海海面將要上升51厘米,加上上海市地面還在持續沉降,那么上海的內澇也將是不可輕視的一個洪災隱患。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