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前
要防止溺水事故的發生,首先,下水前要先估量下,今天適不適合游泳。一般來說,有以下情況不適宜下水:飯后不久或飲酒后;感冒未愈,過度勞累的時候;有開放性傷口、皮膚病或眼疾;雷雨天氣、風浪過大或夜間照明條件不佳時不要進入海濱浴場;不要隨興進入野外不明水域游泳,盡量選擇有救生員的正規游泳場所。另外,充分的暖身運動是入水前的必修課,包括頭、頸、雙肩、腰部、腿部、手腳等關節的活動。
平時四肢就容易抽筋的人不宜參加游泳,更不要只身去深水區游泳。鑲有假牙的人應將假牙取下,以防嗆水時假牙落入食管或氣管。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如眩暈、惡心、心慌、氣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發生抽筋時不要慌亂,如果是手指抽筋,則可將手握拳,然后用力張開,迅速反復多次。
溺水時
一旦發生溺水,手腳不要亂蹬,應減少體力消耗,如在野外還可防止水草纏繞。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先屏住呼吸,盡可能地保持仰位,使頭部后仰,鼻子便可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時盡量用嘴吸氣、用鼻呼氣,以防嗆水。千萬不要試圖將整個頭部伸出水面,這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相當一部分的溺水事故是貿然施救引起的。會游泳不等于會救人,未受過專業訓練或沒有救生證的人不要輕易下水救人。最好的救援方式是丟綁了繩索的救生圈或長竿類的東西,千萬不要徒手下水救人,可就地取材,樹木、樹藤、枝干、木塊、礦泉瓶都可用來救人。
獲救后
將人救上水只是救援工作的一半。實際上,溺水后的48小時是最危險的。因溺水而發生的并發癥肺炎、心衰等,都可能在這一時期發生,因此應盡早將溺水者送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