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安全文稿 >

        地震帶城市防范措施及 地震后重建規劃要點

        中國地震帶上的人們

          1、寧夏海原:用搬遷解開問題的死結 www.junshijia.com 軍情第一站

          每年的12月16日,在寧夏海原縣西南角的萬人墳場,都會聚集大量來自甘肅、陜西甚至新疆的人們,他們來這里是為了祭奠在海原大地震遇難的祖輩。1920年12月16日20時05分,海原發生了級地震,這場地震持續了十幾分鐘,震動了大半個中國,遠隔震中數百公里的蘭州、西安都有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北京、廣州、香港則有明顯震感,甚至越南觀測臺都出現“時鐘停擺”現象,全球有96個地震臺記錄了這場地震,而地震產生的震蕩波繞著地球轉了兩圈,在蘭州白塔山公園的紀念碑上就稱其為“環球大震”。這場地震造成了24萬余人死亡。據當時《陜甘地震記略》記載:“(災區)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

          目不忍聞;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復值嚴寒大風,忍凍忍饑,瑟瑟露宿,匍匐扶傷,哭聲遍野,不特餓殍,亦將強比僵斃,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米爾網 www.junshijia.com

          從坍塌的樓體來看,該建筑屬于水泥預制板建造的老式建筑,樓體倒塌后脫落的水泥預制板表明這種建筑的抗震性能較差。

          這場地震改變了海原乃至周邊地區的地貌。在海原、靖遠、會寧、靜寧、隆德造成數十平方公里的山地滑坡,形成許多堰塞湖,并在地下造成一個斷裂帶。據1949年以后調查,這個地震斷裂帶從海原縣李俊堡開始向西北發展,經肖家灣、西安州和干鹽池至景泰,全長200公里。

          海原是國家級貧困縣,其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處于寧夏末位,而這條地震斷裂帶是約束海原縣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海原縣城的建筑高度和規模都有特殊要求,大型工礦企業都無法在這里投資,甚至百姓的生命都隨時要受到威脅。在各地經濟發展如火如荼的時候,海原只能眼睜睜地等在原地,始終無法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為了打開地震帶這個海原發展的死結,上至國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做過很多嘗試,其中規模最大的方案就是海原縣城整體搬遷。這個方案已經討論很早,但因牽涉因素太多而作罷。汶川地震后,寧夏正式向國務院提交海原縣搬遷申請,同年6月20日,民政部批復了寧夏海原縣搬遷方案。新的方案計劃將海原縣搬至靠近高速公路的黑城鎮,在那里發展工業,以帶動海原經濟發展。同時,海原大地震后遺留的代表性遺址景觀現存有13處,其中在海原縣就有11處。這些地震景觀都是豐富的旅游資源。早在2000年4月,國家在寧夏成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扶貧實驗區——六盤山旅游區,其中就將海原縣的地震旅游資源納入開發范圍。

          2、河北唐山:重建后留下的彎路唐山大地震后,重建本來是這個城市發展規劃的一次契機。因為唐山解放后一直沒有規劃,各大單位進駐后,劃地自建,城市建設顯得雜亂無章。震后,國家對唐山進行了整體規劃,但是由于時代條件的限制,唐山沒有能很好地把握這次機遇。首先是資金問題。由于當時國家財政困難,要求唐山重建經費不能超過20億元,節約資金是唐山重建的主要精神。最終,唐山上報的金額是億元。但唐山重建后,資金方面仍然需要追加,到80年代時,重建投入已經超過30億元了。資金方面的限制,使得唐山在重建方面能省就省,對建筑物也是盡量做得成本節約,無暇顧及對其本身的設計和整體規劃。一時間,大量相似、低矮的建筑成為唐山特色,住宅樓的統一風格,讓許多人出門后一時半會找不到自己的家門。

          其次,唐山在重建上未能著眼和借鑒國外經驗,導致當時的城建規劃反而成為城市在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在城市發展上走了彎路。唐山重建后,市內道路規劃了雙向四車道,在當時已經是國內同等城市里最寬闊的道路了,然而改革開放短短十幾年,唐山的市內道路已經面臨擁堵不堪的局面了,這點確實是當時規劃未能想到的。當然,拖住經濟發展后腿的還有城市建筑。震后的重建的唐山,是一座“恐高”的城市,大多建筑匍匐在地面上。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中,這些建筑因為使用僅僅不到十幾年、未到拆遷年限而只能保留。

          唐山重建的另一個核心是“恢復性重建”。當時有關唐山重建的思路有過爭論,一是避開市區底下的活動斷裂帶,放棄原有城市,異地建設,二是保留唐山的重工業城市體系和經濟文化特色,在原地進行建設。最終,后一種意見占了上風;謴托灾亟ㄊ沟迷居媱澃岢龅拇笮凸さV企業繼續留在了市區內,它們留下的結果是:唐山市每年排塵26萬多噸,排廢水11000多萬噸,排廢渣1000多萬噸。原址重建也使得唐山地震遺跡大多無跡可尋,在今天的唐山只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處地震遺址。

          “震柳”生長在海原縣西安鄉哨馬營一條干涸的河床上,樹齡400年左右,樹高米,胸徑560厘米。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震斷層反時針旋扭造成山體錯位,將這棵古柳撕成了兩半,左旋位移量達米。古柳雖遭摧殘,但劫后余生,殘軀吐翠,至今依然生長旺盛,成為人類研究地震的活化石,海原人稱其為“震柳”。

        未來展望:整個地震帶的防范

          美、日等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盡管目前人類還不能有效地預測地震,但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有效地減少地震造成的破壞。一般來講,地震災害的破壞程度和六個因素有關,即地震震級和震源深度、地震發生的時間、地貌地質條件、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建筑物的質量和地震的防御狀況。其中后三個因素則是人類可以控制的,采取有效手段完全可以降低地震災害的破壞程度。

          1、對位于地震帶的居民點進行地質構造勘察,通過研究分析,對其中一些地質條件十分危險的居民點進行搬遷和改建。在汶川地震中,北川縣城所在的曲江鎮是受到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這個城市所在地的地質構造。北川縣位于山谷中河流川地上,這里是古河道擺動遺留下的松散沉積物堆積形成的平原,這些松散沉積物在地震時容易出現液化現象,形成地基失效(建筑學術語,即地基土因荷載過大或承載力降低,發生過大變形、位移而導致建筑物破壞的現象),瞬間造成建筑物整體倒塌和損毀。同樣,因為城市規劃選址的問題在國外也有相應的例子。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連續發生和級強震,距震中約400公里之遙的墨西哥城也受災嚴重,城內主要辦公樓和高層樓房全部倒塌。事后調查發現,原來墨西哥城建造在了古湖泊沉積物上,地震時引發了地基失效 ①。

          2、提高地震帶建筑物抗震設計標準。據統計,地震時人員傷亡的95%都是由于建筑倒塌造成的。如今,我們生活的城市里高樓林立,我們幾乎時刻都要在這些高大的建筑物里面工作、學習和生活,一旦發生地震,這些建筑無疑是對生命的最直接威脅。尤其是對于一些人員密集的建筑如學校、商場、影劇院等,應充分做到抗震設防的標準,實現“大震不倒,小震不壞”的要求。唐山地震時,啟新水泥廠的辦公樓經受住了地震的沖擊,因為它的設計者曾在地震頻繁的日本留過學,所以注意了建筑的抗震性能,該樓震后經修復至今仍在使用。如果建筑物在地震發生的瞬間就出現倒塌,人們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躲避,就會被壓在廢墟之下。所以,只有加強抗震性能的建筑在地震中保存下來,在地震中不倒,人們才有逃生、生存的希望。

          3、提高地震帶民眾防震意識。地震時,人們出于強烈的求生欲望容易出現慌亂,甚至屢屢會出現跳樓求生、踩踏事故等不必要的傷亡。一般遇到地震時,最優先的選擇當然是沖出房屋了,但地震發生時間非常短暫,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所在建筑是樓房、反應不及時等等,所以最好是先躲避在屋內安全的地方(如桌下、墻角等),等地震過后迅速沖出屋外。反之,如果地震時立即跑出,很容易被空中掉落的磚塊、物件砸中出現傷亡。對于學校、辦公樓等人員密集的場所,組織逃生演習尤為重要。唐山地震后,通過對947名幸存者的調查表明,采取避震措施的有258人,有188人獲得成功而安全脫險,占采取避震行為者的72% ②。提高民眾防震意識首要的就是普及地震相關知識,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地震,不再會在地震中恐懼和慌亂。同時,完善地震監測信息的公開機制,使普通民眾能夠及時獲知地震監測的具體情況,消除不必要的社會恐慌。比如美國加州的居民就可以隨時從相關機構的網站上查到加州每天24小時內發生地震的概率。最后,樹立人們的防震意識。防震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只有平時具備防震意識才能有效地將防震措施貫徹到位,在災難來臨時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并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4、根據居民點類型建立和規劃相應避難場所和疏散帶。大城市里高樓密集,一旦發生地震,必須要有相應數量的開闊地帶便于人們逃生和震后救災。這些開闊地帶平時以公園、廣場、體育場的形式存在和使用,只需做好相應的抗震預案,一旦地震出現,緊急啟動相應工作步驟,即可成為應急避難場所。5、建立防震應急系統。地震早期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后以最短的時間確定地震的位置及強度,利用現代通信以及快速但是強度弱的縱波和慢速卻強烈的橫波的時間差,在破壞性的地震波達到之前,發出預警信息,從而能夠采取緊急措施,減輕人員財產損失。例如,汶川地震發生在成都以西100多公里處,地震面波需要40秒左右才能達到。如果利用該地震附近的地震臺(假定50公里內有兩個臺),根據地震的P波特性,可以在十幾秒鐘內初步確定地震地點及強度,成都就可以有20多秒的預警時間終止關鍵性活動(學生上課、重要會議、醫院手術、高速列車、金融交易、軍事演習、危險性工業品生產等),以及對電、煤氣、自來水等設施進行暫停,減少由次生災害造成的損失。

          照片攝于汶川縣映秀鎮映秀中學地震遺址前。背景是映秀中學倒塌的教學樓。這是一幅讓我們記者很感動的照片。地震后的危樓猶在,但鮮花已經在盛開,人們就在這樣看起來殘破的地方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人終究是偉大的,人的力量也是足以改變世界的。

          相關專家預測:2011—2067年我國可能發生的十次大地震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