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安全文稿 >

        地震發生的原因

        大地震通常發生在地下10~25公里之處。由于人們對震源環境所知甚少,至今尚未建立一個依據充分,令人信服的地震成因理論模型。1911年瑞德根據1906年舊金山地震前后的大地測量資料的分析,提出了地震彈性回跳理論,認為當斷層兩側的應變力大于巖石所能承受的程度時,即產生破裂而發生地震。照此,斷層的存在是發生地震的必要條件。人們不禁要問:是不是沒有斷層就不會發生地震?地球大陸上縱橫交錯的斷層是由何而來呢?在有些地區,大地震并不沿著大斷裂或活動大斷裂發生,地震前也未觀測到反映應變能積累的地形變。而一些內陸地區水平受力和運動速率相對較大,但地震活動卻較低。這又如何解釋呢?有關學者認為,斷層彈性回跳理論強調了巖體向水平作用力。其實,地震有可能在斷層上發生,也可能不在斷層發生,地震也可產生新的斷層。



        地震和地球深部結構有關,大陸新生代擠壓區、拉張裂陷區和穩定大陸具有不同的地殼上地幔結構 ,與之相應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地震活動特征。人們推測在一些地震多發區的地殼下面存在著異常地幔或底辟地幔 。在拉張盆地的上地殼中廣泛分布著鏟狀斷裂和大地震后地面大規模塌陷,表明地殼上地幔中存在著垂直力源。因此,在盆地中分布和發生的地震很難垂用斷層彈性回跳理論解釋。

        地震發生時,巖體快速破裂錯動,機械能轉換為動能,造成震災。但大地震發生在10公里以下的地殼深處,巖石如何能快速移動呢?地下巖體的破裂錯動既要克服粘接力,又要克服摩擦力。研究表明,地殼深處的應力值比巖石學實驗室所需巖石破裂應力小1~2個數量級。處于高圍壓下的地殼介質,盡管存在裂紋,但磨擦力很大,裂紋不會擴展。只有存在流體,減少了磨擦,形成近似自由面,才能發生斷裂現象。因此,探討震源流體機制,流體的來源和分布是研究地震成因的關鍵。


         



        將地球內部流體研究作為重大的科學問題提出是最近10年的事情。研究表明,流體在地球演化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地震流體主要來自震源下部的地殼和上地幔。地下介質的不均勻性是地震發生的重要條件。地殼和上地幔存在著含水巖石和流體包裹體,高濃度含多種重金屬元素的鹵水;還有大量噴出的熱流體及非生物成因的天然氣藏,另外,冰山和巖漿演化中的揮發流體也都屬于地震流體。

        根據地殼深部構造和深部流體的研究,中國科學家們提出了新的地震成因模型,巖體勢-動轉換模型,簡稱地震流體成因說,認為當地殼內存在分布不均勻的流體時,彈性應變能或重力勢能的突然釋放使錯動的巖體獲得較大的加速度和動能而發生地震,用此模型可以解釋前震、余震和地震的遷移,大地震的流體活動前兆等現象,以及不同構造地區地震分布發生的規律。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