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發展綠色食品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間的關系
摘要:闡述了開發綠色食品的重要性以及發展綠色食品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之間的辮證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綠色食品的必要條件;發展綠色食品是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綠色食品;農業;生態環境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我國的農業生產已由數t型向質t型過渡。人們對食品與環境質童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大力開發綠色食品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才能不斷地滿足人們對無污染、安全、健康食品的搖求。
1.綠色食品涵義及其由來
1.1綠色t品涵義
綠色食品系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類食品。目前國際上有的稱此為生態食品或有機食品、自然食品。
1.2綠色食品的由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日、澳等發達國家先后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極大地豐富了物質供給。在取得農業高產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嚴重的負面效應,這就是在農業生產中大量地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等,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農用化學物質通過在土壤和水體中的殘留,造成有毒物質積聚,并通過物質循環進人農作物和畜禽體內,最終損害人體健康;其二,片面依靠化肥增產,忽視了有機肥的作用,使土壤中有機物質減少,限制了土壤生物的充分活動,惡化了土壤的理化性質,從而導致肥力下降與土地生產能力的萎縮;其三,片面依靠農藥、化學肥料等措施,又加之不合理的耕作,引起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對于這些環境中的嚴重污染問題,在20世紀60年代前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進人70年代,由美國擴展到歐洲、日本的旨在限制化學物質過童投人,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食物安全性的“有機農業”思潮,影響了許多國家,一些國家開始采取經濟措施和法律手段,提倡、支持本國無污染食品的生產和開發。到80年代,走一條經濟、環境、生態、資源、科技等協調起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世界各國的愿望,許多國家開始從農業著手,積極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召開的“人類與環境”會議上,首次提出“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同時成立了“有機農業運動國際聯盟(IFOAM)”,隨后,生態農業在許多國家興起。1994年,據美國農業部估計,全美有機農場總數已發展到2萬個左右,有機食品銷售額達到5億美元,1996年接近40億美元,自1999年以來銷售額年均增長速度為23%。1986年歐盟從事有機農產品生產的農場有7800個,到1996年由1.2萬玩礦擴大到130萬11m2。在日本,有機食品、自然食品已占食品市場的4.8%的份額。1995一2。以〕年,澳洲有機農場主由991個增加到1462個,年均遞增8%;有機農場面積由巧萬靦罕擴大到33.5萬hmZ,年均擴大45%;有機食品銷售額由2800萬澳元增加到80以)萬澳元,年均遞增38%。阿根廷有機食品出口額1993年為150萬美元,1998年迅速增加到1.2億美元。
在上述國際綠色產業發展背景下,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開發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食品,并定名為“綠色食品”。
2.開發綠色食品的重要性
開發綠色食品事業是一一項跨世紀的工程,這項事業的發展直接養系著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態農業建設的進程,關系著我國農業由“弱質產業”向“兩高一優”轉變的進程,進而關系著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綠色食品這項朝陽產業,是人類宏偉的事業,以其結構優、效益好、技術含量高、符合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容量大、發展前景廣闊而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重視,并顯示出勃勃生機和活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迫切需要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對人的身體健康、人的體質和優生都有好處,對于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都有很深遠的意義。同時開發綠色食品保護了人類生存環境,使生物圈能夠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更加興旺。另外,加人WID綠色食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對出口創匯具有重要的意義。
開發綠色食品能夠有效地控制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并且能嚴禁有害物質侵入耕地或食品加工區域中,使其農作物和食品不受污染。綠色食品是高科技的產物,是先進的高科技成果與傳統的農業精華有機結合的產物,綠色食品工程可以促進科技進步,它可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資源合理有效配置,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步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較單一的“數量型”向“量質并重型”轉變,由側重經濟效益,向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轉變,引導農民向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生態型農業方向發展。
3.發展綠色食品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關系辨析
3.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綠色食品的必要條件綠色食品與一般食品的本質區別,就是內涵自然生態環境的規定性。獲得綠色食品標志證書的食品類產品,除符合一般食品的營養、衛生標準外,還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標準:①產品的主要原料產地經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指定的環保監測部門審定,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符合有關生態標準;②原料作物的生態操作規程符合綠色食品的無害指標;③加工產品的生產及包裝、儲運過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要求;④產品外包裝必須符合國家食品標簽通用標準。這些特殊規定中,最根本的是生態環境標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開發綠色食品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證。
3.2發展綠色食品是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保護有兩種方式,即主動環保與被動環保。綠色食品開發是將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有機結合的主動環保的典范。它將環境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加以培育和利用,通過產品載體,進人市場,實現其價值。綠色食品生產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限制化學合成肥料、化學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大量使用有機復合肥、生物肥等等,這樣就可避免大量的農藥、化肥等有害物質殘留于土壤中,可防止土壤板結,減輕土壤中的有機質退化程度,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
同時,開發綠色食品,必須對原料產地的水、土、氣等環境要素進行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證其原料產地的環境質量。按規定要求,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及周圍環境,不準產生新的污染源,即使有少量不可避免的老污染源,也必須進行“三廢”治理。因此,少護轟綠色食品的過程,就是強化農業環境管理的過程,獲得一個“綠色儀器”,就是保護和改善了一片生態環境。ro余年來,由于開發綠色食品,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的土地資源因受到監控而得到良好保護。1994年,受監控的土地面積為46.7萬hmZ,1998年增至2
13.3萬11n尹,2以〕l年迅速擴大到312.5萬h澎。受保護的土地,不僅地力提高了,潔凈度提高了,而且產出效益也提高了;既控制了工業污染向農業的轉移,擴散,又消除了常規農業自身的負面影響。
4.促進綠色食品發展的對策思考
4.1充分利用行政、質量監測、法律經濟等手段,強化農業環境管理
根據我國當前的國情,各級領導要利用行政手段,堅決制止任何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行為,尤其是對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要限期整改、甚至關停。
同時,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人們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鼓勵工業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其次,環保部門要繼續加強水、土、氣等環境要素的質量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確保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及周圍環境的質量良好。再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環境法規,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好環境保護的基本手段。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最后,充分利用經濟杠桿鼓勵農民多施生物肥和農藥,減少化肥、農藥殘留造成的農田污染;鼓勵工業企業開展“三廢”的綜合利用,實現“三廢”資源化。對工業企業實行排污收費制度。國家要增加大中型環保項目投人,提高宏觀調控機能。把防治工業污染、提倡清潔生產作為重點,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的產生。
4.2大力加強生態農業建設
生態農業建設不僅為發展綠色食品創造了最好的生態環境前提條件(因其本質特征之一就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而且也為發展綠色食品提供了技術基礎。而綠色食品則是生態農業成果的載體,是生態農業與市場農業的橋梁,兩者均能獲得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可以說,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就是進行一項生態農業建設。因此,要大力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并將綠色食品基地建設與生態的試點建設結合起來,尤其要注意抓 無憂論文網 好縣級生態農業試點建設和生態農場建設,促進區域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綠色食品深度和廣度開發。力爭做到,建設一個綠色食品基地,搞好一個生態農業試點;推廣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工程,開發一批綠色食品。
4.3加強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
為綠色食品的開發創造良好的農田生態環境,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對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治理:①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②治理與開發相結合,以開發性治理為主;③政策措施與技術措施相結合;④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因地制宜,分類、分層、分區治理。在具體實施中,要突出重點、統籌安排、點面結合,做好規劃,循序漸進。
4.4加大農業資源環境問題的科研力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改善農業資源和環境問題,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進步。首先要對區域農業資源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分析,對資源的動態變化和人口承載力進行預測,建立相關的農業資源信息系統。其次是建立一套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體系,使其既可提高農業生產力、經濟效益,又有利于農業資源的持續利用。再次是開展科技攻關,積極研究工業無廢的新技術、新工藝,以及“三廢”資源化的技術、工藝。最后是大力培育農用生物的新品種,使其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抗病蟲害、營養豐富等特征。
4.5加大有機肥、生物農藥的開發力度
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多施有機肥及利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是生產綠色食品的一項關鍵措施。由于傳統有機肥的堆制方法落后,有效成分損失嚴重,加之數量有限,使有機肥的數量、質量均不能滿足綠色食品生產的需要,應積極開展工業化方法制造有機肥,本論文來源于無憂論文網以降低成本、提高肥效、保證供應,并使之向產業化、規;F代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