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安全文稿 >

        微量元素:你被“補”了嗎?

        雖然看出來奶粉讓三歲多的兒子有點上火,小李還是沒有停掉的打算。對她來說,上火遠遠沒有微量元素缺乏來得重要,而奶粉罐上列出的長長的微量元素含量讓她覺得心安。

        “我也怕他上火生病,所以每天看著他,讓他大量喝水!彼f。

        對于鹽里面含碘,醬油里面含鐵,餅干里面有鈣……這些每天“被”強化的補充行為,她并不十分在意。在她看來,補總比缺要強。

        王微也同小李一樣,對于每天吃的鹽、醬油和各種零食里面添加的微量元素并不反感,但是對于孩子缺什么非常在意。她最近給孩子列出的營養補充計劃就是補鋅。她的孩子今年6歲,頭發有些黃,不太愛吃飯,“我看電視廣告說這可能是因為缺鋅,所以買了補鋅口服液來給孩子補補!

        雖然王微對于補鋅的效果也有些猶豫,但是每每看到電視里的宣傳,她都會有些許安慰。

        過猶不及

        對于小李和王微的這種“補總比缺要強”的這種心態,鮑善芬并不認同。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營養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員,在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領域研究30多年。

        她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微量元素不能簡單地劃分為有毒還是無毒,它們在人體中都有一個安全限量。

        以鋅為例,正常情況下是通過食物來攝入,每天的需求量并不大,0~5個月的嬰兒每天只需要1.5毫克鋅,6~12個月的嬰兒為8毫克,之后隨年齡增長,對鋅的需求量緩慢遞增,到14~18歲時增至最高量15~19毫克。過了18歲,人體對鋅的需求量就會下降,每天只需要攝入11~15毫克就夠了。

        鮑善芬介紹,攝入的鋅在適宜范圍內,機體就能夠維持健康,如果缺乏或過量就會產生疾病,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死亡,“對于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補充,應該注意的是‘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她更建議通過日常的飲食而非特意的“補”來攝入鋅。因為通過膳食攝入鋅,從缺乏到過量有很大的變化范圍,機體也可以通過自身調節,改變對鋅的吸收,排泄和利用,從而保持體內的平衡。

        “只有當攝入量極低或極高。超出了機體的自身調節能力,或者長期的不足或過量,破壞了機體的內環境穩定機制,才可能造成缺乏或中毒!滨U善芬說,大量補鋅會造成兒童性早熟、免疫功能低下,“我們經常見到病人長期大量補鋅以后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和小孩性早熟,盡管我們做了很多呼吁,但聲音實在太小了。”

        鮑善芬認為,鋅在很多食物中都存在,最好的方法是適量吃些動物肝臟、瘦肉、蛋黃和魚類以及堅果類和種子類等富含鋅的食物,“藥補不如食補”。

        對于食欲不好,發育遲緩的兒童,可以少量補充鋅口服液,癥狀有所改善,就不需要長期服用。鮑善芬介紹,口服產品中的鋅等微量元素一般都是化學合成物,如硫酸鋅等,而食物中的鋅則是天然物質,多數存在于蛋白質內,構成酶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便于吸收,也不容易過量。

        全民補碘的代價

        記者采訪時發現,對于微量元素,人們似乎更樂于接受“補”,而很少擔心過量的問題。也因此,在碘鹽、鐵醬油這些國家推廣強化食品時,有專家站出來反對,民眾卻鮮有質疑。

        中國的“全民補碘”開始于1994年,當年,衛生部頒布了《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其目的是為了消除缺碘產生的甲狀腺腫大(俗稱大脖子。┑燃膊。此后,市售的鹽基本都含碘20~60μg/g(微克/克),如果按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健康成年人一天食鹽的攝入量是6g,那么我國居民每天從碘鹽中攝入碘120~360 微克。

        “膳食中碘的每日推薦量,成人僅為120~150微克,所以不包括其他食物中的碘,僅補碘鹽造成的碘攝入量就多了!滨U善芬說,碘不是不要補,但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國家地域遼闊,真正缺碘的地區只是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補碘!把睾5貐^產的海產品既經濟又富含營養,根本不需要補碘。如果運到內陸地區,引導當地居民消費,也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治碘缺乏病!

        全民強化補碘持續了16年,加碘鹽完全占領了全國的鹽業市場,形成壟斷局面,消費者很難在超市里買到不加碘的鹽。

        全民補碘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碘缺乏病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是,與此同時,甲狀腺疾病卻在不斷增加。早在2001年,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分泌科黃勤等人就對上海寶鋼集團進行了一次為期4個月的調查,發現確診的310例甲狀腺疾病患者中,有183例是在食用加碘鹽后3年半內發生的。

        天津地區近10年來甲狀腺癌從0.8%(每10萬人口)增加到2.5%(10萬人口),增加了3倍以上。浙江省沿海省份政協委員紛紛提出議案,質疑加碘鹽與甲狀腺疾病高發有關系,要求政府相關部門予以重視或著手調查,同時提出沿海高碘地區居民有權選擇食用無碘鹽。

        2010年7月,衛生部公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用鹽碘含量(征求意見稿)》,擬將食鹽中碘含量的上限降低:從60毫克/千克修改為30毫克/千克。同時,市場上也開始有無碘鹽供應。但是,這16年的“全民補碘”也讓我們的百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危險的“鐵”

        如今,衛生部又開始推廣補鐵的醬油,即將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鈉鐵EDTA”(NaFeEDTA或乙二胺四乙酸鈉鐵)作為鐵營養強化劑加在醬油中,目的是為了解決部分地區缺鐵性貧血。此前,強化辦陸續在北京、貴州、河北、廣東等9省市啟動一期鐵強化醬油項目,據稱已有約6000萬人吃鐵強化醬油。

        2010年10月,中國疾控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又啟動了“鐵強化醬油”項目二期。

        中國工程院院士、強化辦主任陳君石說:“鈉鐵EDTA是被中國和國際認可的鐵強化劑,吸收率高,是安全的,鐵醬油人人都可以吃,成年男子也不要害怕,一輩子吃下去也不會有問題。中國人即使每天食用鐵醬油,也不會存在補鐵過量的危險。不貧血的人群也可以長期食用。”

        而鮑善芬對此提出質疑:評估鐵強化醬油是否安全,不僅要評估人體攝入鐵的量,還要評估人體攝入EDTA的量。她介紹,EDTA是一種很強的絡合劑,會干擾人體對于鋅、鈣、銅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導致體內這些元素代謝紊亂和缺乏。

        鮑善芬反對的另一條理由是:“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又是一個危險的元素。鐵是體內自由基反應的啟動因子,可以啟動體內的氧化反應產生自由基,攻擊機體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引發炎癥、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等,鐵負荷過多還會加速衰老。過量補鐵會給健康造成危害!

        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在1993年至2008年期間,曾先后三次對鈉鐵EDTA的安全性進行了評估,其總的精神是:鈉鐵EDTA應該限制在缺鐵性貧血流行地區的人群;要在嚴格監管下進行,不推薦個體的普遍應用,防止濫用造成的潛在的危害。

        在2008年第68次會議上,JECFA特別強調指出,少量的鈉鐵EDTA將不能有效治療嬰兒和兒童的缺鐵,但是一旦將鈉鐵EDTA的攝入量提高到一個能有效改善所有年齡人口缺鐵現象的最高限值,那么對于13歲以下的嬰兒和兒童來說,其EDTA的攝入量又勢必會超標。

        不少專家認為,我國傳統飲食中有非常多的食物含鐵豐富,用天然食物補鐵,對于輕度缺鐵性貧血患者是相對最安全可靠的方法。

        “強化食品”易過量

        除了加碘鹽、鐵醬油這兩種面向國家強推的兩類食品,市場上還存在很多強化食品,比如高鈣餅干、高鈣奶粉,維生素C飲料、高碘蛋、含鐵餅干,鐵強化奶粉等。

        去年衛生部公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征求意見稿)》,“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允許使用的食品營養強化劑品種、使用范圍及使用量。

        但是,僅僅是含鈉鐵EDTA的強化食品,就不僅醬油里有,餅干里有,嬰兒的奶粉里也有。鮑善芬說,“一個小孩如果喝了奶粉,吃了餅干,喝了補鐵口服液,又吃了點醬油,單看每個食品可能鐵含量不超標,這些食品加在一起呢?而且,EDTA超標造成的后果更嚴重。這種沒有任何監管的過度強化和濫用,將造成什么嚴重后果?而這些后果將由誰來承擔,誰來買單?”

        在西方國家,政府以及食品企業都會對強化食品進行一個健康標識,使老百姓在選購中不但擁有“知情權”,也會進行更健康的選擇。比如美國規定,凡是每個包裝中含鐵量達到或者超過30毫克,都必須在包裝上標注警告用語,提醒家長注意。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李里特認為,強化食品是上世紀60年代出現的,當時聯合國衛生組織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發現亞非拉一些貧窮的國家極端缺乏一些營養素,比如鐵、維生素之類,就搞了強化食品。

        “西方國家通常是采用膳食來對營養進行平衡,而不是通過食品強化,因為這些強化劑是含有化學成份。”李里特建議,對微量元素的缺乏可以用飲食來補充。

        (本文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