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還在對娃使用物質獎勵?不懂德西效應,你將是娃不愛學習的助推劑
如今很多家長為了激勵孩子,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和參加勞動,會制定各種獎勵制度。
比如考試得了一百分獎勵多少錢,幫父母做一次家務活獎勵多少錢,又或者是用小紅花、積分等方式。
總之目的都是為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讓孩子能夠愿意去做,
只是這樣的激勵方式靠譜嗎?
朵朵是個漂亮的小女孩,可就是有點懶,平時把自己打扮的干干凈凈漂漂亮亮的,但是臥室里的衣服,玩具卻經常被丟的亂七八糟,讓媽媽很是頭疼。
為了讓朵朵養成整理房間的好習慣,
媽媽為朵朵制定了一個制度表
,只要朵朵每天能夠保持房間整潔,
就獎勵十塊錢。
起初朵朵表現的非常積極
,每天晚上睡覺前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房間整理干凈。
因為這樣就能得到媽媽給的十元錢
。媽媽看到朵朵的變化自然非常欣慰。
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天媽媽因為加班實在太忙,
忘記給朵朵錢了
,
于是第二天朵朵的房間又變得亂七八糟。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這就需要提到心理學中一個非常有名的效應,
德西效應。
什么是德西效應?
心理學大師愛德華·德西博士
曾經開展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隨機挑選了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同時將這些學生分成了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
整個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所有學生一起答題,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
,實驗組的孩子每答一道題就會得到1美元,而對照組的孩子還是繼續之前的狀態,沒有獎勵。
第三階段
,是自由休息時間,孩子們可以自己選擇答題或者不答題。
讓人意外的是,沒有獎勵的孩子在第三階段反而更愿意答題,他們的興趣并沒有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擾,答題意愿只增不減。
而
實驗組的孩子興趣卻明顯降低了很多
,不少孩子放棄了答題。這說明獎勵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心態,讓他們做題的興趣減弱。
如果孩子本身對一件事
有內在驅動力或者較深的興趣時
,但是外界卻給了孩子物質上的獎勵,那么這種外部動機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孩子這時做事的初衷是為了得到獎勵
,而不是為了興趣,所以獎勵的結果反而減少了孩子的內在動力,
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錯誤的獎勵方式會產生哪些弊端?
1、導致孩子目標錯位
錯誤的獎勵方式
會讓孩子
改變做事的初衷和動力
,他們原本是為了自己有更好的前途而學習,為了幫助父母減輕負擔而做家務。
但是在外界的獎勵刺激下,孩子的初衷就會改變,他們會為了得到獎勵而去做事。
不管父母讓他們做什么,他們都會和父母談獎勵,直接導致他們的目標有誤,影響了孩子的金錢觀,讓他們變得冷酷自私。
2、降低孩子的探索興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曾說過:
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
要力求使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使他們在這種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勞動并得到了進步。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興趣來源。
3、助長孩子貪婪的心理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有句話叫做
人心不足蛇吞象
,這在很多人身上都有所表現,包括孩子。
父母的獎勵也許
在最初會讓孩子潛在的動力被激發
,但是時間一長孩子的貪婪心理就會有所體現,他們會漸漸的對父母的原有獎勵產生不滿。
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外界的激勵,否則便會失去做事的動力,直接選擇退出或放棄。
4、認知失調理論
著名的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做過一個經典的認知失調實驗:
他要求參加實驗的人纏一個小時毛線。
在這個時間段內除了纏毛線什么都不做,纏完毛線后出門告訴其他人: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意思的實驗。
實驗分兩組
,高獎勵組的人纏完毛線塊,低獎勵組的人纏完毛線塊。
大家猜一猜,
第二天哪種獎勵的人會改變對纏毛線的態度?答案是低獎勵組。
纏毛線
本來就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但是又要告訴他人這很有意思,明顯會導致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出現失調。
而此時200元的獎勵更加讓人們堅定了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纏毛線元的獎勵對人們并沒有什么大的影響,為了讓認知和行為平衡,他們只能改變態度。
盲目的獎勵有時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孩子寫作業也是如此,如何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呢?
德西提出了一個
給予自主性
的方法,目的在于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通過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帶動孩子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具體應該怎么做?
1、承認事實的無聊
如果孩子不愛學習,那么父母不應該急于讓孩子接受學習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是要學會理解孩子,做到和孩子共情,承認他們的想法。
2、討論事情的意義
雖然承認學習的枯燥,但是父母要引導讓孩子知道學習能夠他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讓他們增加知識,開拓眼界,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實現他們的夢想。
3、幫助孩子培養自主性
當代動力理論的
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認為
,想讓孩子自發的喜歡一件事,擁有自主性,需要滿足三種心理需要。
歸屬感:
讓孩子意識到不管這件事最終的結果如何,他們都能夠有被接納、被尊重的感覺;
自主感:
讓孩子能夠感覺到他們的行為是不被控制的,他們對事情是有一定自主權的;
勝任感:
讓孩子的自信心不斷的增加,在事情的過程中形成:我能行,我能夠做好的意識。
有自主性的孩子,他們的內驅力才能被真正激發,才能夠變得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