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孩子總沒效果,想要和孩子好好說話,父母試試“我向信息”法
15歲男孩患上驚恐障礙,莫名的心跳加速,如驚弓之鳥般, 看到誰都害怕,相信看到這樣的描述,每一個人父母者心里都會不好受。
但是如果再了解原因,發現男孩竟然是被自己的父母嚇成這樣時,估計一時間都不愿相信。
男孩喜歡玩網絡游戲,一晚上的時間就花光了一個月所有的零用錢,父母知道后當然生氣,雖然沒有動手,可是卻一直喋喋不休的在孩子面前嚴厲的數落,竟然兩個小時都沒有停。
事后男孩就出現心跳加劇、頭暈目眩、氣短并且手腳發冷發麻、視線模糊的癥狀,且時不時發作。
父母帶著男孩去醫院檢查,可是檢查結果顯示男孩身體一切正常。最后輾轉到精神科的醫生那里,才知道
孩子患上了驚恐障礙
,
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苛責。
我們都知道要好好說話,但是在孩子面前卻很難做到。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
踢貓效應
,大概意思就是老總因為上班途中違反交規被交警攔下教育,之后回到單位把氣撒在秘書身上,秘書把氣撒在辦事員身上,辦事員覺得很委屈,回家又到處挑老婆的毛病,老婆只能把孩子抓起來不分青紅皂白的一頓責罵。
孩子作為家庭里的弱者,誰也不敢罵,只能狠狠的在家里的那只貓咪身上踢了一腳。
不難看出父母的
負面情緒
經常會有意無意的發泄在孩子身上,導致雙方之間難以溝通,最終的結果就是教育的失敗。
如何做到跟孩子好好說話,心理學家教父母我向信息法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
在《
PET父母效能訓練
》中提出了一種讓親子溝通簡單有效的溝通技巧:我向信息法。
這種方法已經通過時間被確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
什么是我向信息?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提出
的
我向信息法
可以讓交流變得更簡單,是親子間展開愉快交流的有效方法。
我向信息
簡單來說就是用我的感受來代替你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提法,
我向信息的構成是行為 感受 影響
,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述會給人很大的反差感受。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
你向
信息
。
當孩子非常努力的學習,但是考試成績兩個能力的時候,父母有可能會說:你說你每天都在學習,為什么你的成績沒有提高?你究竟是在學習還是在玩?
當父母看到孩子玩玩具后不知道收拾時,第一反應是:
你怎么這么懶?就知道玩不知道整理,你下次也別想要玩具了。
如果父母可以這么說:我知道你已經付出了努力,但是成績我感覺有點失望,這意味著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
或者父母這么說:我看到滿地的玩具沒有被整理時,我感覺非常生氣,因為這會讓我工作量增加。
雖然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如果父母能夠用不同的方式
取
表達,那么往往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但是真正能夠做到
我向信息
的父母并不多,有部分父母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剝奪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
羅伯特博爾頓博士在《人的技能》
中把父母和孩子之間這樣的現象稱之為
路障
。
親子溝通的常見路障有哪些?
1、輕視孩子
父母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會安慰他們,說這些事情只是小事,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者是睡一覺就忘記了,不要放在心上。
這看起來當然是為孩子好,希望孩子能夠早日擺脫負面情緒。
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卻是另一種想法:自己的情緒在父母看來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去重視。
2、批評嘲笑
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信手拈來,比如你怎么這么笨。勘康南褙i一樣。
或者是你只要聽我說就行了,你有說話的資格嗎?甚至還有,你腦袋里裝的都是漿糊嗎?花這么多錢給你上學都白念了。
這種打擊式的批評只會讓孩子感覺到被嘲笑諷刺,從而產生抵觸情緒。
3、命令孩子
我命令你,現在就把電視關了
,
你必須按照我的說法去做,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
請你現在立刻馬上去,否則別怪我不客氣。
……
類似這樣的話應該每位家長都說過,這不僅會讓孩子反感,還會讓孩子失去自尊,很容易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叛逆。
如何運用我向信息?
1、較早的使用
孩子的能力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感受,所以如果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失望生氣等情緒,孩子完全不會理解。
但實際上
孩子在兩歲以后就會有自我意識
,只要父母能夠通過適當的語言配合肢體表達。
他們想要表達出的意思孩子完全能夠理解,而且會很樂意接受,因為這樣的溝通方式讓他們沒有壓力。
2、區別第一感受和第二感受
在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時候,隨著事情的發展,我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的感受。
比如帶孩子外出游玩的時候,如果突然發現孩子在人群中不見了,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應該都是緊張擔憂焦慮。
但是當孩子被找回之后,這種感受就會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對孩子的不聽話感到憤怒,于是這時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責罵孩子。
很顯然,此時的第二感受已經占據上風,這自然會讓孩子無法體會到父母的擔心,從而改變了父母最初的表達。
3、強化贊賞和肯定
孩子都是需要肯定的,特別是父母的肯定對他們尤為重要。所以當發現孩子有哪怕一點點的進步時,
父母也要給予孩子適當的贊賞
,以此證明
自己是關注孩子的
。
但是與其籠統的說你真棒,你真厲害,不如把這種肯定的行為,通過自己內心的表達加以強化。
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他們的行為驕傲自豪,這往往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也能夠激發他們更加不懈的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