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影《我的姐姐》熱映,揭開二胎家庭真相:父母偏心,兩個孩子都是“受害者”!
兒童牙刷
DK套裝
晴雨傘
精選繪本
文 小樹媽媽
來源 小樹媽媽(ID:tree2050)
剛過去不久的清明假期,最火爆的電影,就要屬《我的姐姐》了。
昨天我也帶倆女兒去看了,確實非常感人。
影片講述了一個二胎家庭里,父母車禍雙亡后,姐姐和弟弟的故事。
張子楓飾演的安然,大學畢業不久,正準備去外地讀研時,父母就出意外了,留下了一個6歲的弟弟。
安然冷漠又倔強,出事后,她執意要賣房,把弟弟送人,然后自己考研去北京。
弟弟呢,雖然剛剛6歲,卻認準姐姐是他最親的人,無論姐姐怎么冷臉,都不愿跟她分開。
同樣的家庭,姐弟性格涇渭分明,對待親情,也是完全相反的態度。
影片折射更多的,是二胎家庭里不同的養育方式,帶給孩子的不同性格和人生選擇。
現實生活中,二胎家庭越來越多,一些二胎里的養育難題,也慢慢浮現。
我覺得從育兒的角度欣賞這部電影,啟發更大,也很值得每個二胎父母深思。
1
父母雙亡
“冷血”姐姐想把弟弟送人
父母車禍雙亡后,安然沒有掉一滴眼淚。
她愛父母,但她也深深地怨著父母。
影片里有一個細節,不經意,卻觸動人心。
在父母車禍現場,警察核實安然的身份,安然說自己是他們的女兒。
警察卻不信,原因是:父母的手機合影里,只有和一個小男孩的合影。
父母生前重男輕女,甚至為了要二胎,讓安然扮瘸子;
他們修改安然的高考志愿,希望安然以后離家近,能多照顧家;
安然上大學起,他們就沒給過生活費……
父母是親人,但他們對安然的愛,又是有條件的。因為父母把更多的愛,傾向了弟弟,安然想在親情里更進一步,卻發現很難靠近。
缺失的愛,讓安然獨立、要強,超有主見,她緊緊守護好自己的每一寸利益:
爸媽改了我的志愿,我就要考研到北京,離他們遠遠的;
她對抗親戚,爸媽剛走,就趕走家里另一套房子住的表姐;
親戚們讓安然養育弟弟,她偏不!她要把弟弟送人,追求自己的生活……
影片里的安然,看上去自私、冷血。
可這背后,又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里,女孩為了爭得生存利益,最無奈的做法。
缺愛,幾乎是所有重男輕女家庭里,女孩們共同的缺失。
只是,有的女孩,長成了刺猬樣的安然。另一部分女孩,長成了安然的姑姑。
同樣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里,安然的姑姑,一直逆來順受,把自己活成了家里的工具人。
當年,姑姑考上西師大的俄語系,安然的父親也正好考上中專,家里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安然姑姑就輟學養家,每月掙 45 塊,要給弟弟 15 塊。
安然奶奶的房子,也無條件給了安然的爸爸。
安然媽媽生孩子那年,姑姑剛去俄羅斯做生意,奶奶一個電話,她就趕回來,替弟弟照顧老婆孩子。
安然父母死后,她又替弟弟,操心兩個孩子的以后……
姑姑常說一句話是: 我是姐姐,從生下來,我就是這個樣子了。
姐姐,好像是一種宿命。
要么冷血悲壯,要么犧牲自我。
安然和姑姑,兩代人,兩個姐姐,同樣的在家庭里不被愛,卻有著不一樣的性格和人生選擇,只是這兩種姐姐,無論哪種,看上去都那么讓人心碎。
2
無辜的弟弟
也同樣是受害者
進電影院前,就有人提醒我備好紙巾。
我以為,最讓人感動的應該是安然悲慘負累的人生。
可作為一個媽媽,安然 6 歲的弟弟,卻最讓我心疼。
父母出意外后,弟弟還不能完全明白發生了什么。
姐姐做的面包煎蛋,他不吃,他要肉包子,原因是媽媽會做。
他以為,只要他想吃肉包子,媽媽就會回來……
公交車上,看到爸爸生前的車,他不顧一切跑下去追。
他睡覺時害怕沒人陪,他去幼兒園要自己走進去,姐姐出門有事,他要一個人留在家里……
小小的孩子,父母雙雙離去,他最需要一個擁抱。迎接他的,卻是同胞姐姐的冷言冷語。
二胎家庭里,最受寵的孩子,看上去好像是最受益的。
可別忘了,父母不能陪伴孩子們一輩子。
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會給兩個孩子的關系,埋下矛盾,造成困擾。
就像安然的弟弟,他什么都沒做,卻要背負姐姐的誤解和惡意。
養育兩個孩子,父母的初衷,不就是希望日后有一天,兩個孩子能相互依偎嗎?
可父母厚此薄彼的養育方式,卻催生了「煮豆燃豆萁」,讓親生兄妹,上演了互恨互害。
這一幕,喚醒多少父母? 二胎家庭里,孩子出生有先后,但愛不應該有多寡。
厚此薄彼,傷害的,是兩個孩子,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3
豐盛的愛,治愈一切
影片的結尾,我覺得還是比較理想化的。
安然最終放棄在送養弟弟的協議書上簽字,決心維護這份親情。
只知道打麻將的舅舅,也有所收斂,想要幫安然帶弟弟。
安然的姑姑,從最初指責安然,開始維護她,聽從她的想法。
弟弟最終歸誰撫養,影片沒明確的結尾。
我猜,安然不會放棄去北京讀研究生,她會和舅舅、姑媽一起克服困難,共同照顧弟弟。
這樣的轉變,與其說是安然轉變了態度,不如說,安然在成長中,與自己和解了。
作為一個二胎家庭里備受冷落的孩子,安然的不幸中,又有著很多幸運的因素。
因為她懂得 追尋內心,反思并療愈自己。
可太多二胎家庭里,不被父母偏愛的孩子,卻很難有這份幸運。
在我收到的很多二胎媽媽的留言里,她們困惑,老大會不懂事地跟老二爭玩具,爭衣服,爭各種東西……
這些孩子們,真正爭的,其實不是物品,而是父母的愛和看見。
就像安然在父母墓前用力喊出的那句話:我想要的,從來都不是你們的房子。
其實,如果不是親戚們一定要安然撫養弟弟,我想她之前,也不會有那么叛逆和決絕。
想讓兩個孩子相親相愛,很多話就不必說,很多路,也不必指, 得到父母足夠多的愛,孩子自然會懂得愛和給予。
無論男孩女孩,能健康從容長大,他們都需要在家庭里得到足夠的愛、保護和給予。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整部電影,其實,不過是說了一個「愛」字。每個人,都在愛中,找尋自己童年的丟失,也尋找成年后真正的自己。
有的人是幸運的,就像安然,最終成長、與自己和解。
而有的人,卻要用一生的磕碰,去尋求童年丟失的愛。
做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忽然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沉重。
怎么去愛家里的每個孩子,真是一門功課,值得我們邊走邊學。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ID:tree2050),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里都有答案。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
右邊給我 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