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舍得》熱播,暴露了一個扎心真相:父母最大的愚蠢,就是比孩子!
雨季必備
親子春游
書香陪伴
恐龍盲盒
作者 葡萄媽
來源 男孩派(ID:boy666dj)
1
電視劇《小舍得》一開播,就被送上了熱搜。
劇里的一幕,讓不少網友直呼人間真實。
外孫女唱歌比賽拿了第一名,外公高興,就把孩子們都喊回去聚聚,吃個便飯。
餐桌上,子悠媽媽說:
“我們子悠啊,還真得要跟歡歡好好學習。”
她假裝自己的孩子太內向了,想給他報興趣班,他一點也不喜歡。
“子悠就知道學習,上學期期末拿了個第一名,隨堂測試是次次第一。”
“前段時間還有家長跟我說,子悠他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然后假裝隨口一問:“歡歡怎么樣了?摸底考成績考多少了?上周的隨堂測試考多少分?”
外公見氣氛有點僵硬,就讓歡歡唱一首歌。
歡歡表演完以后,她不甘落后,又讓子悠“你給外公背個圓周率吧。”
好好的一場家宴,成了一場比賽。
比孩子的才藝,比孩子的分數,孩子被當成了大人比拼好勝心的“工具”。
孩子仿佛就是家長身上的一樣飾品,孩子表現越好,他們就越有面子。
從孩子的才藝,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到將來的找到什么工作,嫁娶了怎樣的另一半,無一例外都會成為一場比賽。
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好,就眉開眼笑。
如果比別人差,就訓斥孩子,逼迫孩子付出更多的精力,贏得“下一場比賽”。
2
父母好勝攀比斗孩子,最后為此買單的卻也是最無辜的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采訪過1863名家長,調查結果顯示:83.4%的受訪家長有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的行為。
正是這種攀比,讓許多孩子都在潛移默化中,將“把別人比下去”當成自己的三觀和生活標準。
小區里就有一對父母,家庭算不上富裕,但是經常覺得自己和孩子豪豪都比別人優秀。
每次碰面,都要跟別人說他們家的豪豪多才多藝,成績優秀。
寒暑假的時候,更是喜歡跟別人炫耀自己帶著孩子去了哪里玩。
所以圍繞在孩子身邊的聲音大多數都是:
“豪豪真棒!比我家孩子見多識廣。”
“要是我家孩子有豪豪一半就好了。”
有一次,學校正在準備兒童節的才藝表演,小區里好幾個孩子都報名參加了,他們知道以后,也迫不及待替豪豪報名。
但是孩子能拿出手的才藝項目,都已經有同學報名了。
不甘落后于人的父母,就給孩子報了一個架子鼓速成班。
什么也不學,從頭到尾就練一首曲子。
表演結束后,好多孩子都圍著豪豪,夸他:“你好厲害!”
豪豪笑得很得意,他的父母也立即在朋友圈炫耀一番。
然而,等豪豪上了初中,也跟他們一樣,越來越喜歡炫耀攀比。
同學有什么,他轉頭就一定要求父母給他買,不買就大吵大鬧。
他所有的勝負欲,都用在了虛榮攀比之上,最后成績一落千丈。
莫言說: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
父母看重功名利祿,做事好面子,孩子就會把它們當做判定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標準。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曾說這是“病態現象”:“這種父母,帶出來的孩子往往有問題!”
父母每一次的炫耀攀比,都會在孩子內心堆積出虛榮感,成為孩子性格中甩也甩不掉的沉重包袱。
最后,父母那些在外炫耀過的一切,都會成為孩子避不開的坑。
3
父母只要把孩子放在比較的一端,就會因為比較帶來的落差感,覺得孩子不如別人。
而父母對孩子的永不滿意,最容易摧毀孩子的自信。
曾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問:如何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
高贊回答是:讓他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里。
他說:“就是因為爸爸有這種比較、打壓的習慣,我從小就對自己沒有什么自信。”
從小到大,他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不管是學習成績,還是才藝,都比同齡人優秀。
可是他卻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因為爸爸經常跟他說:
“你成績還過得去,但是你班那個誰誰誰,不僅成績好,聽說還獲得奧數比賽的冠軍,你要多向人家學習。”
剛上初一的時候,第一次期中考,他考了全年級前十。按照他當時的學習水平,前十已經是超常發揮。
公布成績的時候,老師都特意在班上點名表揚。
下午開家長會前,爸爸在學?吹浇虒W樓樓下的公布欄的分數排名,站在爸爸身邊的他,原以為會得到一句表揚。
可爸爸只是說了一句:“考試成績不錯,不過還是你們班的小何厲害啊,能排到全年級前三。”
這番話沒有批評,但也沒有鼓勵,有的只是“別人家孩子”帶來的無限壓力。
后來,他一直為了成為“別人”而努力。
他從全年級前十,一點點超越其他同學,最好的時候能到全年級前三。
可是,比較沒有盡頭,哪怕他終于到了年級前三,把小何擠下去了,前面等著他的還有小楊小林。
漸漸的,他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比別人差。
中考的時候,班主任說他可以沖市里最好的高中,但是他覺得自己不行,所以只是保守地報了一所普通高中。
大學畢業出來找工作,看到招聘上面的工作范圍和能力要求的時候,他無一例外覺得自己不能勝任,所以面試的時候總是畏畏縮縮。
有好公司拋來橄欖枝,他都不敢接,因為覺得自己沒那個能力。
他一路成長,但從未被肯定和欣賞。
這種打擊,是深層的,是持久的。
“別人家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無論自己做得怎么好,鏡子都會告訴他,沒有比別人好。
久而久之,從內心滋生的自卑感,就會占據孩子大部分的人生。
“自卑是一種比狂妄還要糟糕的情緒,因為它導致你怕失敗,而什么都不敢去做。”
當學習變成功利,教育淪為攀比,孩子的正常生長秩序被破壞,他的生活就只剩下壓抑和痛苦。
4
法國思想家拉羅什?圃谒摹兜赖麦鹧凿洝防镆舱f:“嫉妒是萬惡之源,懷有嫉妒心的人是不會有絲毫同情心的。”
嫉妒只會使人攻擊性增強,變得狠毒。
有的孩子不會傷人,卻會把這股負面力量,在自身引爆。
《小舍得》最新的劇集中,子悠因為天天刷卷子,刷到 幾近崩潰,終于忍受不了的他,在考場上直接撕掉了考卷。
“子悠快抑郁了吧”,也隨之登上了微博熱搜。
心理學研究表明:
在焦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自己也會表現出異常的焦慮,一旦遇到大的問題,很可能承受不了。
對我們而言的一次考試,卻成了孩子的絕路。
記得尹建莉老師說過:
“家長要建立這樣一種信心:
不提分數或名次要求,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而是為了自己學會。”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我們養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我們的面子,而是為了成就他自己。
5
艾麗卡·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的建議:
“向孩子強調,成功的定義是,自己不斷努力以及取得一點一滴的個人進步,而不是與他人的成就進行比較。”
每個孩子出廠設置不同,自然性能不同。
有的孩子擅長唱歌;有的孩子擅長跳舞;有的孩子活潑;有的孩子安靜。
他們各自有各自的世界,各自有各自的精彩。
不要硬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
鼓勵孩子與自己比,別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的孩子。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靠自帶的光芒,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本文來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關于養育男孩的干貨,這里都有;關于養育男孩的苦甜,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
右邊給我 一朵小花花